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宛城侯讨令出戰 趙子龍面臨大敵

關燈
,三個曹将,都是曹操手下屈指可數的刀王:張遼、許褚、曹洪;一個槍王,名副其實的槍王。

    這四個大将,集百萬曹軍之精粹,威風凜凜,氣派非凡。

    誰料想,這班顯赫一時的曹将會一敗塗地,被趙雲槍桃槍王、鑽打許褚、血噴張遼、吓退曹洪。

    百萬軍中趙雲獨占鳌首。

     三個曹将要想看得清楚一點,因此前往沙場。

    其實,今天這場好戰,真象看一出戲,真刀真槍,驚心動魄。

    所以近些看與遠點看各有好處。

    近看,動作貼切、明晰,一舉一動一點也不漏,千變萬化盡收眼底;遠看,形象逼真、完整,一步一趨半分無虛,輾轉反側一覽無餘。

    今朝好象看武功戲,尤其呆會兒趙雲用出自己的殺手槍時,蛇盤七探,一條長槍化出七條蛇來,遠看者感到真是活龍活現。

    現在讓丞相帶領文武在山套上觀看。

     再說槍王,一出營頭整盔理甲,馬夫帶馬,張繡上馬執槍。

    在他背後,二虎将張遼、癡虎将許褚、八虎将曹洪各自上馬提刀。

    三千曹兵在前,一萬宛城兵在後,旗幡招展,刀槍林立,浩浩蕩蕩向後營方向趕來。

    一路上被趙雲沖殺過的大營全部拆光。

    炮聲響亮,&ldquo拿趙雲哎!&ldquo捉趙雲啊!&rdquo&ldquo殺!&hellip&hellip&rdquo喊殺之聲連在一起,此起彼落。

     這時子龍剛沖殺後停下來,想讓眼睛閉上,略微安靜一會,突然耳邊喊殺之聲又起。

    趙雲勒馬橫槍,擡頭觀看,隻見前面不遠處,一彪大軍殺奔而來。

    隊伍越來越近,等到目力所及,隻見一面大旗高飄,旗幡獵獵作響,上面幾個大字十分醒目:&ldquo宛城侯?北地槍王&rdquo,居中一個&ldquo張&rdquo字。

    子龍殺到現在,再看見這面旗子,情不自禁,脫口而出&ldquo啊呀!&rdquo這一吓非同小可:想槍王身居宛城,怎麼會在這個緊要關頭突然出現呢? 子龍本事雖好,卻從不驕傲,他總認為自己的武藝是敵不過槍王的。

    有人說,趙雲槍挑槍王是非常簡單的──趙雲見到槍王,便開口問:&ldquo來将名姓。

    &rdquo槍王回答:&ldquo你看大旗上寫些什麼?&rdquo子龍說:&ldquo大将軍不認識。

    &rdquo槍王與他說:&ldquo我便是北地槍王張繡。

    &rdquo趙雲對他笑笑,并不開口,隻是起隻手對他做隻烏龜的手勢,意思是,你就是這樣的東西。

    槍王看到這個動作,知道趙雲指的是自己的嬸娘與曹操之間的瓜葛,我相反助曹操的事情。

    槍王感到十分慚愧,将頭旋轉。

    趙雲就乘機一槍,挑去了槍王。

    這種說法既簡單,又不合情理。

    一則子龍也不可能做出這種動作來,即使是這樣的話,槍王也絕對不可能慚愧得旋過頭去。

    在戰場上,不要說罵幾句山門是家常使飯,就是雙方互相殘害性命,也是不足為奇,甚至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

    最主要的問題是,子龍開始交戰時,對槍王張繡是十分尊重的,直要打到後來張繡迫使趙雲拿出殺手槍。

    拼死一戰時,隻得對張繡無禮。

    所以,挑槍王不是便當的事情,接下來便可知道。

    張繡不是一般的戰 将,要他承認輸,這要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子龍心裡還在想,張繡啊,你要麼早些來,我趙雲還未救到小主劉禅,準備一死;要麼你遲些時間來,讓我救了小主,出了大營,就遇不上你了。

    偏偏剛救着劉撣,準備殺出曹營時,碰到你槍王張繡,與你好似前世對頭,今生冤家。

    如果同他打吧,唯恐不是他的對手。

    這時候,趙雲無論如何也料不到自己能挑去槍中之王;那末逃吧,當然真正有路可逃,子龍也要逃的,而且應該逃的。

     即使最勇猛的大将,殺了一日一夜下來,逃走也不失面子的,照理不應該再去拼命了,何況有小主在身,大丈夫急流勇退。

    可是無路可走。

    我要出曹營,往東南而去。

    但張繡的人馬卻從東南而來,正好阻斷我的去路,除非生了翅膀從天上過去。

    前無出路,後無退路,這便如何是好。

    最後,倒讓他想出了一個兩全之計,既不與張繡交戰,又能安然出得曹營,就是讓我上前去講講交情吧。

    我與張繡素昧平生,又有什麼情份好說呢? 向無往來,而且他是宛城的侯爺,我隻是一個小有名聲的戰将。

    趙雲想起荊州的劉表在世之時,在虎牢關同槍王關系甚密,那末我是劉備手下之将,劉備是劉表之弟,諒你也能看在這點份上,放我一條生路。

    雖說這交情比較遠一點,但是你槍王也要明白,我趙雲打到現在,作出讓步,也隻有在你槍王面前才如此,望你念動恻隐之心,容情三分吧。

    子龍轉定念頭,非但不逃,相反朝着槍王來的方向而去。

     槍王張繡已經發現子龍,渾身血迹斑斑,手執長槍。

    &mdash看便知,此人就是趙子龍,曾聽丞相講過,子龍殺了一天一夜。

    張繡想,他為何不逃,相反點馬而來?好極了,本想要來找你,你倒自尋上門,也免得我追趕了。

    便傳令停隊。

    炮聲響,一萬三千弟兄站定,排列旗門。

    三口大刀在旗門前并肩扣馬,張繡身先士卒,橫槍勒馬,兩個馬大左右分開,等候子龍前來。

     子龍見對面馬上的張繡确氣概。

    但見: 宛城侯,長八尺。

     保字臉,如滿月。

     鐵線眉,攀兩額。

     小豹眼,分黑白。

     鷹爪鼻,挺且直。

     兩耳厚,略帶闊。

     小方口,居紅赤。

     三縷須,烏油黑。

     頭戴沖天開口紫金冠,冠上印突出, 纏珍珠,嵌百寶,鑲翡翠,釘瑪瑙,紅纓飄拂; 身穿白銀鎖子連環甲,威風帶──分兩側, 護心鏡光華閃爍,甲攔裙──左右翼。

     飛羽袋插三條狼牙,可穿楊,能射日; 猛将腰懸三尺龍泉,本應該用于安邦與定國; 足蹬一雙全黑象皮靴,巧将樣,新時式; 胯下一匹小白龍駒馬,行千裡,走八百。

     手抱鴉烏槍,槍尖五指闊。

     威風凜凜鬼神驚,殺氣騰騰兵将怯。

     子龍一看,心裡贊歎一聲:&ldquo是象北地槍王的模樣!&rdquo趙雲想,看了這種氣概,再看自己打得如此狼狽,相比之下,真是相形見绌,怎麼能與他打呢!因此在張繡馬前,将馬扣住,長槍在鳥翅環上架好,對張繡把手&mdash拱:&ldquo啊,前面馬上我道是誰,原來是宛城張君侯。

    末将趙雲甲胄在身,不便下馬。

    馬上有禮了。

    &rdquo 槍王對背後的将士看看,到底我是當代槍王,憑你趙雲如何耀武揚威,不須我開口,自然會低三下四。

    那末張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