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擺虛陣孔明緩兵 探埋伏張遼中計

關燈
軍情?&rdquo 宋忠:&ldquo曹操老賊命張遼、許褚、夏侯惇帶兵十萬,攻打新野縣。

    現在,已經出兵。

    請皇叔早作準備!小的走了。

    &rdquo說罷,拾起地上的紙團,起身就跑,趕到襄陽時,蔡、張二人正在着急。

    因為同他一起去的手下先回來禀報,說在樊城城外,宋忠突然失蹤,恐怕是被野獸吃了,但又沒有見到一點血迹。

     蔡、張二人問他們:&ldquo宋忠獻上降書,曹操究竟收容否?&rdquo 手下人回答道:&ldquo我們在帳外,不知道。

    因為回文在宋忠身上。

    &rdquo 正在這時,宋忠趕了回來。

    他把被周倉捉到新野之事從頭至尾講了一遍。

    蔡瑁心想,曹操究竟收納我們沒有?宋忠忙将回文交蔡、張二人觀看。

    兩個小奸一看,曹操已經準降,便将宋忠傳達的劉備之言丢在腦後,認為降了曹操已有泰山之靠,何懼你劉備。

    因此,兩個小奸一心一意投靠曹操。

    此事暫且不提。

     再說新野劉備,等宋忠一走,便問孔明:&ldquo軍師,你看宋忠之言當真否?&rdquo 諸葛亮:&ldquo主公不斬于他,他這說話諒來不會虛假。

    我派去的探馬,随後就有消息報來。

    &rdquo 正在這時,外面探馬飛奔到衙門,丢鞭下馬,探子直奔大堂,到孔明虎案之前:&ldquo報禀軍師!&rdquo 諸葛亮:&ldquo何事報來?&rdquo 探兵:&ldquo小卒探聽到曹操派二虎将張遼為頭隊正先鋒,癡虎将許褚、八虎将夏侯惇随同,領兵十萬,殺奔新野而來。

    請軍師定奪!&rdquo 諸葛亮:&ldquo退下!&rdquo 探兵:&ldquo是!&rdquo 探子退出。

    皇叔在旁一聽,軍師之情,果然不錯!我這裡自從火燒博望坡之後,雖然收到降兵一萬左右,可是張遼帶兵十萬,我軍依然寡不敵衆。

    故而急忙問孔明:&ldquo軍師,張遼十萬曹兵殺來,如此奈何?&rdquo 孔明低着頭,一言不發。

    旁邊張飛倒開口了:&ldquo大哥,張遼十萬人馬前來新野,我看還是再燒它一把火吧!&rdquo 劉備想,你拜了孔明為師,自以為用兵如神,橫也一把火,豎也一把火的。

    現在,你的先生都沒有開口,你就不必多言了。

     哪知孔明回答說:&ldquo依亮着來,也隻有再用一把火了。

    &rdquo 劉備想,你是不是在和你學生的調?張飛的調是和不得的!不信你問他如何燒法,恐怕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劉備:&ldquo軍師,此話當真?&rdquo 孔明說:&ldquo我在借兵之前就有打算,倘然曹兵再來,我就再燒。

    &rdquo意思是:這并不是和張飛的調。

    我原來預計,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吃了一次虧,可能要慎重考慮,另作安排了,我們就可以保住六個月的太平,即今年四月至十月,這半年之中曹兵不會再來進犯。

    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一次大的敗仗。

    不料,曹操七月就兵下江南,屯紮宛洛道。

    那時,我就作了拒敵的準備。

    現在他得了荊襄之後,我倒以為他會改變戰略的,因為他見我們已成孤軍,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他就會暫時放棄對我們的進攻,而把目标轉向江東,屯兵赤壁。

    如果是這樣,我就可以聯合東吳,共拒曹兵了。

    想不到曹操锲而不舍,窮追猛打,非要先置我們于死地,然後再打江東不可。

    因此,我不得不再用一次火攻!但是,孔明想,我這麼一番打算,一時之間與你主公也講不清楚。

    所以,隻是簡單地回答了一句。

     劉備一聽,孔明果真要再用一次火攻。

    心想,上次是在博望坡燒的,此番如果依然放在那樣的山套之中,别說張遼不會上當,即使他中計,夏侯惇上次燒過,無論如何也會提醒于他的。

    所以,問道:&ldquo那末,軍師,此番火攻布置在哪裡?&rdquo 諸葛亮:&ldquo就在此新野城内。

    &rdquo 劉備:&ldquo啊?!&rdquo 劉備一聽,對大堂四周一看,想到諸葛亮的火攻極是厲害,我在博望坡親眼見過。

    若是在此新野用火,不問可知,定然全城化為一片灰燼!皇叔要想勸阻孔明,但是轉念一想,我若有十萬、八萬軍隊交付于他,那末,我是可以提出異議的。

    現在總共隻有一萬人馬,孔明能夠拒敵,已經是極不容易的事了,我還能夠多講些什麼呢?然而,有一樁大事,倒不可不問清楚。

    便問道:&ldquo軍師,城内的子民便怎樣?&rdquo 言下之意,城裡有二十萬百姓,難道叫他們與十萬曹兵同歸于盡嗎?孔明完全理解你主人的意思。

    心想,你盡管放心!我早有打算。

    因此,回答說:&ldquo主公,多謝元直取得樊城一座。

    亮意欲将新野子民移居樊城,兩縣合為一縣。

    &rdquo 皇叔想,兩份人家合為一家尚且不舒服呢,何況兩縣并成一縣?然而,除此之外,别無其他良策。

    因此,劉備長歎一聲:&ldquo唉!一切聽便軍師就是了!&rdquo 孔明叫衆文武稍等片刻,自己起身轉入内堂。

    拿了錦囊回到外面,中間坐定,錦囊往案角上一放。

     張飛看到錦囊,知道先生又要發令了。

    三将軍想,上次火燒博望坡,因為我闖了轅門,所以給我一支末令,錦囊都沒有。

    此番不但轅門不闖,而且已與軍師結為師生,這條頭令肯定是我的了。

    現在見先生拔令在手,張飛昂起了頭,等接頭令。

    但隻聽孔明開口。

     諸葛亮:&ldquo公侯聽令!&rdquo 張飛一聽,又是孫乾接頭令。

    他不覺微微一笑,感到孔明用兵總是老一套。

    别人發令,總是先派武将,後差文官,好的接頭令,蹩腳的放在最後。

    我家老師恰恰相反,接他頭令的倒是平常的文人,接他的末令,倒等于是頭令。

    如此看來,今後可以列張表挂在堂上,這樣就不需要發令了,隻要按照表上順序,自動排隊取令便了。

    他哪裡知道,孔明的用兵,表面看來似乎雷同,實則内中變化萬千。

    現在孫乾聽到軍師呼喚,從旁閃出──他不象第一次那麼緊張了,相反感到孔明發的令箭确實奧妙無窮!所以,把手一拱,回答說:&ldquo軍師,下官在!&rdquo 諸葛亮:&ldquo亮付爾将令一支,錦囊一封,帶兵一千&hellip&hellip&rdquo 孫乾一聽,上次發令時,劉備全部家當不滿一千兵,如今一支令箭就給一千。

    其實,孔明的用兵,對于人數的多少倒在于其次的。

    他善于量體裁衣、看菜吃飯的。

    現在既然有了一萬人馬,那末,頭令就給你一千。

    隻聽孔明繼續講道:&ldquo在新野城内鳴鑼傳令,曉喻衆子民:敵軍即将殺到,皇叔欲将爾等遷往樊城。

    若有至親好友者,也可不去樊城,而自去投親靠友。

    總之,必須立即撤離新野,不得延緩、逗留。

    &rdquo孫乾接令,拿了錦囊,看過之後,帶領一千兵了,到四城關敲鑼傳令。

    我說書的時候,把每條令箭的具體任務都交代清楚,實際上孔明的發令是連續緊湊,一點不羅蘇的。

     軍師再拔将令在手,拿起一封錦囊:&ldquo顯和聽令!&rdquo 張飛想,不出我所料,頭令孫乾,二令簡雍。

    三将軍對兩位糜大夫看看,你們準備接第三令吧!簡雍走到孔明虎案前,把手一拱:&ldquo軍師,下官簡雍在!&rdquo 諸葛亮:&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帶兵五百,到樊城之中,安排新野遷去之子民的住宅。

    同時,勸說樊城百姓,好好收留他們。

    &rdquo 簡雍:&ldquo下官遵命!&rdquo 簡雍接令,拿了錦囊,帶兵五百,到樊城城内,按現在的說法,去做群衆的思想工作。

    說明都是皇叔的百姓,要是軍師叫你們遷往新野,他們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

    這樣一來,事情要好辦得多!新野的百姓,除少數去投親之外,絕大多數都搬到了樊城。

     孔明再拔将令,又取錦囊:&ldquo二位糜大夫聽令!&rdquo 張飛揚聲大笑,全部被我估計到!因此三将軍一點也不心急了,隻等接末令。

    因為他想,我是最好的大将,應該壓台。

     兩位糜先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