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諸葛亮江夏借兵 張翼德代理軍師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回諸葛亮江夏借兵 張翼德代理軍師
今天是建安十三年九月十五。
劉備帶了四十萬百姓逃至當陽道。
此地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
當陽道包括的範圍很大,地名也有三個:中間一段叫當陽道,又名漢陽道;前面東南一段叫長坂坡;靠西北側一個大村莊,名為霸陵村,村前有座橋叫霸陵橋。
有的說&ldquo張飛喝斷霸陵橋&rdquo,其實并無其事。
因為曹操的軍隊從西北來,劉備帶了百姓向東南撤.曹兵既在長坂坡中;劉備等人當然不可能還在霸陵村。
所以隻有張飛獨當長坂橋,而喝斷霸陵橋乃是訛傳。
靠東北方──亦即行軍方向的左邊,全是山巒,連綿數百裡,名為景山;山上有座廟,名為養由基廟。
據說,戰國時楚王曾在此圍獵,遇見過一隻能夠接箭的猿猴。
楚王連發三箭,竟然都被這隻猿猴接住,楚王大為驚奇,就命人把百步穿楊的神箭将軍養由基請來,命他來射。
此時,養由基雖然已經封箭了,但是楚王之命,豈有不從之理。
隻見養由基剛一挽弓搭箭,那對面的猿猴,雙眼便流淚了,似乎已經知道自己性命難保。
後來,果然被養由基一箭射死。
這是他一生中射的最後一箭.養由基去世後.楚王就在此地為他立廟樹碑,謂之&ldquo養由基廟&rdquo,待等曹操大隊到後,中軍帳就設在這所廟前,營頭從山坡上紮下來,沿山路直紮到山套外面。
因此,到時趙子龍沖營,進去容易出來犯難.簡直就象魚入羅網一樣。
此刻,當陽道山路之上遍地是百姓,太陽剛剛偏西,百姓已經在叫了:&ldquo皇爺哎,走不動來;皇爺哎。
明天再走吧!&rdquo上午太陽升得老高才動身,現在已經要停隊了。
就這樣每日不過十裡路程。
往常孔明總要命令他們再跑三裡,再走二裡,意思是,你們多往前面跑一步,就能多活一點時間、所謂&ldquo生在人間-刻,勝死一千年&rdquo。
老百姓不理解孔明的一片好心,以為你軍師反正坐了車子,我們要靠兩條腿跑,有的還帶了老的,抱了小的,多定半裡路都不簡單,你每次要叫我們再多走一會兒,那我們幹脆提早點叫停隊、所以一天比-天叫得早,停得早。
正在此時,突然天上烏雲密布,狂風驟起。
大家擡頭一看,原來不是烏雲,乃是無數鳥雀,大到鹞鷹,小至麻雀,各種各樣都有,遮天蔽日,刮起狂風。
鳥群過後,重見太陽;原因是曹操的軍隊在後面追來,炮聲響亮,鳥雀受驚而逃,越聚越多,幾十裡路過來,聚得不計其數。
孔明心裡明白,曹操先頭部隊遲至下半夜肯定趕到,因此傳命停隊。
劉備-看,太陽還挺高。
心想,今天軍師怎麼特别遷就,老百姓這麼一叫.他就下令停隊了?殊不知,話葛亮是準備要走了。
先生想,到了這個地步,我本事再大也無能為力,一場慘敗就在眼前,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吃過敗仗之後怎麼辦。
這下一步的事情需要早作安排。
所以我必須先走一步。
待等安好營,紮好寨,諸葛亮升坐大帳。
劉備旁邊坐定,文武站立兩廂。
孔明便問劉備:&ldquo主公,亮命關君侯前往江夏借兵怎麼事到如今還不回來?&rdquo 劉備想,我也正在納悶,救兵如救火,即使是三弟張飛也都懂得這個道理,何況熟讀《春秋》的二弟雲長!為何遲遲不來? &ldquo軍師,劉備也不知二弟何故還不回來?&rdquo 孔明想,不瞞你說,是我叫他不要來的。
但是,因為我現在提出要走,你肯定不放,所以隻好以此為理由,以便脫身。
劉備又問道:&ldquo那末軍師,二弟不來,你看如何?&rdquo &ldquo亮欲親往江夏一走,會同君侯帶領人馬前來接應主公。
&rdquo &ldquo軍帥也要前去麼?&rdquo &ldquo正是。
&rdquo &ldquo啊呀,萬萬不可!&rdquo 旁邊張飛也在對劉備搖手:&ldquo不要放他跑,要死一道死!&rdquo 劉備想,這倒不是我要拖人落水,隻為你孔明威信最高,辦法最多,你在這裡,大家有根主心骨,文武都膽壯氣粗的。
你一走,大家心裡就不踏實,士氣大受影響。
所以,你是千萬走不得的!孔明早已料到劉備不會一下子就同意自己走的。
便對玄德說:&ldquo我用兵雖好,但用兵者必須有兵,否則,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
現在我到江夏借到兵,同時又有關将軍一起前來,那樣還能抵擋曹操。
如果你不讓我去,等到曹兵一來,我也一籌莫展。
&rdquo皇叔覺得此話也有道理,故而沉吟不語。
最後一想,罷!讓你走吧。
你真正要變心,用繩索都系不住你的。
因而問道:&ldquo軍師,可要多少日期回來?&rdquo &ldquo主公,亮少則三日,多則五天。
&rdquo &ldquo軍師,那末三五天之中,曹兵可會到來?&rdquo 孔明想,這句話倒難回答了。
我現在的威信的确比較高,每一句話人家都相信的。
如果說今晚三更曹兵必到,那你無論如何不肯放我走了;倘使我說曹兵今夜不會到,你們大家懈怠,喪失戰鬥意志,待等曹兵殺到,毫無準備,措手不及,死傷更重。
看來我隻好說句摸棱兩可的話了── &ldquo主公,今夜曹兵料想未必會到。
&rdquo──都是虛字眼。
&ldquo莫非不會趕到?&rdquo劉備連忙問道。
&ldquo非出。
倘然曹兵殺到,主公請往東南逃生。
&rdquo倘然二字又是虛拟語氣,但後半句卻是要緊的真話。
現在大家都未在意,等到三更時分高覽殺到,就想到孔明這句話了:敵人從西北來,大家都往東南逃,出了長坂坡,有一條橫向的長坂河,河上一座古老的木橋便是長坂橋。
張飛守在橋面上,自己人統統放過去,曹兵曹将一個都不能過橋。
在張飛這樣的布置下,人多活了不少。
劉備又道:&ldquo那末,請軍師安排一下再走。
&rdquo 孔明想,安排是要安排的,但隻能把幾個主要的人交托一下,其他的人隻能讓他們聽天由命了。
&ldquo主公放心,待亮發令部署。
&rdquo 孔明想,有三件事最要緊:第一樁就是劉備,敗仗雖吃,但他的性命一定要保住的;第二樁是劉備的家眷,兩個夫人,一個劉阿鬥;第三樁是四十萬百姓。
雖然這些百姓肯定保不全,但是主公為了他們弄到如此地步,現在我也不得不加以考慮。
照理,劉備是最要緊的人,但是在當陽的情況下,他卻下降為第二位了。
因為他畢竟戎馬戰場多年,也會動兩下手,至少逃走的本事是有的。
而兩位主母、一個小主是既不會騎馬,又不能步行,車子也跑不快。
所以,要把他們列為第一位的重點保護對象。
把他們交給誰呢?按理應該是張飛,因為叔叔保護嫂嫂、侄兒,禮節上可以馬虎一點。
但是孔明對張飛看看,你雖然拜我為師,但畢竟還太魯莽,将主母與小主交托給你,我還有點不放心。
再對站在張飛旁邊的趙雲看看,這支将今看來隻有交給你了。
但是,叫你保護主母與小 主,也是有利有弊。
利者,你不但武藝好,而且心細,隻有你或許還能在三個人中保住一個到兩個,交給别人恐怕-個也保不牢的;弊者,你是臣,他們是君,而且男女有别,禮節十分複雜,你要與主母說一句話都相當麻煩,這會給你增添許多困難。
實際上,這條将令對趙雲本人來說,倒也是有利有弊的,利者.通過長坂一戰,子龍名震天下,雖然他本領一向很高,但不經過這一場大的激戰,人家未必知道,往往都隻曉得關、張兩位将軍。
這一仗雖然打得很苫,然而今後在戰場就方便得多了,一般敵将看見這而旗号,便要退避三舍。
弊者,要急得他魂靈出竅,冷汗直冒,殺得他人困馬乏,精疲力竭。
要使曹操佩服喊好,倒也并非容易之事,自然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孔明考慮停當,拔令在手:&ldquo子龍聽令!&rdquo 趙雲從旁閃出:&ldquo軍師,末将在!&rdquo &ldquo子龍,請把手伸過來。
&rdquo 趙雲不懂他是什麼意思。
走上一步,将右手伸了過去。
孔明将羽扇一放,右手執令,左手握趙雲的手。
──握手禮
劉備帶了四十萬百姓逃至當陽道。
此地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
當陽道包括的範圍很大,地名也有三個:中間一段叫當陽道,又名漢陽道;前面東南一段叫長坂坡;靠西北側一個大村莊,名為霸陵村,村前有座橋叫霸陵橋。
有的說&ldquo張飛喝斷霸陵橋&rdquo,其實并無其事。
因為曹操的軍隊從西北來,劉備帶了百姓向東南撤.曹兵既在長坂坡中;劉備等人當然不可能還在霸陵村。
所以隻有張飛獨當長坂橋,而喝斷霸陵橋乃是訛傳。
靠東北方──亦即行軍方向的左邊,全是山巒,連綿數百裡,名為景山;山上有座廟,名為養由基廟。
據說,戰國時楚王曾在此圍獵,遇見過一隻能夠接箭的猿猴。
楚王連發三箭,竟然都被這隻猿猴接住,楚王大為驚奇,就命人把百步穿楊的神箭将軍養由基請來,命他來射。
此時,養由基雖然已經封箭了,但是楚王之命,豈有不從之理。
隻見養由基剛一挽弓搭箭,那對面的猿猴,雙眼便流淚了,似乎已經知道自己性命難保。
後來,果然被養由基一箭射死。
這是他一生中射的最後一箭.養由基去世後.楚王就在此地為他立廟樹碑,謂之&ldquo養由基廟&rdquo,待等曹操大隊到後,中軍帳就設在這所廟前,營頭從山坡上紮下來,沿山路直紮到山套外面。
因此,到時趙子龍沖營,進去容易出來犯難.簡直就象魚入羅網一樣。
此刻,當陽道山路之上遍地是百姓,太陽剛剛偏西,百姓已經在叫了:&ldquo皇爺哎,走不動來;皇爺哎。
明天再走吧!&rdquo上午太陽升得老高才動身,現在已經要停隊了。
就這樣每日不過十裡路程。
往常孔明總要命令他們再跑三裡,再走二裡,意思是,你們多往前面跑一步,就能多活一點時間、所謂&ldquo生在人間-刻,勝死一千年&rdquo。
老百姓不理解孔明的一片好心,以為你軍師反正坐了車子,我們要靠兩條腿跑,有的還帶了老的,抱了小的,多定半裡路都不簡單,你每次要叫我們再多走一會兒,那我們幹脆提早點叫停隊、所以一天比-天叫得早,停得早。
正在此時,突然天上烏雲密布,狂風驟起。
大家擡頭一看,原來不是烏雲,乃是無數鳥雀,大到鹞鷹,小至麻雀,各種各樣都有,遮天蔽日,刮起狂風。
鳥群過後,重見太陽;原因是曹操的軍隊在後面追來,炮聲響亮,鳥雀受驚而逃,越聚越多,幾十裡路過來,聚得不計其數。
孔明心裡明白,曹操先頭部隊遲至下半夜肯定趕到,因此傳命停隊。
劉備-看,太陽還挺高。
心想,今天軍師怎麼特别遷就,老百姓這麼一叫.他就下令停隊了?殊不知,話葛亮是準備要走了。
先生想,到了這個地步,我本事再大也無能為力,一場慘敗就在眼前,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吃過敗仗之後怎麼辦。
這下一步的事情需要早作安排。
所以我必須先走一步。
待等安好營,紮好寨,諸葛亮升坐大帳。
劉備旁邊坐定,文武站立兩廂。
孔明便問劉備:&ldquo主公,亮命關君侯前往江夏借兵怎麼事到如今還不回來?&rdquo 劉備想,我也正在納悶,救兵如救火,即使是三弟張飛也都懂得這個道理,何況熟讀《春秋》的二弟雲長!為何遲遲不來? &ldquo軍師,劉備也不知二弟何故還不回來?&rdquo 孔明想,不瞞你說,是我叫他不要來的。
但是,因為我現在提出要走,你肯定不放,所以隻好以此為理由,以便脫身。
劉備又問道:&ldquo那末軍師,二弟不來,你看如何?&rdquo &ldquo亮欲親往江夏一走,會同君侯帶領人馬前來接應主公。
&rdquo &ldquo軍帥也要前去麼?&rdquo &ldquo正是。
&rdquo &ldquo啊呀,萬萬不可!&rdquo 旁邊張飛也在對劉備搖手:&ldquo不要放他跑,要死一道死!&rdquo 劉備想,這倒不是我要拖人落水,隻為你孔明威信最高,辦法最多,你在這裡,大家有根主心骨,文武都膽壯氣粗的。
你一走,大家心裡就不踏實,士氣大受影響。
所以,你是千萬走不得的!孔明早已料到劉備不會一下子就同意自己走的。
便對玄德說:&ldquo我用兵雖好,但用兵者必須有兵,否則,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
現在我到江夏借到兵,同時又有關将軍一起前來,那樣還能抵擋曹操。
如果你不讓我去,等到曹兵一來,我也一籌莫展。
&rdquo皇叔覺得此話也有道理,故而沉吟不語。
最後一想,罷!讓你走吧。
你真正要變心,用繩索都系不住你的。
因而問道:&ldquo軍師,可要多少日期回來?&rdquo &ldquo主公,亮少則三日,多則五天。
&rdquo &ldquo軍師,那末三五天之中,曹兵可會到來?&rdquo 孔明想,這句話倒難回答了。
我現在的威信的确比較高,每一句話人家都相信的。
如果說今晚三更曹兵必到,那你無論如何不肯放我走了;倘使我說曹兵今夜不會到,你們大家懈怠,喪失戰鬥意志,待等曹兵殺到,毫無準備,措手不及,死傷更重。
看來我隻好說句摸棱兩可的話了── &ldquo主公,今夜曹兵料想未必會到。
&rdquo──都是虛字眼。
&ldquo莫非不會趕到?&rdquo劉備連忙問道。
&ldquo非出。
倘然曹兵殺到,主公請往東南逃生。
&rdquo倘然二字又是虛拟語氣,但後半句卻是要緊的真話。
現在大家都未在意,等到三更時分高覽殺到,就想到孔明這句話了:敵人從西北來,大家都往東南逃,出了長坂坡,有一條橫向的長坂河,河上一座古老的木橋便是長坂橋。
張飛守在橋面上,自己人統統放過去,曹兵曹将一個都不能過橋。
在張飛這樣的布置下,人多活了不少。
劉備又道:&ldquo那末,請軍師安排一下再走。
&rdquo 孔明想,安排是要安排的,但隻能把幾個主要的人交托一下,其他的人隻能讓他們聽天由命了。
&ldquo主公放心,待亮發令部署。
&rdquo 孔明想,有三件事最要緊:第一樁就是劉備,敗仗雖吃,但他的性命一定要保住的;第二樁是劉備的家眷,兩個夫人,一個劉阿鬥;第三樁是四十萬百姓。
雖然這些百姓肯定保不全,但是主公為了他們弄到如此地步,現在我也不得不加以考慮。
照理,劉備是最要緊的人,但是在當陽的情況下,他卻下降為第二位了。
因為他畢竟戎馬戰場多年,也會動兩下手,至少逃走的本事是有的。
而兩位主母、一個小主是既不會騎馬,又不能步行,車子也跑不快。
所以,要把他們列為第一位的重點保護對象。
把他們交給誰呢?按理應該是張飛,因為叔叔保護嫂嫂、侄兒,禮節上可以馬虎一點。
但是孔明對張飛看看,你雖然拜我為師,但畢竟還太魯莽,将主母與小主交托給你,我還有點不放心。
再對站在張飛旁邊的趙雲看看,這支将今看來隻有交給你了。
但是,叫你保護主母與小 主,也是有利有弊。
利者,你不但武藝好,而且心細,隻有你或許還能在三個人中保住一個到兩個,交給别人恐怕-個也保不牢的;弊者,你是臣,他們是君,而且男女有别,禮節十分複雜,你要與主母說一句話都相當麻煩,這會給你增添許多困難。
實際上,這條将令對趙雲本人來說,倒也是有利有弊的,利者.通過長坂一戰,子龍名震天下,雖然他本領一向很高,但不經過這一場大的激戰,人家未必知道,往往都隻曉得關、張兩位将軍。
這一仗雖然打得很苫,然而今後在戰場就方便得多了,一般敵将看見這而旗号,便要退避三舍。
弊者,要急得他魂靈出竅,冷汗直冒,殺得他人困馬乏,精疲力竭。
要使曹操佩服喊好,倒也并非容易之事,自然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孔明考慮停當,拔令在手:&ldquo子龍聽令!&rdquo 趙雲從旁閃出:&ldquo軍師,末将在!&rdquo &ldquo子龍,請把手伸過來。
&rdquo 趙雲不懂他是什麼意思。
走上一步,将右手伸了過去。
孔明将羽扇一放,右手執令,左手握趙雲的手。
──握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