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關雲長火牛顯威 莽張飛拜師孔明

關燈


    三将軍想,觀天色将近啟明。

    看來,夏侯惇不會前來,倒不如讓老張趕上前去,看它一個是非。

    因此,他對着二百五十名漢兵高喊一聲:&ldquo弟兄們!&rdquo 所有的三軍,聽到三将軍呼喊,沒有一個不應聲:&ldquo三将軍啊!&rdquo 張飛說:&ldquo如今炮聲隆隆,火光沖天,夏侯惇還不前來,速速前去打探!&rdquo  兩個漢兵出小路去探。

    其實,在這個時候,夏侯惇還沒有到來。

    因此,兩個漢兵回來對張飛說:&ldquo報三将軍,夏侯惇還沒有前來!&rdquo 張飛:&ldquo不見夏侯惇?&rdquo 漢兵:&ldquo對!&rdquo 張飛:&ldquo恐怕他已老掉的了!&rdquo 漢兵:&ldquo我們不知道!&rdquo 張飛&ldquo撲&rdquo地一笑,心想,諸葛亮你已經失算了,夏侯惇即使他不死,一定走别處去了。

    三将軍聽到這種炮聲,看到這種火光,總覺得心癢難搔。

    因此,他對着弟兄們說道:&ldquo來也!&rdquo 漢兵:&ldquo三将軍,怎麼樣?&rdquo 張飛:&ldquo老張登山一看!&rdquo 漢兵:&ldquo三将軍啊,你要上山去看火攻嗎?&rdquo 張飛:&ldquo着哇!不知誰人放下的大火,老張定要去看個清楚,爾等在山下防守當心!&rdquo 漢兵:&ldquo三将軍,你上山,萬一夏侯惇到來,我們無能阻擋,這便如何是好?&rdquo 張飛:&ldquo不須擔心!&rdquo 漢兵:&ldquo萬一被他脫逃,三将軍豈能交差?&rdquo 張飛:&ldquo老張自有妙計!&rdquo 漢兵:&ldquo将軍豈會用計?&rdquo 張飛聽到這句話,他一手執矛,一手撩着虎須笑了起來:&ldquo哈&hellip&hellip老張善用妙計,可稱為詭計多端。

    &rdquo 聽得漢兵們一個個忍俊不禁。

    他們想,你滿腹老酒倒可說說,你竟然誇口說一肚子妙計。

    知道他在吹牛,但是聽了他的妙計再說:&ldquo三将軍,請你把妙計布置一下!&rdquo 張飛:&ldquo你們聽了,老張登山觀火,爾等在下面一個也不要動。

    &rdquo說罷,就命令五十個馬軍一字長蛇排開,在小路上排着長長的一彪隊伍,叫他們将手中的家夥,長槍執在手,巨斧背在肩,大刀雙手捧,眉毛豎,眼睛彈,面孔闆,動也不好動,漢兵一個個象泥菩薩一樣,一尊尊塑起來。

     這班弟兄被他弄得真是哭笑不得,便開口問張飛說:&ldquo三将軍,把我們弄得死不死,活不活,這算是什麼?&rdquo 張飛:&ldquo老張用計!&rdquo 漢兵:&ldquo這種計,不要說從來沒有看見,聽也沒有聽到過。

    &rdquo 張飛不管你們懂不懂,他再來布置兩百名步兵,叫他們從這裡小山腳下起,五、六個一對,再往山上爬上二、三十步,也是留下七、八個弟兄。

    就這樣,把兩百個步兵家擺攤販一樣,一堆堆地向山上擺去,大約擺到半山腰,二百個步兵擺完了。

    然後他回下山來對弟兄們說:&ldquo三軍們聽哉!老張登山去了,萬一夏侯惇前來,不要來通報。

    &rdquo 漢兵:&ldquo三将軍,即使要來通報,你在山上我們也來不及。

    隻是不要被夏侯惇脫逃?&rdquo 張飛:&ldquo你們看見夏侯惇,再趕上山是來不及,隻要連連喊叫。

    馬軍發現喊給步兵聽,山腳下的步兵得報,他們喊給上頭弟兄聽。

    就這樣,從下傳上,這不是象螞蟻傳訊一樣,很快的嗎?片刻之間,就能傳到老張的耳中,隻要老張聞聽夏侯惇前來,就在山上以高望下,看得明白。

    夏侯惇要是從左往右,老張就從右面下山擋在他的前面;夏侯惇要是從右向左,老張便可從左面下山,又能擋住他的去路。

    即使他插着雙翅,老張看他也難飛出我的手掌。

    你們看來如何?&rdquo 這班漢兵一聽,戆張飛倒确實有一手。

    因此,有幾個小兵問張飛:&ldquo三将軍,請問你這條叫什麼計?&rdquo 張飛:&ldquo老張的計沒得名稱的,兵書上也沒有的。

    &rdquo 漢兵:&ldquo用到計,總要有個名。

    &rdquo 張飛:&ldquo麻煩得啦!&rdquo 漢兵:&ldquo用到計還怕什麼麻煩!請三将軍好好想一想。

    &rdquo張飛被弟兄們逼得無法可想,隻得笑着回答說:&ldquo那末,就叫它拿捉夏侯惇的計吧!&rdquo 一句話,引得大家&ldquo哄&rdquo地一聲笑了出來。

     張飛睜大環眼對弟兄們下着命令說:&ldquo弟兄們聽了,一定要按照老張說話而辦,請千萬不可懈怠。

    老張去也!&rdquo三将軍說罷,将馬一拎,飛馬上了山頭。

     事實上,要是你張飛不離開這裡,按你這樣的埋伏,夏侯惇确實插翅難飛。

    事情就壞在你離開這裡。

    孔明在發令的時候,早就對你說過,不能擅離信地。

    三将軍偏将這句話沒有重視起來。

    結果他服孔明就在這一點。

     現在,張飛跑上山頂,将馬扣住,架好長矛,雙手撩着虎須。

    擡起頭來,向博望坡方向看去,一清二楚。

    三将軍想,莫怪滿天紅光,原來這裡有着這樣大規模的火攻。

    看得張飛贊不絕口。

    他又想,諸葛亮啊諸葛亮,看你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南陽農夫,竟然設下如此牢籠一計,把十萬曹兵連人帶馬燒一個幹淨。

    照你這樣的用兵,要勝過我張飛不知多少倍。

    我以為勇猛之将,力大無窮,就憑我這身力氣,一天到晚也不過隻好殺它千餘個,即使是這樣,已經要殺得我精疲力竭了。

    那末,十個張飛也隻能殺一萬餘人。

    現在,孔明略施一計,消滅曹兵十萬,就憑這點來說,我張飛豈能與他相比。

    既然如此,我還有什麼本領,再有什麼理由去闖他的轅門,還要看他不起呢?回想起來,十分慚愧!就在這時,隐隐約約還聽得博望坡裡地雷轟響之聲。

    張飛是《三國》之中的一個快人快語的人物,一旦相信,從口到心佩服諸葛亮。

    因此,他在馬上放開嗓門連連叫道:&ldquo好軍師!好埋伏!好火攻!老張闖你轅門,思想起來好不慚愧!隻有等待夏侯惇前來,拿他回去将功折過,到那時豈不妙也!好火攻啊!好&hellip&hellip&rdquo 張飛在山上真是喜出望外。

    所說,他的精神,不要說一夜不睡,即使三日三夜還是精神抖擻。

    可是,這二百五十個弟兄就不能與你相比了。

    要是你張飛在旁邊,他們不敢違抗,隻好照你所說的去幹。

    你一走之後,五十個馬軍就松懈起來了,其中主要有二、三個弟兄帶頭就影響了整體。

     有一個騎兵對兩面一看,笑着說:&ldquo弟兄們,我們這樣坐在馬上一動也不動同泥菩薩有什麼兩樣?聽戆張飛的說話,我們去上他的當。

    現在他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我們呆坐在馬上,豈不是傻瓜?看來夏侯惇也不會到來。

    天已快亮了,還是休息休息吧!&rdquo他說罷,伸一個懶腰,把手中的長槍插在地上,雙手抱着槍杆,低着頭,閉着眼,打起他的瞌睡來了。

    隻要有一個人開了頭,年輕的弟兄一夜未睡,又被天亮前的山風吹着,個個感到疲倦,有的把大刀插在地上,有的把斧頭當作拐杖,都是抓着刀杆斧柄,閉着眼睛,呼呼地睡起覺來了。

    這班步兵,本來二百人在一起還比較熱鬧,現在被張飛分得零零落落,六、七個人聚在一堆更覺冷靜。

    大家都坐了下來,有的躺下來,有的躺了下來還不算數,一雙眼閉了起來,起初是養神,後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就在這時候,外面的李典靠近了這裡。

    他一面輕輕地點馬而來,一面在馬上仔細地望着前面。

    現在,發現前面一彪馬軍。

    他立即扣馬,遠遠望去漢兵約有四五十個馬軍排成長長的一條。

    再看到山腳下躺着一堆步兵。

    他的眼睛順勢向上望去,直到半山坡都密布着劉備的軍兵。

    側耳靜聽,隐隐從風中聽得鼻息之聲。

    李典心裡想,不知是誰守在這裡?看到小山上一人一騎在那裡搖頭晃腦,雖然看不清是哪一個,但是山不高,加上張飛霹靂之聲順着風送到了李典耳邊。

    他隻聽得此人連聲自稱老張,便知道此人就是張飛。

    隻聽得他在說要拿夏侯惇回去飲酒三杯。

    李典想,快些回去禀報夏侯惇。

    他圈轉馬頭,回出小路,從頭至尾向夏侯惇講了一遍。

    夏侯惇一聽,果真碰上了張飛,而且要捉我回去飲酒三杯。

    夏侯惇想,難道把我當作酒菜?起初他感到為難,後來,根據李典的說話仔細地盤算一下。

    他想,雖然裡面上下都有人馬鎮守,但都在那裡呼呼大錘。

    張飛雖勇,恰好他在山上。

    夏侯惇明白,張飛是個莽夫,因此他便将頭盔除下,交給帶來的弟兄,命令他們拿些刀槍旗幡,悄悄地到小路上去,尋找一棵不高不低的樹木,将我頭盔套在樹枝上,然後把刀槍插在這棵樹木的周圍,把樹身遮起來,隻露出上面一頂頭盔,而且風吹樹枝搖動,頭盔随風左右搖擺。

    張飛在上面望下來,好象我夏侯惇坐在馬上。

    我們就向相反方向脫逃。

    這名謂&ldquo金蟬脫殼&rdquo,又稱&ldquo調虎離山&rdquo,再可以說聲東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