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張子布舌戰孔明 諸葛亮罵死薛綜
關燈
小
中
大
說到吃飽了飯不做事,搬弄口舌,這班人可謂冠絕一時,無人可以比較。
&ldquo仗勢欺人,無人所比。
&rdquo 我諸葛亮一個客人到此&ldquo迎賓館&rdquo,就蜂擁而上,以勢壓人,這種本領無人可比。
&ldquo逢到兵臨城下,将至壕邊,則目瞪口呆。
&rdquo 萬一敵兵開到城池外,敵将殺到戰壕邊,正當用人商議大事之際,卻一個個呆若木雞,百無一能。
&ldquo真是金弓玉箭,要被天下人所笑耶!&rdquo 既象蠟黃一張金弓,精雕細琢,價值連城,可是不能用;雪白的一支玉箭,縷花鑲月,稀世珍寶,卻不能用來射人。
你們這些人都是紗帽紅袍,身價不小。
可是在關鍵時刻,一點都派不着用場,豈不要被天下人譏笑? 孔明想,這一篇言語,足夠你張昭受用的了,總算也出了一口氣。
故而撩須執扇看着張昭。
此時的張昭已覺全盤皆輸。
好不容易構思出這番話來,竟被他如風卷殘雲,窮追猛打,反被他罵了一頓。
頓時象喪家之犬敗下陣來,&ldquo啊涕&mdash&mdash&rdquo垂頭喪氣跌坐下去。
有氣無力地對顧雍看看,請你上吧,我支持不了了。
顧雍在旁早聽得明自,佩服孔明。
東吳頭塊牌子打了下去,我顧雍比你張昭又略遜一籌,何必上前出醜。
&ldquo迎賓館&rdquo内的手下人見到如此情景,知道孔明了不起,大家都不敢得罪他,稍有不慎,沒有好下場。
所以他們也非常玲珑乖巧,要緊沏好一杯香茗,送到軍師面前:&ldquo軍師請用茶。
&rdquo 到底要打勝仗.一赢就有茶吃。
與張昭三個回合戰下來,是有點口幹舌燥,倒也用得着喝一口潤潤喉嚨。
趁衆人都靜下來的當口,我來總結一下經驗:張昭三次進攻,都是為了貶低我,現在反而被我貶低嘲諷他。
這真好有一比,好比當年晏平仲,他身不滿六尺而為齊國的賢相。
有一次,他到楚國去,見過楚王。
談活之間,突然推過一個囚犯,要将他問斬。
楚王問晏子:&ldquo平仲先生,你可知這犯人是哪一國的人?&rdquo晏子搖頭說:&ldquo不知道。
&rdquo楚王說:平仲先生,此乃是你們齊國人,到此楚國作盜,因此要殺。
&rdquo晏子心裡明白,楚王想借此機會來貶低我。
我是齊國的丞相,齊國人在此為盜,你臉上無光。
楚王心懷不良之意,我既要不失禮貌,又要不失面子。
他略一思索,使回答楚王說:&ldquo江南之橘,栽之江北便苦也。
&rdquo意思是,這種橘子,種在江南非常甜,一移植到你們江北就變得苦了。
為何呢?因為江北的泥土不好。
說明此人在齊國很好,因為齊國人都是勤勞善良,講仁義的。
到了你們楚國來,與盜為伍,認賊作父,因此變壞了。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說明楚國盜賊成風。
當時楚王便稱贊晏子說:先生真是伶牙俐齒。
現在四面廳裡的情景,不是同此比喻有雷同之處嗎?孔明一面閉目養神,一面又在思量對策:你們要戰,請放馬;不戰的話,那末大家在此坐一歇,等候吳侯坐堂,一起上堂見孫權吧。
不料,旁邊有一人聽了孔明的說話,忍耐不住。
氣喘籲籲一個老大夫,名叫薛綜,字敬文,七十餘歲,身患痨疾,見孔明年輕有為,自負才學。
要想開口責問于他。
早有一位大夫從旁站了起來,對孔明拱拱手說道:&ldquo先生。
&rdquo 孔明聽見有人叫他,心裡想,倘然知趣點的人,見我戰敗張昭,也不敢貿然開口。
不知何人呼喚,讓我認識一下。
他舉目一看,也有些面警善。
此人大概是步骘。
不管是誰,先叫他通個名來:&ldquo爾是誰啊?&rdquo &ldquo先生,下官步骘,字子山。
&rdquo 果然不錯。
渡江時,魯肅也曾提起此人.也是江東有名之士。
聽他說些什麼。
&ldquo先生,你莫非效學蘇秦、張儀來遊說江東不成麼?&rdquo 列國時流行兩客:一種名謂說客,一種稱作刺客。
但大丈夫不做此兩客。
刺客暗箭傷人;說客無事生非,弄虛作假。
真叫&ldquo醜人閑話多,醜戲鑼鼓多&rdquo。
因此大丈夫不做此等勾當。
現在步骘的意思,是責問諸葛亮是否到江東來做說客,若是的活,是沒有面子的。
聽你的說話,就知你不及張昭那末練達,遠不是我孔明的敵手。
首先這蘇秦、張儀是何等人物,你也未弄清楚,與你有何争論?蘇、張此二人并非僅是一張嘴厲害,會胡說八道,而是确有大才。
起初蘇秦把自己的家産都賣光,要練就一張嘴,以後做了大官,家産還可以創出來的。
因此攜帶金銀,周遊列國,可是沒有人重用他。
最後他弄得吃盡賣光,一事無成。
家中人也都瞧不起他。
蘇秦明自,單靠一張嘴,沒有真才實學是行不通的。
從此,他在家中深居簡出,用功勤讀。
每到晚上感到十分疲倦時,就把自己頭上的發髻系在梁上,手上拿着一根針。
隻要一打瞌睡,自己的頭向下一沉,頭皮就疼痛難忍,再用針在自已的大腿上紮一下,迫使自己強打起精神,繼續讀書。
這是曆史上有名的&ldquo懸梁刺股&rdquo。
由于他孜孜不倦地攻讀多年,最後六國拜相時,他掌握了六個國家的丞相大權。
張儀初時,隻在燕昭王府第當個小差,自以為口舌伶俐。
一次燕王請客,正值酒酣之際,有人提議燕王把&ldquo和氏玉璧&rdquo給衆人一睹為快。
燕王就把這塊稀世之寶拿了出來,大家相互交替傳閱着。
不料我給你看,你給他看,一塊玉璧忽然失蹤。
這是一塊無價之寶,怎能遺失呢?當場一個個搜身抄查,一無所得。
隻好放大家回去。
後來有人對燕昭王講,這塊玉璧肯定是張儀偷的,因為他家境貧寒。
又說他是鬼谷子的學生,鬼鬼祟祟。
就這樣,把張儀抓起來一頓毒打,打得他遍體鱗傷,皮破肉綻,可是他招不出什麼來。
真是賊難冤、糞難吃。
将他趕出了燕王府。
張儀被人擡到家裡,被老婆一頓埋怨,說他整天學張嘴,不學一點真本領,所以要吃這樣的冤枉苦頭。
張儀同她說,我雖然體無完膚,然而一樣東西還在。
問他是什麼東西。
他說,我嘴裡的舌頭。
她說,就是這張嘴招來的大禍。
張儀揚聲大笑,說道,留得三寸不爛之舌,總有一天報仇雪恨。
從此以後,他也是重讀經綸。
結果,兩次做秦國的丞相。
因為在七國年間,燕、趙、韓、魏、齊、楚、秦,秦國最大,且最強盛。
所謂張儀&ldquo二次相秦&rdquo。
孔明想,這兩位古今少有的賢才,你步骘把他們兩人來醜化我,諷刺我,那末蘇秦、張儀也成了不學無術的人。
你是非不分,良莠不辨,單憑這一點,我就可以叫你免開尊口。
這時,孔明道:&ldquo足下以為蘇秦、張儀,乃是口舌之輩,竟以為不然。
蘇秦六國為相,張儀兩次相秦,二人皆有濟世之才,不可輕視。
爾乃江東之上大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傑也。
嘿嘿嘿!可發一笑!&rdquo 步骘被孔明這幾句搶白,默然無言,面紅耳赤,退了下去。
旁邊的薛綜,這口氣早已憋不住,又想戰出來與孔明鬥口,被旁邊一位大夫拉住,說你老大夫再忍耐片刻,待下官與孔明鬥了再說,能勝最好,不能勝,你老大夫再上場不為遲。
此人名叫虞翻,字仲翔。
踏上一步,開口道:&ldquo啊!先生,曹操雄兵百萬,戰将千員,龍骧虎視,前來并吞江夏郡,先生意下如何?&rdquo 他的意思是,現在一百萬兵,一千員将打我們江東,你孔明隻管在此江東談笑風生,扯皮聊天。
要是曹操打你主人劉備,你孔明用什麼辦法抵禦? 孔明想,你這個人講話颠三倒四。
百萬曹兵明明駐紮赤壁,虎視江東,偏偏要說曹兵并吞江夏,問我怎麼辦。
我諸葛亮怕曹操麼?既然你這樣問,我就講些有氣派的話給你聽聽,壯壯你的膽,免得被曹操吓得膽戰心驚。
因此,看都不看他,立即回答:&ldquo你聽了,操收袁紹蟻聚之群,劫劉表烏合之衆,&hellip&hellip&rd
&ldquo仗勢欺人,無人所比。
&rdquo 我諸葛亮一個客人到此&ldquo迎賓館&rdquo,就蜂擁而上,以勢壓人,這種本領無人可比。
&ldquo逢到兵臨城下,将至壕邊,則目瞪口呆。
&rdquo 萬一敵兵開到城池外,敵将殺到戰壕邊,正當用人商議大事之際,卻一個個呆若木雞,百無一能。
&ldquo真是金弓玉箭,要被天下人所笑耶!&rdquo 既象蠟黃一張金弓,精雕細琢,價值連城,可是不能用;雪白的一支玉箭,縷花鑲月,稀世珍寶,卻不能用來射人。
你們這些人都是紗帽紅袍,身價不小。
可是在關鍵時刻,一點都派不着用場,豈不要被天下人譏笑? 孔明想,這一篇言語,足夠你張昭受用的了,總算也出了一口氣。
故而撩須執扇看着張昭。
此時的張昭已覺全盤皆輸。
好不容易構思出這番話來,竟被他如風卷殘雲,窮追猛打,反被他罵了一頓。
頓時象喪家之犬敗下陣來,&ldquo啊涕&mdash&mdash&rdquo垂頭喪氣跌坐下去。
有氣無力地對顧雍看看,請你上吧,我支持不了了。
顧雍在旁早聽得明自,佩服孔明。
東吳頭塊牌子打了下去,我顧雍比你張昭又略遜一籌,何必上前出醜。
&ldquo迎賓館&rdquo内的手下人見到如此情景,知道孔明了不起,大家都不敢得罪他,稍有不慎,沒有好下場。
所以他們也非常玲珑乖巧,要緊沏好一杯香茗,送到軍師面前:&ldquo軍師請用茶。
&rdquo 到底要打勝仗.一赢就有茶吃。
與張昭三個回合戰下來,是有點口幹舌燥,倒也用得着喝一口潤潤喉嚨。
趁衆人都靜下來的當口,我來總結一下經驗:張昭三次進攻,都是為了貶低我,現在反而被我貶低嘲諷他。
這真好有一比,好比當年晏平仲,他身不滿六尺而為齊國的賢相。
有一次,他到楚國去,見過楚王。
談活之間,突然推過一個囚犯,要将他問斬。
楚王問晏子:&ldquo平仲先生,你可知這犯人是哪一國的人?&rdquo晏子搖頭說:&ldquo不知道。
&rdquo楚王說:平仲先生,此乃是你們齊國人,到此楚國作盜,因此要殺。
&rdquo晏子心裡明白,楚王想借此機會來貶低我。
我是齊國的丞相,齊國人在此為盜,你臉上無光。
楚王心懷不良之意,我既要不失禮貌,又要不失面子。
他略一思索,使回答楚王說:&ldquo江南之橘,栽之江北便苦也。
&rdquo意思是,這種橘子,種在江南非常甜,一移植到你們江北就變得苦了。
為何呢?因為江北的泥土不好。
說明此人在齊國很好,因為齊國人都是勤勞善良,講仁義的。
到了你們楚國來,與盜為伍,認賊作父,因此變壞了。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說明楚國盜賊成風。
當時楚王便稱贊晏子說:先生真是伶牙俐齒。
現在四面廳裡的情景,不是同此比喻有雷同之處嗎?孔明一面閉目養神,一面又在思量對策:你們要戰,請放馬;不戰的話,那末大家在此坐一歇,等候吳侯坐堂,一起上堂見孫權吧。
不料,旁邊有一人聽了孔明的說話,忍耐不住。
氣喘籲籲一個老大夫,名叫薛綜,字敬文,七十餘歲,身患痨疾,見孔明年輕有為,自負才學。
要想開口責問于他。
早有一位大夫從旁站了起來,對孔明拱拱手說道:&ldquo先生。
&rdquo 孔明聽見有人叫他,心裡想,倘然知趣點的人,見我戰敗張昭,也不敢貿然開口。
不知何人呼喚,讓我認識一下。
他舉目一看,也有些面警善。
此人大概是步骘。
不管是誰,先叫他通個名來:&ldquo爾是誰啊?&rdquo &ldquo先生,下官步骘,字子山。
&rdquo 果然不錯。
渡江時,魯肅也曾提起此人.也是江東有名之士。
聽他說些什麼。
&ldquo先生,你莫非效學蘇秦、張儀來遊說江東不成麼?&rdquo 列國時流行兩客:一種名謂說客,一種稱作刺客。
但大丈夫不做此兩客。
刺客暗箭傷人;說客無事生非,弄虛作假。
真叫&ldquo醜人閑話多,醜戲鑼鼓多&rdquo。
因此大丈夫不做此等勾當。
現在步骘的意思,是責問諸葛亮是否到江東來做說客,若是的活,是沒有面子的。
聽你的說話,就知你不及張昭那末練達,遠不是我孔明的敵手。
首先這蘇秦、張儀是何等人物,你也未弄清楚,與你有何争論?蘇、張此二人并非僅是一張嘴厲害,會胡說八道,而是确有大才。
起初蘇秦把自己的家産都賣光,要練就一張嘴,以後做了大官,家産還可以創出來的。
因此攜帶金銀,周遊列國,可是沒有人重用他。
最後他弄得吃盡賣光,一事無成。
家中人也都瞧不起他。
蘇秦明自,單靠一張嘴,沒有真才實學是行不通的。
從此,他在家中深居簡出,用功勤讀。
每到晚上感到十分疲倦時,就把自己頭上的發髻系在梁上,手上拿着一根針。
隻要一打瞌睡,自己的頭向下一沉,頭皮就疼痛難忍,再用針在自已的大腿上紮一下,迫使自己強打起精神,繼續讀書。
這是曆史上有名的&ldquo懸梁刺股&rdquo。
由于他孜孜不倦地攻讀多年,最後六國拜相時,他掌握了六個國家的丞相大權。
張儀初時,隻在燕昭王府第當個小差,自以為口舌伶俐。
一次燕王請客,正值酒酣之際,有人提議燕王把&ldquo和氏玉璧&rdquo給衆人一睹為快。
燕王就把這塊稀世之寶拿了出來,大家相互交替傳閱着。
不料我給你看,你給他看,一塊玉璧忽然失蹤。
這是一塊無價之寶,怎能遺失呢?當場一個個搜身抄查,一無所得。
隻好放大家回去。
後來有人對燕昭王講,這塊玉璧肯定是張儀偷的,因為他家境貧寒。
又說他是鬼谷子的學生,鬼鬼祟祟。
就這樣,把張儀抓起來一頓毒打,打得他遍體鱗傷,皮破肉綻,可是他招不出什麼來。
真是賊難冤、糞難吃。
将他趕出了燕王府。
張儀被人擡到家裡,被老婆一頓埋怨,說他整天學張嘴,不學一點真本領,所以要吃這樣的冤枉苦頭。
張儀同她說,我雖然體無完膚,然而一樣東西還在。
問他是什麼東西。
他說,我嘴裡的舌頭。
她說,就是這張嘴招來的大禍。
張儀揚聲大笑,說道,留得三寸不爛之舌,總有一天報仇雪恨。
從此以後,他也是重讀經綸。
結果,兩次做秦國的丞相。
因為在七國年間,燕、趙、韓、魏、齊、楚、秦,秦國最大,且最強盛。
所謂張儀&ldquo二次相秦&rdquo。
孔明想,這兩位古今少有的賢才,你步骘把他們兩人來醜化我,諷刺我,那末蘇秦、張儀也成了不學無術的人。
你是非不分,良莠不辨,單憑這一點,我就可以叫你免開尊口。
這時,孔明道:&ldquo足下以為蘇秦、張儀,乃是口舌之輩,竟以為不然。
蘇秦六國為相,張儀兩次相秦,二人皆有濟世之才,不可輕視。
爾乃江東之上大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傑也。
嘿嘿嘿!可發一笑!&rdquo 步骘被孔明這幾句搶白,默然無言,面紅耳赤,退了下去。
旁邊的薛綜,這口氣早已憋不住,又想戰出來與孔明鬥口,被旁邊一位大夫拉住,說你老大夫再忍耐片刻,待下官與孔明鬥了再說,能勝最好,不能勝,你老大夫再上場不為遲。
此人名叫虞翻,字仲翔。
踏上一步,開口道:&ldquo啊!先生,曹操雄兵百萬,戰将千員,龍骧虎視,前來并吞江夏郡,先生意下如何?&rdquo 他的意思是,現在一百萬兵,一千員将打我們江東,你孔明隻管在此江東談笑風生,扯皮聊天。
要是曹操打你主人劉備,你孔明用什麼辦法抵禦? 孔明想,你這個人講話颠三倒四。
百萬曹兵明明駐紮赤壁,虎視江東,偏偏要說曹兵并吞江夏,問我怎麼辦。
我諸葛亮怕曹操麼?既然你這樣問,我就講些有氣派的話給你聽聽,壯壯你的膽,免得被曹操吓得膽戰心驚。
因此,看都不看他,立即回答:&ldquo你聽了,操收袁紹蟻聚之群,劫劉表烏合之衆,&hellip&hellip&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