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保孔明魯肅受騙 敗曹兵諸葛過江
關燈
小
中
大
願給大聖馱包,莫要與小人同道。
&rdquo意思就是,要交朋友,就要同有學問,懂道理的人交,不要同那種雖然有知識,卻不懂人情世故,不辨是非曲直的人作伴。
象孔明這樣的人,知識淵博,知書達禮,與他交朋友不會吃虧的。
今朝魯肅能用盡全力給孔明提供幫助,間接地為劉備取得三分天下創造了必要條件,日後他當上了江東的大都督,逢到疑難之事,諸葛亮在荊州總是全力以赴出謀劃策。
魯大夫命手下人,立即上岸到鎮江城内去找一座大院子。
片刻之間,手下回複魯大夫,房屋齊備。
魯用方才與孔明棄鄣前丁到了岸上,魯肅又想起了一樁事情,要緊問孔明:&ldquo啊!軍師,可要乘轎?&rdquo 孔明聽說坐轎子,把頭搖搖。
&ldquo那末騎馬?&rdquo魯肅又問。
諸葛亮又是搖搖頭。
&ldquo不乘轎,又不騎馬,這便如何是好?&rdquo轎、馬都不要,難道叫我抱你不成? 孔明見魯肅又要急了,接着回答:&ldquo步行爽快!&rdquo 魯肅聽了,不覺發笑。
你倒有這樣的閑情逸趣,剛到此地東吳,散散步,提提精神,觀賞一下江南的鄉土人情。
是啊!你身上道家打扮,在城裡大街小巷内兜兜,卻也别有風味。
我魯肅頭上紗帽,身上紅袍,乘轎、騎馬威風凜凜。
現在我與你走在一起,家神皇廟裡逃出來的,何等難看。
他馬上叫手下人到府第取&mdash套便服。
他與孔明兩人在碼頭上說說談談,不一會手下人到。
魯肅換好便服與孔明進城,來到臨時軍師公館。
手下人迎接,兩人到裡面坐定。
魯肅再個手下人到自己府第叫來四個心腹,關照他們專門好好地服侍諸葛先生,重重有賞。
否則定不輕饒. 這四個心腹手下得意,以為侍奉軍師是個好差使,想他是大漢的軍師,到江東來觀光,肯定身邊銀子無數,我們伺候他,每天的賞賜一定不得了。
這四個心腹打錯了算盤,孔明他隻身來到江東分文全無,一切日常開支全是喑械!?再說他到此地,名義上是來與孫權以及文武打交道的,沒有必要給你們賞賜。
你們伺候得好,那也罷了;倘然照料不周,隻須叫魯肅來訓斥他們。
孔明與魯肅剛坐定不久,忽聞外面一聲炮響。
孔明問過:&ldquo大夫,哪來的炮聲?&rdquo &ldquo軍師請放心,這是我家吳侯升堂的信号。
因為鎮江地方大,文武的府第比較分散。
聽到此炮聲,衆文武可以馬上聚集大堂。
&rdquo &ldquo那末你大夫可要去呢?&rdquo &ldquo我不在南緣,尚可不去。
現在既已回來,就應該前往。
&rdquo &ldquo我可要去面見吳侯?&rdquo &ldquo軍師,你剛到此地,理應休息片刻。
我先去回複主公,待我将吊喪、孫劉聯兵以及你軍師到此的事情,&mdash一告禀,然後叫主公明天見你。
你看如何?&rdquo &ldquo好!今天就這樣跟你去,确是不妥。
那末,請你與吳侯講定,我明天拜見吳侯。
&rdquo &ldquo軍師,我去了。
&rdquo &ldquo慢!請你明天一定要親自前來接我。
因我初來東吳,腳踏異地,兩眼見生人。
你千萬不可不來!&rdquo &ldquo請軍師放心!下官豈敢獨自前往?&rdquo 孔明要魯肅明天一定要親自接他,并非他身價高、架子大,也不是自己找不到孫權大堂,而是有他的想法:等會魯肅見孫權,把我孔明到此的情況一講,必然引起大家的猜疑,尤其文人們聽到孔明來到東吳,必然要勸主戰曹。
我孔明二次火燒曹操,雖然有所聞聽,不過這些文人肯定自恃才學,不知我的底細,對我不服,定要與我舌戰。
當然,我也不是怕他們。
但這不是必經之路,能夠不與他們交鋒,還是盡量避免。
我隻要魯肅将我帶至大堂,直接将孫權說得與曹操交兵,我再從中相助,就可以了。
若與文人枉費詞說,則有損無益。
公館裡的手下人,招呼軍師歇息。
暫且不提。
魯肅出軍師府,回家換好袍帽,一騎馬直抵吳侯府下馬,手下人報進大堂。
此時,孫權正坐堂。
因為剛接到曹操命人送來的一道檄文,勸說江東歸降,止息幹戈。
原來,曹操屯兵赤壁,準備一舉掃平江東。
徐庶想,不能讓你就這麼打過去,現在孫權恐怕還沒有準備,被你這百萬大軍一沖,豈不把江東鲸吞?江東失,劉備危險。
我隻有想辦法,不讓曹操立即興師。
先保江東,劉備自然化險為夷。
所以.他與曹操說:&ldquo丞相,古雲:&lsquo師出有名。
&rsquo丞相親統百萬皇師,先禮後兵,則天下歸順,所向披靡。
今孫權坐鎮江南六郡八十一州,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
丞相理應遣人勸其歸降,順應天意。
如若不降,丞相再揮師過江,長驅直入,平定江東。
不知丞相意下如何?&rdquo實際上,徐庶是送個信給江東,叫他們早作準備。
曹操想,這個說法不錯。
我此番出兵,名正言順,奉旨招讨,先破劉備,再打江東。
雖然孫權倚長江天險,我有何懼?我憑二十八萬水軍,戰船上萬,早打早勝,晚戰助赢,勢如破竹。
何必如此心急?打定主意,一準先去勸降。
所以派人送了一道檄文過江。
孫權看過檄文,暗暗想道,魯子敬去江夏迄今尚未回來,降戰暫不能決。
現在曹操臨江紮營,窺視我江東豐腴之地,早已垂涎三尺。
一旦涉江而來,則我如何是好?倒不如讓我延續數天,以定決策。
因此,就對曹操派來的差官說:請丞相等我十天,我準備齊全,率衆來降。
孫權想,十天之中,魯肅肯定要回來的,那時降戰已成定論。
差官過江回複曹操,将孫權的話&mdash一告禀。
曹操大悅,十天為期,孫權歸降,那好極了!想我此番追剿劉備數十天,損兵折将,又被他死裡逃生。
意料不到徐庶一計,竟教孫權十天之内拱手歸降。
我曹操未動一兵一卒,得此江南六郡,真是&ldquo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rdquo江東降,則劉備勢孤也!我以百萬之衆圍追堵截,其江夏彈丸之地,兵少糧絕,死無葬身之地矣!劉備滅。
則天下盡歸我曹操耳!曹操越想越得意。
不料哪裡要什麼十天,五、六天之後,周瑜紮兵十萬在三江口,欲與曹操長江決戰。
到這個時候,曹操還不知是中了徐庶之計,隻認為江南人刁滑,以十天為期來欺騙我,來争取時間,再要打過去,倒要動動腦筋。
孫權等差官回去複命,他升堂議事。
但他也知道,議也議不出個所以然來。
正在此時,手下報進來:&ldquo報禀吳侯!魯老回來,在外求見。
&rdquo 大堂上的文武,聽見魯肅回來,各自揣測着他可能帶回來何等消息,都想聽聽江夏吊喪的情況。
孫權聽得魯肅回來,也略覺放心,可以确定降或戰了。
立即傳話:&ld
&rdquo意思就是,要交朋友,就要同有學問,懂道理的人交,不要同那種雖然有知識,卻不懂人情世故,不辨是非曲直的人作伴。
象孔明這樣的人,知識淵博,知書達禮,與他交朋友不會吃虧的。
今朝魯肅能用盡全力給孔明提供幫助,間接地為劉備取得三分天下創造了必要條件,日後他當上了江東的大都督,逢到疑難之事,諸葛亮在荊州總是全力以赴出謀劃策。
魯大夫命手下人,立即上岸到鎮江城内去找一座大院子。
片刻之間,手下回複魯大夫,房屋齊備。
魯用方才與孔明棄鄣前丁到了岸上,魯肅又想起了一樁事情,要緊問孔明:&ldquo啊!軍師,可要乘轎?&rdquo 孔明聽說坐轎子,把頭搖搖。
&ldquo那末騎馬?&rdquo魯肅又問。
諸葛亮又是搖搖頭。
&ldquo不乘轎,又不騎馬,這便如何是好?&rdquo轎、馬都不要,難道叫我抱你不成? 孔明見魯肅又要急了,接着回答:&ldquo步行爽快!&rdquo 魯肅聽了,不覺發笑。
你倒有這樣的閑情逸趣,剛到此地東吳,散散步,提提精神,觀賞一下江南的鄉土人情。
是啊!你身上道家打扮,在城裡大街小巷内兜兜,卻也别有風味。
我魯肅頭上紗帽,身上紅袍,乘轎、騎馬威風凜凜。
現在我與你走在一起,家神皇廟裡逃出來的,何等難看。
他馬上叫手下人到府第取&mdash套便服。
他與孔明兩人在碼頭上說說談談,不一會手下人到。
魯肅換好便服與孔明進城,來到臨時軍師公館。
手下人迎接,兩人到裡面坐定。
魯肅再個手下人到自己府第叫來四個心腹,關照他們專門好好地服侍諸葛先生,重重有賞。
否則定不輕饒. 這四個心腹手下得意,以為侍奉軍師是個好差使,想他是大漢的軍師,到江東來觀光,肯定身邊銀子無數,我們伺候他,每天的賞賜一定不得了。
這四個心腹打錯了算盤,孔明他隻身來到江東分文全無,一切日常開支全是喑械!?再說他到此地,名義上是來與孫權以及文武打交道的,沒有必要給你們賞賜。
你們伺候得好,那也罷了;倘然照料不周,隻須叫魯肅來訓斥他們。
孔明與魯肅剛坐定不久,忽聞外面一聲炮響。
孔明問過:&ldquo大夫,哪來的炮聲?&rdquo &ldquo軍師請放心,這是我家吳侯升堂的信号。
因為鎮江地方大,文武的府第比較分散。
聽到此炮聲,衆文武可以馬上聚集大堂。
&rdquo &ldquo那末你大夫可要去呢?&rdquo &ldquo我不在南緣,尚可不去。
現在既已回來,就應該前往。
&rdquo &ldquo我可要去面見吳侯?&rdquo &ldquo軍師,你剛到此地,理應休息片刻。
我先去回複主公,待我将吊喪、孫劉聯兵以及你軍師到此的事情,&mdash一告禀,然後叫主公明天見你。
你看如何?&rdquo &ldquo好!今天就這樣跟你去,确是不妥。
那末,請你與吳侯講定,我明天拜見吳侯。
&rdquo &ldquo軍師,我去了。
&rdquo &ldquo慢!請你明天一定要親自前來接我。
因我初來東吳,腳踏異地,兩眼見生人。
你千萬不可不來!&rdquo &ldquo請軍師放心!下官豈敢獨自前往?&rdquo 孔明要魯肅明天一定要親自接他,并非他身價高、架子大,也不是自己找不到孫權大堂,而是有他的想法:等會魯肅見孫權,把我孔明到此的情況一講,必然引起大家的猜疑,尤其文人們聽到孔明來到東吳,必然要勸主戰曹。
我孔明二次火燒曹操,雖然有所聞聽,不過這些文人肯定自恃才學,不知我的底細,對我不服,定要與我舌戰。
當然,我也不是怕他們。
但這不是必經之路,能夠不與他們交鋒,還是盡量避免。
我隻要魯肅将我帶至大堂,直接将孫權說得與曹操交兵,我再從中相助,就可以了。
若與文人枉費詞說,則有損無益。
公館裡的手下人,招呼軍師歇息。
暫且不提。
魯肅出軍師府,回家換好袍帽,一騎馬直抵吳侯府下馬,手下人報進大堂。
此時,孫權正坐堂。
因為剛接到曹操命人送來的一道檄文,勸說江東歸降,止息幹戈。
原來,曹操屯兵赤壁,準備一舉掃平江東。
徐庶想,不能讓你就這麼打過去,現在孫權恐怕還沒有準備,被你這百萬大軍一沖,豈不把江東鲸吞?江東失,劉備危險。
我隻有想辦法,不讓曹操立即興師。
先保江東,劉備自然化險為夷。
所以.他與曹操說:&ldquo丞相,古雲:&lsquo師出有名。
&rsquo丞相親統百萬皇師,先禮後兵,則天下歸順,所向披靡。
今孫權坐鎮江南六郡八十一州,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
丞相理應遣人勸其歸降,順應天意。
如若不降,丞相再揮師過江,長驅直入,平定江東。
不知丞相意下如何?&rdquo實際上,徐庶是送個信給江東,叫他們早作準備。
曹操想,這個說法不錯。
我此番出兵,名正言順,奉旨招讨,先破劉備,再打江東。
雖然孫權倚長江天險,我有何懼?我憑二十八萬水軍,戰船上萬,早打早勝,晚戰助赢,勢如破竹。
何必如此心急?打定主意,一準先去勸降。
所以派人送了一道檄文過江。
孫權看過檄文,暗暗想道,魯子敬去江夏迄今尚未回來,降戰暫不能決。
現在曹操臨江紮營,窺視我江東豐腴之地,早已垂涎三尺。
一旦涉江而來,則我如何是好?倒不如讓我延續數天,以定決策。
因此,就對曹操派來的差官說:請丞相等我十天,我準備齊全,率衆來降。
孫權想,十天之中,魯肅肯定要回來的,那時降戰已成定論。
差官過江回複曹操,将孫權的話&mdash一告禀。
曹操大悅,十天為期,孫權歸降,那好極了!想我此番追剿劉備數十天,損兵折将,又被他死裡逃生。
意料不到徐庶一計,竟教孫權十天之内拱手歸降。
我曹操未動一兵一卒,得此江南六郡,真是&ldquo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rdquo江東降,則劉備勢孤也!我以百萬之衆圍追堵截,其江夏彈丸之地,兵少糧絕,死無葬身之地矣!劉備滅。
則天下盡歸我曹操耳!曹操越想越得意。
不料哪裡要什麼十天,五、六天之後,周瑜紮兵十萬在三江口,欲與曹操長江決戰。
到這個時候,曹操還不知是中了徐庶之計,隻認為江南人刁滑,以十天為期來欺騙我,來争取時間,再要打過去,倒要動動腦筋。
孫權等差官回去複命,他升堂議事。
但他也知道,議也議不出個所以然來。
正在此時,手下報進來:&ldquo報禀吳侯!魯老回來,在外求見。
&rdquo 大堂上的文武,聽見魯肅回來,各自揣測着他可能帶回來何等消息,都想聽聽江夏吊喪的情況。
孫權聽得魯肅回來,也略覺放心,可以确定降或戰了。
立即傳話:&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