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曹孟德新野駐軍 徐元直樊城勸降

關燈
第十二回曹孟德新野駐軍 徐元直樊城勸降 曹操大隊到新野,離城五裡安營紮寨。

    隻見新野城内還在焚燒,丞相傳令救火,把死屍掘土埋葬。

    曹操升坐大帳,心裡想劉備、諸葛亮都在前面樊城,我隻要把火救熄之後,穿過新野,跨過樊河,就可把他們一股擒之。

    因此,丞相拔令在手,對武将班中一看:&ldquo于、毛二将聽令!&rdquo 于禁、毛玠從旁閃出,到曹操面前:&ldquo丞相在上,于禁在!&rdquo&ldquo毛玠有!&rdquo 曹操:&ldquo老夫付爾等将令一支,帶兵一萬,在樊河之上架設一十二座行軍大橋,老夫來朝兵進樊城。

    &rdquo 于禁、毛玠:&ldquo得令!&rdquo 兩将接令後退出大帳。

    在文官班中的徐庶,聽到此令,不禁心中一震!心想,六十五萬軍隊殺到樊城,玄德、孔明插翅難飛。

    照理新野一燒,他們就應該跑了。

    為什麼不走呢?莫非孔明還有辦法對付六十五萬人馬?我看不可能了!燒新野,就是他最後一着棋子。

    玄德公隻有新野、樊城兩地,燒了新野,就說明是準備撤退的。

    那為什麼到現在曹操軍隊殺到此地,他們還是安之若素?啊呀!會不會孔明把希望寄托在我徐庶的身上,認為我反正不會眼看他們被曹操消滅,總要想辦法幫忙的?的确,我是肯幫忙的。

    但是,幫忙也要心中有數才行啊!這樣吧,讓我先把曹操的軍隊阻擋一下,然後親自到樊城去和孔明碰個頭,摸清他的意圖,再想辦法。

    徐庶想到此地,立即從旁走出,到曹操面前一躬到底:&ldquo徐某見丞相!&rdquo 曹操一看,是徐庶。

    心想,元直啊,你到了我這裡的日子不算短了,我待你從來不薄!但是吃了我的飯,老是不肯幫我的忙。

    有時你的說話聽聽很有道理,結果是給我上當。

    盡管如此,我掮了你的木梢,一句怨言都沒有。

    你應當明白,我不是不懂,而是愛慕你之才能,希望你能夠回心轉意,幫我曹操。

    哪知你竟是鐵打心腸,無動于衷。

    現在我要兵進樊城,你平時老是悶聲不響的人,突然主動出來進言,是不是知道劉備、諸葛亮已經在我手掌之中,你又想來給我上當?曹操十分警惕地問:&ldquo元直公,有何說話?&rdquo 徐庶:&ldquo丞相,諸葛亮火燒新野,将子民遷于樊城,丞相大軍殺過樊河,是否準備屠城?&rdquo 曹操想,你的眼光是厲害,看到我的心裡。

    此番我就是恨透了這批刁民。

    如果當時他們不肯搬家,諸葛亮不見得連他們一起燒死。

    劉備究竟待你們好到什麼程度,你們居然願意全部搬光,甯可自己房屋家園都不要,讓諸葛亮燒光我十萬軍隊?我此番一到樊城,确實要把劉備的這班刁民斬盡殺絕。

    曹操毫不隐瞞自己的想法:&ldquo元直公聽了,老夫大兵殺至樊城,确要屠城。

    &rdquo 徐庶:&ldquo那末丞相,你乃奉旨出師,理所當然。

    然而,堂堂王師,赫赫天兵,若是将兩縣子民殺死,豈不被天下人唾罵,說你丞相不仁不義,殘殺生靈?徐某倒有一個兩全之計在此,使丞相屠殺之後,天下非但不會責怪丞相,反将罪責歸咎于劉備、諸葛亮。

    &rdquo 曹操想,這話不象是你徐庶講出來的嘛。

    如果颠一個倒,那末還差不多。

    肯定又是想給我上當。

    便問:&ldquo請問元直,有何妙計?&rdquo 徐庶:&ldquo請丞相派一能言善辯之士去往樊城,勸說劉備、諸葛亮歸降,若願降者,命他們充打頭隊,将功贖罪;若不願歸降,丞相大軍殺往樊城,雞犬不留,到此時天下人隻說是諸葛亮、劉備之過,非你丞相之責。

    此乃先禮而後兵,未知丞相以為然否?&rdquo 曹操一聽,原來如此。

    你既不是為我曹操着想,也不是為兩縣百姓考慮,而是料到劉備、諸葛亮此番無法逃遁了,不是死于亂軍之中,定是被我生擒活捉。

    你想,與其如此,還不如勸他們投降。

    不過,這個主意對我倒也是有利的,如果他們肯降,我就可以免動幹戈;倘然不肯降,我也得了民心。

    但是,曹操轉而一想,慢!徐庶的話往往聽起來很好聽,弄到最後要上當受騙的。

    這番話是否會上當?曹操想了一想,覺得不會。

    我派人去勸降,一來一回最多一、兩天時間。

    劉備、諸葛亮也逃不到天邊去的,上什麼當呢?不過,要派一個能言善辯者去,這個人倒不大好找。

    有的沒有這個口才;有的缺乏這種膽量;而且去者,須與劉備有些交情,否則他們很可能見都不見,甚至把使者殺了,或者扣押起來。

    曹操想,那現在派誰去呢?哎,對!倒不如就派徐庶去。

    他與劉備、諸葛亮有交情,他的話他們容易聽信。

    那末,他會不會一去不返呢?也不會。

    他母親的墳墓在我京裡。

    他知道一走之後,母親的墳墓是要保不住的,他是個孝子,絕對不肯這樣做的。

    否則,他早就好逃走了,我又不派人看住他,何必要用了計逃走呢?曹操想之再三,覺得沒有問題。

    便說道:&ldquo元直公,言之有理。

    老夫欲請元直公前往樊城勸降劉備、諸葛亮,未如意下如何?&rdquo 徐庶想,我的用意就是要讨這個差使。

    但是,不能馬上答應。

    答應得越爽快,曹操越疑心。

    所以說:&ldquo丞相,徐某無能,還望丞相另請高明。

    &rdquo 曹操想,你越是不肯去,我越要你去。

    你若搶着要去,我倒亦不讓你去。

    曹操的脾氣,被徐庶掌握住了。

     曹操:&ldquo元直休得客套。

    此去勸降倘能成功,其功非小。

    若劉備、諸葛亮執迷不悟,亦非先生之過。

    拜托,仰仗了!&rdquo 徐庶想,你一定要叫我去的話,那我就要提條件了。

    就說:&ldquo既然丞相命徐庶前往,請丞相暫将于、毛将令收回。

    &rdquo徐庶的意思是,這十二座行軍大橋無論如何不能讓你架起來的。

    沒有橋你的大軍就一時無法過河的,就可以暫時把你擋在此地,等你發覺上當,重新下令架橋,至少又可以耽擱你半天多的時間。

     曹操一聽,認為徐庶這個要求提得對的。

    這條将令是應該收回的,否則就顯得我的勸降是缺乏誠意了。

    于是就把于、毛的令箭收回。

    然後問徐庶:&ldquo元直公,你何日前往樊城?&rdquo曹操想,你倘然要過三天再去,那就是存心放走劉備、諸葛亮。

    徐庶明白你的意思。

    便回答:&ldquo丞相,徐某看來,事不宜遲,遲則生變。

    徐庶意欲來朝便去。

    丞相以為如何?&rdquo 曹操:&ldquo甚好,那末何日歸來?&rdquo 徐庶:&ldquo此去樊城,路途不遠,當日便能歸來。

    &rdquo 曹操:&ldquo既然如此,老夫在此等候爾的消息。

    &rdquo 徐庶:&ldquo丞相,請放心便了。

    &rdquo 曹操吩咐退帳。

    有幾個心腹文武到曹操跟前講,豈能放徐庶前往樊城?他定然一去不複返的了。

    曹操笑道:&ldquo老夫自有道理。

    &rdquo心想,我派徐庶去勸降劉備,成功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主要做給百姓看看。

    可惜徐庶一人前往,隻在衙門裡談話,百姓在外,根本不知道,豈非白費心機?曹操一動腦筋,決定派出四個心腹旗牌,跟徐庶同往樊城,主要是在百姓中宣揚我曹操的仁義。

    四旗牌遵命。

     徐庶出帳之後,先派人去雇好一條民船。

    到第二天清早,元直一身道家打扮,手執一把紙扇,從本帳出來。

     四個旗牌迎上來:&ldquo徐老!徐老!&rdquo 徐庶一看,是曹操的四個心腹。

     徐庶:&ldquo兄弟們怎樣?&rdquo 四旗牌:&ldquo徐老,丞相命我們跟你一起去樊城。

    時光不早,咱們走吧!&rdquo 徐庶一聽,明白曹操的用意。

    心想,這倒是一個麻煩的問題,被你們一到樊城,事情就要弄僵,因為我去勸降是假,實則要去問問孔明的打算。

    你們跟在身邊,我們談話就有困難,而且被你們在老百姓中一散布空氣,要弄得人心惶惶。

    但是,不讓你們去的話,曹操又要疑心。

    一動腦筋,我有一個辦法,可以使你們人雖然去了,而嘴巴都沒有帶去。

    因此,徐庶對他們點點頭,說道:&ldquo兄弟們走了!&rdquo 徐庶帶了四個旗牌出營,到河邊下船。

    船往樊城進發。

    徐庶在艙中與四個人談談說說:&ldquo兄弟們,丞相命你們跟我同往樊城,不知有何公事?&rdquo 四旗牌:&ldquo丞相叫我們到百姓之中,去宣揚他的仁義。

    如果劉備、孔明不降的話,丞相大軍殺到樊城,要全部殺光。

    &rdquo 徐庶一聽,心裡想,不出我所料。

    心中暗暗好笑:&ldquo喔喔,原來如此。

    &rdquo 四個旗牌想,徐先生善于相面,倒不如趁此機會,請他給我們相相面。

    便說:&ldquo徐老,能不能勞你的神,給小的們相一相面?&rdquo 徐庶想,曹操和文武百官叫我相,我都不相。

    上次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