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北海孔融
關燈
小
中
大
讓陳登大傷腦筋的這個朝廷特使不是旁人,正是将作大匠、加谒者仆射孔融。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乃孔宙第三子,孔子二十世代孫。
在靈帝時,曾辟司徒楊賜府。
中平初年,舉高第,為侍禦史,與當時的中丞不合,托病辭歸。
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贲中郎将。
獻帝初平元年,孔融因為得罪了當時掌權的太師董卓,險些被砍掉了腦袋,好在當時董卓進京不久,若殺了孔融這樣有名的人物對已不利,加上大學者蔡邕幫着求情,孔融才得已保住性命,但被貶作議郎,不久後又被貶至黃巾賊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
董卓此舉,目的很明顯,意在借刀殺人,如果能借着黃巾賊之手除去孔融這個礙事的家夥,無疑是最好的一個結果。
事情的發展也正如董卓如料,初平二年,黃巾賊管亥率衆大舉進攻北海,孔融一介文士率軍迎戰,大敗而回,不得已退守城内,被困月餘後,孔融遣東萊人太史慈出城求援,太史慈匹馬引弓射賊數人而出,賊皆驚異不敢前。
太史慈突出重圍後,就近趕往平原相劉備處求救,劉備兵少,遂向北平太守公孫瓒借兵數千,合瓒将常山趙雲擊破管亥,解北海圍。
興平二年,陶謙死,劉備領徐州牧,表薦孔融為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紹遣長子袁譚攻青州,北破田楷,南敗孔融,北海城陷後,孔融隻身出奔,妻子皆被俘。
而正因為孔融曾出任過北海太守的這一段經曆,世人謂孔融時多以“孔北海”相稱,孔融樂而受之。
同年秋,曹操遷獻帝于許昌,征孔融為将作大匠,遷少府,一年後,加谒者仆射。
孔融素有才氣,兼好士待客,結交廣泛,詩文豪氣盛極一時,被衆多文人雅士所推崇,在初到許昌之時,孔融和曹操的關系還是相當的不錯,為彰曹操迎立獻帝的功績,孔融更是作詩贊賦:從洛到許巍巍。
曹公憂國無私。
減去廚膳甘肥。
羣僚率從祁祁。
雖得俸祿常饑。
念我苦寒心悲。
但是在到許昌的一年後,孔融骨子裡沉積的文人習氣顯露無疑,他的狂放不羁,恃才傲物、縱情妄意的脾氣終于給他惹來了麻煩,在這一年裡,孔融不僅多次在公開場合以文人之領袖自居,有時甚至連曹操的政令也敢說三道四,其中尤以禁酒令被孔融大加鞭笞。
酒對于孔融來說,是缺不得的命根子。
在孔融的心中,命可以不要,但節操和美酒卻不能棄。
孔融的這一種自負和狂傲,讓雄才偉略的曹操甚是不滿,曹操文武皆備,于政治、軍事、文學各方面皆有涉獵,其中《嵩裡行》一首名作更是傳頌廣泛,志在統一天下的曹操對于自已在文壇上的地位同樣有着強烈的渴望,他不允許有任何人威脅到他的地位。
孔融與曹操之間的這一層微妙關系陳登看在眼裡,精于世故的陳登在上一次到許昌進谒曹操時就已察覺,對于孔融的所作所為,世人多有稱道,但在陳登看來,卻是打心眼裡的瞧之不起。
孔融一味追求标新立異,靠着打擊别人來換取自已的名聲和地位,這樣做的結果雖然會讓一個人迅速的成名,但同時,你得罪的人也會更多。
更何況,孔融雖然是堅決的擁漢人物,但也是士大夫階層中最自诩清高、瞧不起南人的一個。
自黃巾亂起以來,朝廷的威望一天比一天的衰微,割據一方的豪強勢力膨脹,象袁術這般明目張膽自立為皇的雖然是極個别,但從内心裡真正尊重漢室威儀的,也是不多。
對于長江以南的這一片吳楚之地,在衆多出身中原的朝廷士大夫看來,總以為不過是蠻夷之邦,與輝煌燦爛的中原文化相比,就如螢火與日月一般不能相提并論。
基于以上幾點,孔融這一次出使南來實在是出人意料。
事先,陳登布在許昌的暗線已報知了司空曹操向皇帝建議派使節調停高寵與孫策兩家争鬥的消息,但他沒有想到,這個特使會是孔融。
如果單單從背景來講,孔融一介文人,空有一身聲望,沒有什麼有實力的靠山,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孔融的聲望就是他驕傲的資本,任何人隻要不小心得罪了孔融,就有可能會召緻與孔融同道的廣大知名之士的唾棄。
“衆口爍金、其利斷金”的典故陳登自然是知道的,所以,要與孔融為難的話,除非這個人已經掌握了絕對的權力,不然就會象權傾一時的董卓一般,落得個暴屍街頭的下場。
高寵現在還遠沒有得罪孔融的實力,僅憑着戰場上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一塊地盤和一個揚州刺史的官銜在孔融眼裡,實在是微不足道。
對于這一點,在官場上打拼多年的陳登比高寵看的更加的透徹,既然已下定決心歸附高寵了,那麼就要盡力去幫助高寵赢得最大的利益。
所以,陳登要為如何接迎孔融的車駕費盡心思。
八月底的廣陵,炎炎的日頭還有點毒,陳登一行人站在裸露的道上已有約一個時辰了,孔融的車駕卻還沒有出現。
“大哥,這孔融架子也太大了點吧,早上他就差了使者到廣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乃孔宙第三子,孔子二十世代孫。
在靈帝時,曾辟司徒楊賜府。
中平初年,舉高第,為侍禦史,與當時的中丞不合,托病辭歸。
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贲中郎将。
獻帝初平元年,孔融因為得罪了當時掌權的太師董卓,險些被砍掉了腦袋,好在當時董卓進京不久,若殺了孔融這樣有名的人物對已不利,加上大學者蔡邕幫着求情,孔融才得已保住性命,但被貶作議郎,不久後又被貶至黃巾賊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
董卓此舉,目的很明顯,意在借刀殺人,如果能借着黃巾賊之手除去孔融這個礙事的家夥,無疑是最好的一個結果。
事情的發展也正如董卓如料,初平二年,黃巾賊管亥率衆大舉進攻北海,孔融一介文士率軍迎戰,大敗而回,不得已退守城内,被困月餘後,孔融遣東萊人太史慈出城求援,太史慈匹馬引弓射賊數人而出,賊皆驚異不敢前。
太史慈突出重圍後,就近趕往平原相劉備處求救,劉備兵少,遂向北平太守公孫瓒借兵數千,合瓒将常山趙雲擊破管亥,解北海圍。
興平二年,陶謙死,劉備領徐州牧,表薦孔融為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紹遣長子袁譚攻青州,北破田楷,南敗孔融,北海城陷後,孔融隻身出奔,妻子皆被俘。
而正因為孔融曾出任過北海太守的這一段經曆,世人謂孔融時多以“孔北海”相稱,孔融樂而受之。
同年秋,曹操遷獻帝于許昌,征孔融為将作大匠,遷少府,一年後,加谒者仆射。
孔融素有才氣,兼好士待客,結交廣泛,詩文豪氣盛極一時,被衆多文人雅士所推崇,在初到許昌之時,孔融和曹操的關系還是相當的不錯,為彰曹操迎立獻帝的功績,孔融更是作詩贊賦:從洛到許巍巍。
曹公憂國無私。
減去廚膳甘肥。
羣僚率從祁祁。
雖得俸祿常饑。
念我苦寒心悲。
但是在到許昌的一年後,孔融骨子裡沉積的文人習氣顯露無疑,他的狂放不羁,恃才傲物、縱情妄意的脾氣終于給他惹來了麻煩,在這一年裡,孔融不僅多次在公開場合以文人之領袖自居,有時甚至連曹操的政令也敢說三道四,其中尤以禁酒令被孔融大加鞭笞。
酒對于孔融來說,是缺不得的命根子。
在孔融的心中,命可以不要,但節操和美酒卻不能棄。
孔融的這一種自負和狂傲,讓雄才偉略的曹操甚是不滿,曹操文武皆備,于政治、軍事、文學各方面皆有涉獵,其中《嵩裡行》一首名作更是傳頌廣泛,志在統一天下的曹操對于自已在文壇上的地位同樣有着強烈的渴望,他不允許有任何人威脅到他的地位。
孔融與曹操之間的這一層微妙關系陳登看在眼裡,精于世故的陳登在上一次到許昌進谒曹操時就已察覺,對于孔融的所作所為,世人多有稱道,但在陳登看來,卻是打心眼裡的瞧之不起。
孔融一味追求标新立異,靠着打擊别人來換取自已的名聲和地位,這樣做的結果雖然會讓一個人迅速的成名,但同時,你得罪的人也會更多。
更何況,孔融雖然是堅決的擁漢人物,但也是士大夫階層中最自诩清高、瞧不起南人的一個。
自黃巾亂起以來,朝廷的威望一天比一天的衰微,割據一方的豪強勢力膨脹,象袁術這般明目張膽自立為皇的雖然是極個别,但從内心裡真正尊重漢室威儀的,也是不多。
對于長江以南的這一片吳楚之地,在衆多出身中原的朝廷士大夫看來,總以為不過是蠻夷之邦,與輝煌燦爛的中原文化相比,就如螢火與日月一般不能相提并論。
基于以上幾點,孔融這一次出使南來實在是出人意料。
事先,陳登布在許昌的暗線已報知了司空曹操向皇帝建議派使節調停高寵與孫策兩家争鬥的消息,但他沒有想到,這個特使會是孔融。
如果單單從背景來講,孔融一介文人,空有一身聲望,沒有什麼有實力的靠山,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孔融的聲望就是他驕傲的資本,任何人隻要不小心得罪了孔融,就有可能會召緻與孔融同道的廣大知名之士的唾棄。
“衆口爍金、其利斷金”的典故陳登自然是知道的,所以,要與孔融為難的話,除非這個人已經掌握了絕對的權力,不然就會象權傾一時的董卓一般,落得個暴屍街頭的下場。
高寵現在還遠沒有得罪孔融的實力,僅憑着戰場上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一塊地盤和一個揚州刺史的官銜在孔融眼裡,實在是微不足道。
對于這一點,在官場上打拼多年的陳登比高寵看的更加的透徹,既然已下定決心歸附高寵了,那麼就要盡力去幫助高寵赢得最大的利益。
所以,陳登要為如何接迎孔融的車駕費盡心思。
八月底的廣陵,炎炎的日頭還有點毒,陳登一行人站在裸露的道上已有約一個時辰了,孔融的車駕卻還沒有出現。
“大哥,這孔融架子也太大了點吧,早上他就差了使者到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