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蔡都督計殺劉備 張文遠出兵新野
關燈
小
中
大
出,到劉琮面前,把手一拱,道:&ldquo小大王,下官有禮了!&rdquo
公子爺看見張允,心裡明白,張和蔡是一搭一檔。
銀銮殿上這班父王手下的忠臣,大多皆因你們兩個胡作非為而一言不發。
因此,公子爺闆着面孔問道:&ldquo張允,你有什麼說話?&rdquo 張允:&ldquo小大王聽了,蔡都督方才言道,把荊襄送與曹操。
我看這是表面的事情,暫時安安曹操之心。
實質為借他之軍,抵擋劉備、劉琦。
我們對曹操可以外表服從,内存二心。
小大王你看來如何?&rdquo 意思就是,我們并非真心投降。
曹操他來,我們就見他怕;他跑,我們就兇。
這樣,荊襄仍舊是你小大王的。
這叫緩兵之計。
公子爺一聽,想:張允,你的說話比蔡瑁還要可惡。
因此,對着張允罵道:&ldquo呔!大膽不法的張允,你也來纏繞不清!不要多說,與我退下了!&rdquo 張允:&ldquo是是!&rdquo 張允退下來,對蔡瑁看着,意思是我與你數年來一直搭檔。
今天被小大王一對都罵了下來,同樣也是搭檔。
公子爺把這一對小奸罵了下去後,引起了銀銮殿這班忠臣的一陣騷動,感到公子爺非常懂得好歹。
所以,看冷譜看不到底了。
有一位将軍名叫李珪,從旁閃出,對二主公把手一拱,說道:&ldquo二主公,李珪有禮了!&rdquo 一班奸黨都稱劉琮為小大王,其實小大王應是劉琦。
因此,李珪稱他二主公,這才是确切的稱呼。
小大王一看,是一位老将。
聽他自稱姓李名珪,便把手一招,語氣十分和緩地問道:&ldquo李老将軍有何高見?&rdquo 李珪:&ldquo二主公聽了,曹操雄兵百萬,戰将千員,如何拒敵,李珪倒有一計在此,未知二主公用否?&rdquo 劉琮一聽,你有好計,我哪有不用?左右兩個小奸聽說李珪有計,心想:為什麼這種妙計都出在他們腹中?既然有計,請你快些講來,讓我二人也好聽聽。
劉琮開口便問:&ldquo老将軍,若有妙計,孤豈有不用之理?&rdquo 李珪:&ldquo既然如此,請二主公聽了!先備兩封書信&hellip&hellip&rdquo 蔡、張一聽,心想:兩封信很便當,我們也都會寫,但是不知道寫往哪裡?公子爺也感到不是件難事。
因此問道:&ldquo老将軍,兩封書信寫往何處?&rdquo 李珪:&ldquo一封送往江夏郡,并将蔡瑁、張允兩賊殺了!&rdquo 兩個小奸一驚。
心想:聽到現在聽出報應來了。
不知要把我們的頭送往哪裡? 李珪:&ldquo将張允的腦袋亦然送往江夏,請小大王劉琦前來即位,二主公脫袍讓位。
&rdquo 蔡瑁想,那末,我的頭不知送到哪裡呢? 李珪:&ldquo将蔡瑁的首級和另一封書信一并送往新野縣。
&rdquo 蔡瑁一聽,原來我的頭要送到新野縣呢!──兩顆頭不能弄錯。
因為蔡瑁專要害劉備,張允專要害劉琦。
因此,要讓劉備、劉琦見到這兩顆腦袋,他們方始肯安心前來。
劉琮一聽,隻要有理,我一準把兩個小奸殺給你看。
因此,聽得非常仔細。
連忙追問:&ldquo老将軍,殺了他們二個便怎樣?&rdquo 李珪:&ldquo二主公聽了,用這兩顆腦袋将劉備、劉琦請到襄陽。
想劉皇叔文有諸葛先生,武有關、張、趙雲,何懼曹操百萬雄兵,千員戰将!二主公以為善否?&rdquo 公子爺聽完這番說話,頻頻點首。
招呼老将軍退下。
李将軍退到武将班中站定。
劉琮對蔡瑁、張允看了看,準備開口叫手下将蔡、張二人推下斬了。
這時,蔡、張二人急得手忙腳亂。
蔡瑁連忙對殿上的心腹部下看看。
這個部下心領神會,趕緊往裡面去禀報蔡氏,随即從裡面喊出來:&ldquo夫人出堂!&rdquo蔡、張二人一聽,完全定心了。
銀銮殿上衆文武看到蔡氏走上殿來,個個頭都别轉。
一來是尊重劉表,二是感到荊襄氣數已絕,堂堂一家夫人,竟然跑到了大殿之上,一點也不顧體面。
所以文武都看也不看。
劉琮連忙站起身來:&ldquo娘親,孩兒有禮了!&rdquo 蔡氏看見兒子,一句話都沒有,隻是鼻子中&ldquo哼&rdquo地一聲,就起右手抓住兒子的龍袍袖往店後一拉。
劉琮倒退了幾步。
蔡氏便在中間位子上坐定。
劉琮在旁一看,心想,娘!你雖然是我長輩,但是這隻座位你卻不能坐的。
可是,拉又不敢上去拉。
蔡夫人對兩旁一看,氣勢洶洶地問道:&ldquo哪個叫李珪?誰人是李珪?&rdquo 旁邊李老将軍聽見,從旁閃出,背對蔡氏,面向外邊,一手撩須,朗聲答道:&ldquo李珪在此!&rdquo 夫人:&ldquo喔唷!大膽不法的李珪,竟敢在銀銮殿之上一派胡言!來呀,與我拖去斬了!&rdquo 蔡氏殺李珪是講不出罪名的,隻是一句&ldquo一派胡言&rdquo就算是李珪的死罪。
兩旁捆綁手一擁而上,準備法綁李珪。
李老将軍聽得清楚,兩膀分開,高喊一聲:&ldquo與我且慢!&rdquo 捆綁手退了下去。
李珪旋過身來,一手撩須,一手指着蔡氏,怒目橫眉道:&ldquo淌啊蔡氏,?大王一死之後,你竟閉喪不報,廢長立幼,如今又唆使蔡、張二人,将荊襄送與曹操。
我看你死到冥界之中有何臉面去見先大王!想俺李珪,十餘年來跟随先大王東蕩西殺,不意今日死在你這婦人手中!将我相綁便了!&rdquo李珪說罷,身子旋轉,雙手反剪。
蔡氏拍案頓足大叫道:&ldquo來,與我捆綁!&rdquo 捆綁手上來将李珪繩穿索綁。
蔡氏在案角上抽條令箭,丢将下去。
手下接令,把李珪押到外面。
隻聽炮聲一響,頃刻之間,手下提着李珪血淋淋的腦袋來見蔡氏繳令。
蔡夫人下令将首級号令半天,然後叫他們家人來買棺盛殓。
哪裡知曉,你一殺李珪,殿上的大部分忠臣中,文官摘下紗帽,武将脫去頭盔,往外一走了之。
剩下少數奸黨立在殿上,也都目瞪口呆。
劉琮對娘一看,你怎麼可以不問情由亂殺忠良!現在殿上剩下寥寥數人,如何收拾?蔡氏不以為然,對兒子望望,開口道:&ldquo兒啊,這班老匹夫的說話,你千萬不能聽信,有事須同你家母舅大人多作商量。
牢記了!&rdquo 劉琮也來不及同娘辯論,蔡氏已轉身回過内堂。
接着,蔡瑁、張允複番勸說劉琮寫降書。
十四歲的孩子,哪裡盤得過這班奸黨的花言巧語。
最後,隻得忍痛寫下降書。
蔡瑁便派個學生,名叫宋忠,拿了降書,帶了二、三十名随從,十多輛車子──車上裝的都是金銀财寶,绫羅綢緞,離開襄陽,往宛洛道進發。
路經樊城城外,宋忠認為,我去降曹,此間的劉備肯定不會知道。
的确,劉備是不會知道的。
可是,有一個人早就料到了,此人便是孔明。
諸葛亮已派周倉守候在樊城外面的茅草叢中。
周将軍看得清楚,然而并不動手。
因為軍師命他,須在下書人回來的時候,方能将其擒獲。
馬背上的宋忠如在夢中。
他一路之上并無耽擱,到今日,已抵宛洛道。
宛洛道本是十分荒僻的所在,自從曹操兵下江南,在此屯紮了七十五萬人馬之後,市面變得非常興旺,兩旁開設了許多臨時店鋪。
宋忠隻見營寨紮得密密層層,但聞炮聲隆隆,鼓角連聲。
不知曹操本人在哪裡。
一路問訊過來,直至大營中間曹丞相的金頂牛皮大帳跟前,下馬,停車,拿了降書走上前來,開口問道:&ldquo營上有人麼?&rdquo 小兵:&ldquo你是哪一個?&rdquo 宋忠:&ldquo費心通報丞相,荊襄大王命差官求見。
&rdquo 小兵:&ldquo少待。
&rdquo說罷,往裡面去通報曹操。
曹操得訊,心想,荊襄派差官來見我,既是在我意料之中,又在我的意料之外。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曹操自從下江南以來,一直按兵不動,他主要是在等待劉表生死的消息。
他想,倘然劉表一命嗚呼,他的兒子定然會來歸降。
現在,果真荊襄派人到這來見我曹操了。
但是,十多年
銀銮殿上這班父王手下的忠臣,大多皆因你們兩個胡作非為而一言不發。
因此,公子爺闆着面孔問道:&ldquo張允,你有什麼說話?&rdquo 張允:&ldquo小大王聽了,蔡都督方才言道,把荊襄送與曹操。
我看這是表面的事情,暫時安安曹操之心。
實質為借他之軍,抵擋劉備、劉琦。
我們對曹操可以外表服從,内存二心。
小大王你看來如何?&rdquo 意思就是,我們并非真心投降。
曹操他來,我們就見他怕;他跑,我們就兇。
這樣,荊襄仍舊是你小大王的。
這叫緩兵之計。
公子爺一聽,想:張允,你的說話比蔡瑁還要可惡。
因此,對着張允罵道:&ldquo呔!大膽不法的張允,你也來纏繞不清!不要多說,與我退下了!&rdquo 張允:&ldquo是是!&rdquo 張允退下來,對蔡瑁看着,意思是我與你數年來一直搭檔。
今天被小大王一對都罵了下來,同樣也是搭檔。
公子爺把這一對小奸罵了下去後,引起了銀銮殿這班忠臣的一陣騷動,感到公子爺非常懂得好歹。
所以,看冷譜看不到底了。
有一位将軍名叫李珪,從旁閃出,對二主公把手一拱,說道:&ldquo二主公,李珪有禮了!&rdquo 一班奸黨都稱劉琮為小大王,其實小大王應是劉琦。
因此,李珪稱他二主公,這才是确切的稱呼。
小大王一看,是一位老将。
聽他自稱姓李名珪,便把手一招,語氣十分和緩地問道:&ldquo李老将軍有何高見?&rdquo 李珪:&ldquo二主公聽了,曹操雄兵百萬,戰将千員,如何拒敵,李珪倒有一計在此,未知二主公用否?&rdquo 劉琮一聽,你有好計,我哪有不用?左右兩個小奸聽說李珪有計,心想:為什麼這種妙計都出在他們腹中?既然有計,請你快些講來,讓我二人也好聽聽。
劉琮開口便問:&ldquo老将軍,若有妙計,孤豈有不用之理?&rdquo 李珪:&ldquo既然如此,請二主公聽了!先備兩封書信&hellip&hellip&rdquo 蔡、張一聽,心想:兩封信很便當,我們也都會寫,但是不知道寫往哪裡?公子爺也感到不是件難事。
因此問道:&ldquo老将軍,兩封書信寫往何處?&rdquo 李珪:&ldquo一封送往江夏郡,并将蔡瑁、張允兩賊殺了!&rdquo 兩個小奸一驚。
心想:聽到現在聽出報應來了。
不知要把我們的頭送往哪裡? 李珪:&ldquo将張允的腦袋亦然送往江夏,請小大王劉琦前來即位,二主公脫袍讓位。
&rdquo 蔡瑁想,那末,我的頭不知送到哪裡呢? 李珪:&ldquo将蔡瑁的首級和另一封書信一并送往新野縣。
&rdquo 蔡瑁一聽,原來我的頭要送到新野縣呢!──兩顆頭不能弄錯。
因為蔡瑁專要害劉備,張允專要害劉琦。
因此,要讓劉備、劉琦見到這兩顆腦袋,他們方始肯安心前來。
劉琮一聽,隻要有理,我一準把兩個小奸殺給你看。
因此,聽得非常仔細。
連忙追問:&ldquo老将軍,殺了他們二個便怎樣?&rdquo 李珪:&ldquo二主公聽了,用這兩顆腦袋将劉備、劉琦請到襄陽。
想劉皇叔文有諸葛先生,武有關、張、趙雲,何懼曹操百萬雄兵,千員戰将!二主公以為善否?&rdquo 公子爺聽完這番說話,頻頻點首。
招呼老将軍退下。
李将軍退到武将班中站定。
劉琮對蔡瑁、張允看了看,準備開口叫手下将蔡、張二人推下斬了。
這時,蔡、張二人急得手忙腳亂。
蔡瑁連忙對殿上的心腹部下看看。
這個部下心領神會,趕緊往裡面去禀報蔡氏,随即從裡面喊出來:&ldquo夫人出堂!&rdquo蔡、張二人一聽,完全定心了。
銀銮殿上衆文武看到蔡氏走上殿來,個個頭都别轉。
一來是尊重劉表,二是感到荊襄氣數已絕,堂堂一家夫人,竟然跑到了大殿之上,一點也不顧體面。
所以文武都看也不看。
劉琮連忙站起身來:&ldquo娘親,孩兒有禮了!&rdquo 蔡氏看見兒子,一句話都沒有,隻是鼻子中&ldquo哼&rdquo地一聲,就起右手抓住兒子的龍袍袖往店後一拉。
劉琮倒退了幾步。
蔡氏便在中間位子上坐定。
劉琮在旁一看,心想,娘!你雖然是我長輩,但是這隻座位你卻不能坐的。
可是,拉又不敢上去拉。
蔡夫人對兩旁一看,氣勢洶洶地問道:&ldquo哪個叫李珪?誰人是李珪?&rdquo 旁邊李老将軍聽見,從旁閃出,背對蔡氏,面向外邊,一手撩須,朗聲答道:&ldquo李珪在此!&rdquo 夫人:&ldquo喔唷!大膽不法的李珪,竟敢在銀銮殿之上一派胡言!來呀,與我拖去斬了!&rdquo 蔡氏殺李珪是講不出罪名的,隻是一句&ldquo一派胡言&rdquo就算是李珪的死罪。
兩旁捆綁手一擁而上,準備法綁李珪。
李老将軍聽得清楚,兩膀分開,高喊一聲:&ldquo與我且慢!&rdquo 捆綁手退了下去。
李珪旋過身來,一手撩須,一手指着蔡氏,怒目橫眉道:&ldquo淌啊蔡氏,?大王一死之後,你竟閉喪不報,廢長立幼,如今又唆使蔡、張二人,将荊襄送與曹操。
我看你死到冥界之中有何臉面去見先大王!想俺李珪,十餘年來跟随先大王東蕩西殺,不意今日死在你這婦人手中!将我相綁便了!&rdquo李珪說罷,身子旋轉,雙手反剪。
蔡氏拍案頓足大叫道:&ldquo來,與我捆綁!&rdquo 捆綁手上來将李珪繩穿索綁。
蔡氏在案角上抽條令箭,丢将下去。
手下接令,把李珪押到外面。
隻聽炮聲一響,頃刻之間,手下提着李珪血淋淋的腦袋來見蔡氏繳令。
蔡夫人下令将首級号令半天,然後叫他們家人來買棺盛殓。
哪裡知曉,你一殺李珪,殿上的大部分忠臣中,文官摘下紗帽,武将脫去頭盔,往外一走了之。
剩下少數奸黨立在殿上,也都目瞪口呆。
劉琮對娘一看,你怎麼可以不問情由亂殺忠良!現在殿上剩下寥寥數人,如何收拾?蔡氏不以為然,對兒子望望,開口道:&ldquo兒啊,這班老匹夫的說話,你千萬不能聽信,有事須同你家母舅大人多作商量。
牢記了!&rdquo 劉琮也來不及同娘辯論,蔡氏已轉身回過内堂。
接着,蔡瑁、張允複番勸說劉琮寫降書。
十四歲的孩子,哪裡盤得過這班奸黨的花言巧語。
最後,隻得忍痛寫下降書。
蔡瑁便派個學生,名叫宋忠,拿了降書,帶了二、三十名随從,十多輛車子──車上裝的都是金銀财寶,绫羅綢緞,離開襄陽,往宛洛道進發。
路經樊城城外,宋忠認為,我去降曹,此間的劉備肯定不會知道。
的确,劉備是不會知道的。
可是,有一個人早就料到了,此人便是孔明。
諸葛亮已派周倉守候在樊城外面的茅草叢中。
周将軍看得清楚,然而并不動手。
因為軍師命他,須在下書人回來的時候,方能将其擒獲。
馬背上的宋忠如在夢中。
他一路之上并無耽擱,到今日,已抵宛洛道。
宛洛道本是十分荒僻的所在,自從曹操兵下江南,在此屯紮了七十五萬人馬之後,市面變得非常興旺,兩旁開設了許多臨時店鋪。
宋忠隻見營寨紮得密密層層,但聞炮聲隆隆,鼓角連聲。
不知曹操本人在哪裡。
一路問訊過來,直至大營中間曹丞相的金頂牛皮大帳跟前,下馬,停車,拿了降書走上前來,開口問道:&ldquo營上有人麼?&rdquo 小兵:&ldquo你是哪一個?&rdquo 宋忠:&ldquo費心通報丞相,荊襄大王命差官求見。
&rdquo 小兵:&ldquo少待。
&rdquo說罷,往裡面去通報曹操。
曹操得訊,心想,荊襄派差官來見我,既是在我意料之中,又在我的意料之外。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曹操自從下江南以來,一直按兵不動,他主要是在等待劉表生死的消息。
他想,倘然劉表一命嗚呼,他的兒子定然會來歸降。
現在,果真荊襄派人到這來見我曹操了。
但是,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