第九回 假對假孔明假言谏勸 真作真周瑜真情流露

關燈
更覺詫異不已,不知他要在二喬身上動什麼腦筋。

    周瑜想,喬家的事情,我肚子裡一本帳,喬公沒有兒子,隻有兩個女兒,這在江東是家喻戶曉,人人耳濡目染,想不到你會多說多話。

    看你說些什麼,說錯了對你不起。

     &ldquo此二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也。

    &rdquo 魯肅從心底裡佩服諸葛亮,二十幾歲的人,如此見多識廣,也不知道他從哪裡聽得這般說法,竟将二喬描繪得這等超群絕倫,世所罕見。

    好雖好,又與你何幹? &ldquo曹孟德久有此心,踏平江東取二喬,回轉皇城置之銅雀台,以樂萬年,死複無恨。

    &rdquo 曹操戰河北回去,路過漳河,安營紮寨。

    小兵挖掘壕溝時,見土中有一銅雀。

    因此,曹操就在漳河建造一台,名日銅雀台。

    普天下到處訪求絕色美女,供其逍遙作樂。

    現在,聽說江東喬玄的女兒,雙雙豔麗無比,特地親率百萬雄師,屯兵赤壁,踏平江東,将二喬據為已有,以樂天年。

     &ldquo曹盂德屯兵赤壁,非為江東六郡,實為二喬。

    來朝堂上見吳侯,到萬民之中去找尋這喬玄,或千金或萬金,購此二女。

    &rdquo 曹操千裡迢迢,不惜大動幹戈,目的就是要想索取二喬。

    那末來朝上堂,将此事告禀主人,叫他将此喬玄找來,令他将二女送過長江。

     魯肅對周瑜望了一望,不見動靜。

    心想,大都督氣量大,好耐心,自已的老婆被人标價,千金售、萬金賣,他居然絲毫不動聲色,就好家孔明說的不是他,而是在說别人一樣不感興趣。

    既然你對此無動于衷,看來對二喬過江也不會阻攔,真是好大的胃口。

    倒是今天孔明闖下了這般大禍,如何收場呢? &ldquo然後命人送往對江,使曹操退兵。

    從此六郡可以太平,無刀兵之災、傾國之憂。

    此謂之效學範蠡獻西施。

    &rdquo 西施原是列國中,越國的一個浣紗女。

    據說西施在河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見到世間卻有這樣一個絕色佳人,驚得沉入水底。

    當時越王勾踐在吳國卧薪嘗膽,博取了吳蘭夫差的信任,放他回歸故國。

    範蠡深知夫差嗜好女色,遍訪美女,将其送至吳國。

    吳王得此尤物,終日耽于酒色,大費資财建造&ldquo館娃宮&rdquo,尋歡作樂,不理朝政,忠臣良民怨聲載道,以緻國破身亡,自取其禍。

     别人講起故事來,先說題目,再說内容。

    隻有諸葛亮恰恰相反。

    他說完,便一手撩須,一手執扇,就閉目養神起來,等待着周瑜來拾他的牙慧。

    雖然他雙眼合上,但心裡還在想,我這番說話名叫&ldquo指着賊秃罵和尚&rdquo。

    你周瑜身為大都督,料你在未弄清事情之前,絕不會動手動腳。

    但是等到你澄清是非,已經為時已晚了。

    老實講,你越是要辨别真僞,就越是中我計謀。

     旁邊的魯肅急得大氣都不敢喘,一聲不響,隻是看着周瑜,唯恐他盛怒之下,抽出腰中寶劍,對諸葛亮無禮。

    不過又想,孔明真不識相,厭人面前說厭話,周瑜要是不有所舉動,也太便宜了他了。

     一個人的性格再溫順随和,一旦自己的妻子被人評頭品足,也受不了這種怨氣,何況大都督的妻房被人家古玩一般估算!周瑜聽到這裡,實在忍不住氣了。

    心裡想,你孔明過去隐居山林,不與我們為伍,不知小喬乃是我妻,這情有可原,我不來追究。

    但是這話是從哪裡而來,我要搞一個清楚。

    倘然此話并非謠傳,而是你孔明憑空捏造,企圖貶低我周瑜的人格,欺騙主人降曹,那麼孔明啊孔明,我大都督能掌握六郡水陸重權,難道就治不了你孔明謠言惑衆、擾亂軍心之罪麼?至此,周瑜方才開口:&ldquo啊!先生。

    &rdquo 孔明故意裝出一副剛獻完計,自鳴得意的樣子,沾沾自喜,連連暗笑幾聲。

    現在聽得周瑜總算開口,知道他八成帳已中了計。

    因此回答道:&ldquo大都督。

    &rdquo &rdquo曹操要二喬麼?&rdquo 周瑜也非碌碌之輩,出言吐語非常厲害。

    聽完孔明的訴說,他也不來考證事情的真實性,隻是接着你的話頭來追根說溯源,這叫順藤摸瓜,看你怎樣對答。

    想來曹操總不會親口對你講,即使曹操親口對你說,你又有什麼憑據?倘然你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可見得是在制造事端。

    因為這事情的進出實在大,要弄一個水落石出。

     一般的人,聽到别人問到這樣的事情,總歸回答一個&ldquo是&rdquo,或者回答一個&ldquo否&rdquo。

    可是孔明何等精明,他做了圈套讓别人鑽,自已早有打算。

    他既不說是,也不說否。

    反而對着周瑜露出一種蔑視的目光,表示出對這種事情毫無懷疑之處,已成事實,信不信由你自己選擇,根本用不着出來解釋。

    所以說道:&ldquo都督,曹操要二喬,莫說本軍師知曉,就是普天下也個個知曉啊!&rdquo 魯肅聽了,倒覺得有點弄不懂,心裡想,若說周大都督威名遠揚,這是可信的。

    卻說曹操欲取二喬天下皆知,我怎麼一點不知?天下美女何處不可求,卻定要喬國公之女?而且二喬乃是孫策、周瑜的寶眷,曹操明明知曉,怎會傾百萬之師而利欲熏心? 周瑜雖知孔明的說話有些蹊跷,但不知這是孔明的計謀,所以說道:&ldquo瑜倒不知。

    先生怎樣知曉?&rdquo 諸葛亮明白,周瑜這個人不是好激怒的,今朝我不以利害說之,講不出個真憑實據來,定被他抓住把柄,枉遭殺身之禍。

    雖然事情已經被我編造出來,至此地步,他還不上圈套,隻有繼續編造下去,偏叫他信了才完結。

    所以又對周瑜說道.&ldquo都督,曹孟德其第三子名子建,時年未滿十,筆下成文,人稱神童。

    曹操漳河建造銅雀台之後,命其作一賦,謂之《銅雀台賦》,賦中将二喬黯隐,邸報上刊登。

    豈不是天下人個個知曉麼?&rdquo 曹操的第三個兒子叫曹植字子建,才思敏捷,七步成詩,天下奇才。

    他的《銅雀台賦》在當時的邸報上登載後,天下傳聞,都稱贊是篇好文章。

    周瑜想,子建的銅雀台賦我也曾看來,确實是好,不過上面說曹操要取二喬,我倒從未注意過,事隔數載,早已忘懷的了。

    想來魯子敬掌管文書,大概他還能記得。

    讓我暗中詢問他一下。

    因此對旁邊的魯肅看看,意思是可能還記得此事? 魯肅在旁也在思忖:邸報倒是看的,《銅雀台賦》也曾閱讀過,但其中關于曹操意欲攫取江東二喬之說,卻不甚明了。

    而且這種邸報不過看看而已,沒有保存的價值,看過就丢掉。

    即使軍營中的文書,隻要戰争結束,同樣也要處理掉的,何況時過境遷,其中怎樣的說話,已大半忘卻。

    現在見周瑜對自已丢眼色,隻有含糊其詞地點點頭,表示自己看過的,但已忘記了。

     周瑜見魯肅面有難色,知道他也不會記得這件事。

    腦子裡馬上轉出一個念頭,有了!不如我親自來問一下孔明可曾看見。

    如果他說看過,那就叫他當堂背出來,他背不出,我就說他妖言惑衆,诽謗本督,罪當斬首。

    他若背得出,那我聽一聽,哪幾句是說曹操有此邪念。

    倘然他說沒有見過邸報,那就是純屬欺人之談,定不輕饒!不過周瑜再一想,慢!孔明學問好,不要他将《銅雀台賦》略加改動,我便如何?但又不可能的。

    子建的文章我還熟悉,他不背,我确是記不起來,隻要你能背,其中如有改動,我就能聽出來。

     其實,孔明的本領不是你周瑜所能及。

    即使你聰穎過人,也難聽出破綻。

    孔明不是通篇都改,而是隻在個别要緊字眼上略改幾字,既符合原意,又讀來通順,你哪裡聽得出來? 周瑜自作聰明,想定主意,就開口問道:&ldquo先生,那銅雀台賦可記得否?&rdquo &ldquo亮還記得。

    &rdquo我造都造得出,怎麼會不記?如果記不得,我來捅這個漏子幹什麼? &ldquo望請先生背這麼一遍可好啊?&rdquo &ldquo是啊,背這麼一遍。

    &rdquo魯肅見孔明胸有成竹,在旁插言道。

     魯肅好長時間沒有開口了,他嘴裡講的話,好象是站在周瑜的一邊。

    其實,他的内心裡還是在幫着諸葛亮。

    他想,禍是孔明闖的,應該由他來補漏洞。

    隻要能将文章背出來,說明确有其事,不要說孔明沒有責任,就是我魯肅也象從肩上卸下千斤重擔。

    否則,周瑜說我從江夏帶來奸細,我的罪責不輕。

     聽到周瑜的說話,諸葛亮暗中叫好。

    周瑜開始中計了,他已相信有此事了。

    正好比張三李四兩人不睦,有人從中挑撥離間,在張三面前說李四的壞話。

    要是張三不信,問都不來問一聲,相反付之一笑。

    如果張三拖住他,叫他講明李四如何壞,那就說明張三信了此言。

    現在周瑜問到孔明,說明他已經相信了。

    孔明想,背,我當然要背,目的使他堅信不疑。

    但是,我今天背出來的東西,隻是證實一下曹操的所謂欲取二喬的意思有否,絕不是說明子建的《銅雀台賦》中的漏洞。

    當然,曹操決不會将自己的欲望寫入自己兒子的賦章中去,而子建更不會把父親的非份之想嵌進《銅雀台賦》中去。

    此時,隻要周瑜仔細、冷靜地想一想,就能發現孔明說活的大漏洞。

    但是孔明也是經過缜密思考的,倘然周瑜發覺這個大漏洞,他也有把握将這個漏洞補上。

    因為銅雀台是為了安置天下美女的,那又何嘗不可放二喬呢。

    孔明想,我背雖則背,不過隻背其中一段,并非我不能全背下來,隻是沒有必要。

     不要說諸葛亮是《三國》中的奇才,便是我這說書的,長篇累牍的幾十回、幾百回的書都能&mdash一記牢,何況一段賦章,寥寥數句,多讀幾遍定能一字不漏地背它下來。

    問題不在于孔明能否将此《銅雀台賦》詩中的一部分背下來,而在于背出來之後,周瑜是否暴跳如雷,對曹操切齒痛罵。

    如果他居然心平氣和,無動于衷,那末說明周瑜确實足智多謀,非等閑之輩,說明諸葛亮在周瑜面前無計可施。

     未知孔明将子建的賦章如何改動,周瑜聽後惱怒與否,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