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坐領江東

關燈
神武的劉徹更是将這一制度推向了頂峰。

     當時,不論出身,隻要是“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就被破格任為“将相”,出身貧寒的主父偃和朱買臣,曾替人牧過羊的蔔式,屈身為賈的桑弘羊等人,一經察征,無一不受到重用,從而形成了漢之得人,于茲為盛的大好局面。

     但時過境遷,察征孝廉制的弊端也随着時間的推移而一步步的顯現。

    至漢靈帝時,先是外戚當權,後又是十常侍把持朝政,名義上那些被察舉的人都是高才重名、為鄉黨所推崇之士,但實際上,卻有不少的人為了博取高官厚祿,通過賄賂、請托、營私舞弊等手段,任用親信,排擠賢能。

    這些世家大族,發展到後來,就成為了權傾一時的門閥士族,最有名的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

     顧雍是大學者蔡邕的弟子,又是吳中士族中極有号召力的人物,他這一番話說出,衆人頓時嘩然。

     “顧公何出此言?”張溫一臉的不解。

     的确,顧雍這番話如同是在打自已的嘴巴一樣,雖然他并不是從江北流亡而來,但卻與那些從江北流亡來的士族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其中,吳中四姓之一的朱、張兩姓就是從淮南一帶南遷而來。

     “若是為私,雍當不會出此危言,但若為公,則必須有弊即指!”顧雍凜然道。

     “寵帥,江東人口不比中原,流亡士族雖然不少,但若僅從士族階層中選擇賢能,則三代之内尚能維持,三代之後必定人才凋零。

    ”魯肅接着顧雍的話頭,一針見血的谏道。

     顧雍、魯肅的話讓高寵心頭一重,自占領豫章以來,高寵無時無刻不在強調廣開言路,招納人才,為此,他還特意創立了天威軍校,培養年輕的人才,但畢竟江東根基薄弱,僅靠一所學校或者有限的流亡士族子弟支撐,總有一天會走向沒落。

     高寵想了想,問道:“子敬可有真憑實據?” 魯肅為人持重,沒有确實的把握,是絕對不會信口亂說的,這一點高寵相信。

     魯肅躬身道:“步骘字子山,臨淮淮陰人也,因避亂而逃難江東,單身窮困,遂以種瓜自給,其人甚有學識,晝勤四體,夜誦經傳,但隻因是庶族出身而得不到辟征,寵帥如果不信,我即讓步骘來見你。

    ” 高寵臉色一沉,目露怒色,将眼神投向具體負責察舉的許靖。

     許靖驚惶的辨道:“寵帥,這事我尚不知曉!” 高寵大怒:“汝身為察舉主官,竟連下面有人作弊都不知曉,豈不笑話!”許靖清高,但徒有虛名,具體的辦事能力實在有限。

     衆人全沒有見過高寵發過這麼大的火,在危殆的戰局面前都能從容以對的高寵,第一次感到了單個力量的無助。

     顧雍見衆人俱都低頭不語,上前力谏道:“寵帥休怒,這件事也不能全怪文休一人,事關長遠大計,雍以為當積極在各地創辦學校,不分貧賤身份,不論士族庶族,統一招收學生入學,等這些學生畢業之後,江東就不愁缺少人才了。

    ” 徐庶也道:“顧公的話在理,人才哪個又是天生來的,我們可以慢慢的培養,寵帥在豫章設立了天威學校,召收越族、士族及寒門的子弟參加,已然很有成效,自當推而廣之,隻要每個地方都有太學、私學,不愁将來無才可用。

    ” 高寵面色一緩,顧雍、徐庶的話有些道理,在各郡、縣推廣設立學校的事情原本他也設想過,隻因為戰事繁忙而耽誤了下來,現在來看,這一件事是刻不容緩了,隻是,設立學校隻是培養人才的方法,而不是選拔的方法,要想避免和防止察征過程中的舞弊行為,還必須想出一套更好的辦法來代替舊有的察舉考廉制度才行。

     PS:讓孫權出遊海外,有可能的話就發放到日本(扶桑吧),為以後打小日本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