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創立科舉

關燈
,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敗風氣,他日科舉推行之際,便将是江東鼎盛之時。

    ” “事若成,則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跳動的燈花照映着高寵一雙深邃而火熱的瞳孔,在他刀削般棱角分明的鼻梁下,是微微有些上翹的胡須,雖然還略帶着少許稚氣,但卻是如此的桀骜不馴、與衆不同。

     看着高寵神采奕奕的表情,周瑜的心情從沒有象今天這般的無所顧慮,即便是在孫策的帳下,他也不敢說自己獲得了百分百的信任,但在高寵這裡,周瑜一下子明白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為高寵效命。

     周瑜想了想,沉聲道:“寵帥,科舉新政,諸事繁雜,若沒有一個得力的人才來實施,這一夜的長談也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

    ” 高寵點了點頭,許靖徒有虛名,确實不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幹才。

     “不知何人能當此重任?”高寵問道。

    科舉确立之後,州中勸學從事一職将變得舉足輕重,擔任此官職的人除了要有清忠高亮的見識和聲望外,還必須能廉潔自愛,操守嚴謹。

     徐庶這時說道:“寵帥,清河崔琰能擔此重任!” “是鄭玄門生崔季珪?”高寵道。

     崔琰乃是清河東武城人氏,少樸讷,好擊劍,尚武事,至年二十三,舉為亭正,始讀《論語》《韓詩》,後投大學士鄭玄門下受學,與魯國孔融、南陽許攸齊名,建安初,徐州黃巾攻破北海,琰遂周旋于青、徐、兖、豫之郊,南奔江、湖,二年末,崔琰往廬陵從管甯學,三年初,被徐庶舉薦為曆陽令。

     徐庶道:“數日前,庶過曆陽,曾與琰一叙,琰曾語: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馑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給民者強,江東戰亂方歇,民心未固,宜收分散之心,勤修耕植,積蓄軍資,如此則大業可成也。

    ” “元直既推崇之,必非常人也,這樣,你等會去傳我命令,召崔琰來見,若他真有才學,吾自當用之!”高寵素知徐庶為人剛直不阿,能夠被他推崇的人不多,崔琰的名聲他先前也聽說過,能夠被鄭玄和管甯收為弟子,在節操上是沒有問題的。

     建安三年十月三十日,高寵任用崔琰為勸學從事,主要負責各郡學校的建立和科舉制度的推行。

     崔琰确實是個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各郡學校在十一月就初步建立起來了,由于學校對于召收的學生不問家世、不問士庶、不問貧富,也沒有私學那般看重聲望和門弟,一時間那些因為出身寒門而苦無出仕機會的學子紛紛加入。

     “寒門子弟亦可登堂矣!”考慮到朝廷保守勢力的反對,高寵采納魯肅的谏議,對于這一次用人制度上的變革并沒有過多的張揚,但消息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不胫而走,從江南一直到中原。

     在士族豪門不屑的注視下,數不清的落魄士族、寒門貧士帶着對未來的希冀和憧憬,攜家帶口的一路南來,他們的到來,為高寵赢得了充分的人才儲備,江東第一次因為一個小小的變革吸引了泱泱中原的目光。

     這既讓人感到驚訝,又讓人感到一種無形的震懾。

     在這方面,為招攬人才頒布過“唯才是舉”的求賢榜的司空曹操比袁紹、劉表之流無疑更具長遠的戰略眼光,隐隐中高寵的迅猛發展讓曹操感到了後生可畏,所以,在看到高寵求薦揚州牧的上表之後,曹操的态度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建安三年十一月一日,曹操出人意料的上朝進表,薦平東将軍呂布為揚州牧,封平陶侯,同時命夏侯惇從小沛撤兵,并親拟手書厚慰勞布,一時之間,呂布跨居徐揚兩州,風頭無量。

    一個人有時出風頭太過,難免會飄飄然起來,呂布也一樣。

     在頭腦發熱的情況下,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進攻合肥。

     PS:科舉的作用會随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體現,雖然說提早了約三百年,但我想還是基本符合當時的社會狀況的,任用崔琰别無他意,隻以此章感謝一直對我支持的崔琰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