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少年名将
關燈
小
中
大
患隻為其原因之一。
我沉吟片刻,道:“弟之言正合我意,去歲十月,鎮東将軍曹操迎天子于洛陽,遷都許昌并挾天子以令諸侯,豈能容袁術謀逆帝位,故術覆亡不遠矣,江淮南接我郡,若落孫策、曹操諸強敵手,則豫章危矣,故我之急,非在荊州之劉表,而在江淮。
” 就我現在占據的地方而言,無論是豫章還是荊南,對于意在逐鹿中原的曹操、袁紹諸雄來說,由誰占領着并不重要,對于想投奔明主建功立業的賢士來說,豫章也不是一個吸引人目光的地方,因此,盡管我開辦了學館,提出唯才是舉的口号,廣納賢才于佐世,但囿于我的官職、号召力不夠,前來應募的人中有真才實學者寥寥。
屯田肅賊、興修水利這些都是内政治理的一個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個安定的地方,可以讓飽經戰亂之苦的百姓安居樂業,攜家來投,并為了這個理想而為我效命,但這些對有志于附明主以濟世的賢才來說,豫章、荊南實在太偏離政治中心的争鬥了,沒有可參考的價值。
建安元年十月秋,曹操破楊奉、韓暹于高陵,迎銮駕移于許都,自此奉漢家名号令天下,威震四方,遂蓋造宮室殿宇,立宗廟社稷,省台司院修城郭府庫,并自領鎮東将軍,封董承等十三人為列候,荀或為侍中尚書令,荀攸為軍師,郭嘉為司馬祭酒,餘者衆人皆各封官,趨官相投者衆。
袁紹在奪了韓腹的冀州後,與公孫瓒在磐河、界橋幾番大戰,漸奪其地,帳下謀士中田豐、沮授、逢紀、許攸等皆一時之俊秀,鞠義、顔良、審配等有斬将搴旗之能,坐擁北方之冀、幽、并諸州,帶甲數十萬,勢極河北。
再往後者,如徐州之呂布、劉備,荊襄之劉表,江東之孫策,或淮南之袁術,與我相比,所占之地、兵将錢糧充盈也隻在其上不在下,換作是我的話,要投也先往這些人處去。
要想引起朝廷、有識之士大夫的重視,一味在長江以南發展是不行的,荊襄八郡有劉表這位漢室宗親鎮守着,表為八俊之首,清流賦詩深得民望,經過長沙這一次較量後,我知道荊襄不是我的突破口,若不乘着這回小勝的機會和解,再強行與之戰難免會背上漢賊的罵名。
而江東的孫策帳下周瑜、張紹、韓當、黃蓋、朱治皆猛将良臣,在掃蕩嚴白虎、王朗勢力後,揚州之地除豫章外,皆為其所有,勢力漸固。
觀今之時勢,對我而言,在穩定了豫章的後方後,伺機向北擴張勢力當為必然之舉,淮南兵多糧廣,若奪一地據之即可補豫章之缺,或為北進中原之前哨,袁術雖擁甲兵二十餘萬,但倒行逆施,殘暴無仁,違天象擅稱帝位,忠漢之士必唾之,其外強中幹不足為慮。
如何在袁術的這塊大蛋糕上切下屬于我的一部分是下一步要考慮的首要問題,與這一點相比,蕩平山寇雖然迫切,但重要性倒在其次。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我仰望蒼穹,看日月之輪回,感草木之枯榮,一時心潮起伏,百念交集,在亂世的征途上,我奮力的前行着,永不放棄心中不滅的理想——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人斷腸。
”一聲憂郁低沉的長歎打斷了我的暇想,我皺了一下眉,雖然我也很喜歡曹操這首去歲年底在征讨宛城張繡時作的《蒿裡行》,但在此時此刻我美好的心情卻都被這詩中描繪的慘景給破壞了。
歎息的這人是一個年輕的書生,他就站在桓階的下首,看衣着打扮象是書佐的身份,我沉着臉,慢慢的走到他近前,盯着他一字一句的問道:“汝為何人,又因何而歎?” 那書生在我的逼視下眼神有些慌亂,不過很快鎮定了下來,道:“吾乃桓太守府書佐何宗,适才所歎非為其它,乃為荊南之百姓而噓噓歎息,自黃巾離亂以來,欲逞野心者以吊民伐罪為号舉兵,因戰而死者萬千計,流離失散者更衆,如此互戳相殘,甚不可歎之至。
《詩經》有雲: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故為主者,得民則治,失之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立效,亦為難也。
” 何宗這番話感悟的是百姓因戰亂而困苦,自建安元年秋至二年夏,荊南三郡戰火連綿,長沙更因劉表兩番攻城而百姓遷家避亂,蒿草長于荒野,何宗是長沙郡人,是看到了戰争帶來的種種慘狀後才如此說的,其觀點卻不免迂腐,這些話要是在一年前說與我聽,我會生出一點同情心來,而現在的我心志逾堅。
紛飛的戰火已然證明,漢室傾落天下諸候争霸這本就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能以犧牲小部分的利益來換取更大的勝利,來讓更多的人享受和平安甯,是值得的。
但是,我的這番心思又有幾人能夠
我沉吟片刻,道:“弟之言正合我意,去歲十月,鎮東将軍曹操迎天子于洛陽,遷都許昌并挾天子以令諸侯,豈能容袁術謀逆帝位,故術覆亡不遠矣,江淮南接我郡,若落孫策、曹操諸強敵手,則豫章危矣,故我之急,非在荊州之劉表,而在江淮。
” 就我現在占據的地方而言,無論是豫章還是荊南,對于意在逐鹿中原的曹操、袁紹諸雄來說,由誰占領着并不重要,對于想投奔明主建功立業的賢士來說,豫章也不是一個吸引人目光的地方,因此,盡管我開辦了學館,提出唯才是舉的口号,廣納賢才于佐世,但囿于我的官職、号召力不夠,前來應募的人中有真才實學者寥寥。
屯田肅賊、興修水利這些都是内政治理的一個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個安定的地方,可以讓飽經戰亂之苦的百姓安居樂業,攜家來投,并為了這個理想而為我效命,但這些對有志于附明主以濟世的賢才來說,豫章、荊南實在太偏離政治中心的争鬥了,沒有可參考的價值。
建安元年十月秋,曹操破楊奉、韓暹于高陵,迎銮駕移于許都,自此奉漢家名号令天下,威震四方,遂蓋造宮室殿宇,立宗廟社稷,省台司院修城郭府庫,并自領鎮東将軍,封董承等十三人為列候,荀或為侍中尚書令,荀攸為軍師,郭嘉為司馬祭酒,餘者衆人皆各封官,趨官相投者衆。
袁紹在奪了韓腹的冀州後,與公孫瓒在磐河、界橋幾番大戰,漸奪其地,帳下謀士中田豐、沮授、逢紀、許攸等皆一時之俊秀,鞠義、顔良、審配等有斬将搴旗之能,坐擁北方之冀、幽、并諸州,帶甲數十萬,勢極河北。
再往後者,如徐州之呂布、劉備,荊襄之劉表,江東之孫策,或淮南之袁術,與我相比,所占之地、兵将錢糧充盈也隻在其上不在下,換作是我的話,要投也先往這些人處去。
要想引起朝廷、有識之士大夫的重視,一味在長江以南發展是不行的,荊襄八郡有劉表這位漢室宗親鎮守着,表為八俊之首,清流賦詩深得民望,經過長沙這一次較量後,我知道荊襄不是我的突破口,若不乘着這回小勝的機會和解,再強行與之戰難免會背上漢賊的罵名。
而江東的孫策帳下周瑜、張紹、韓當、黃蓋、朱治皆猛将良臣,在掃蕩嚴白虎、王朗勢力後,揚州之地除豫章外,皆為其所有,勢力漸固。
觀今之時勢,對我而言,在穩定了豫章的後方後,伺機向北擴張勢力當為必然之舉,淮南兵多糧廣,若奪一地據之即可補豫章之缺,或為北進中原之前哨,袁術雖擁甲兵二十餘萬,但倒行逆施,殘暴無仁,違天象擅稱帝位,忠漢之士必唾之,其外強中幹不足為慮。
如何在袁術的這塊大蛋糕上切下屬于我的一部分是下一步要考慮的首要問題,與這一點相比,蕩平山寇雖然迫切,但重要性倒在其次。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我仰望蒼穹,看日月之輪回,感草木之枯榮,一時心潮起伏,百念交集,在亂世的征途上,我奮力的前行着,永不放棄心中不滅的理想——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人斷腸。
”一聲憂郁低沉的長歎打斷了我的暇想,我皺了一下眉,雖然我也很喜歡曹操這首去歲年底在征讨宛城張繡時作的《蒿裡行》,但在此時此刻我美好的心情卻都被這詩中描繪的慘景給破壞了。
歎息的這人是一個年輕的書生,他就站在桓階的下首,看衣着打扮象是書佐的身份,我沉着臉,慢慢的走到他近前,盯着他一字一句的問道:“汝為何人,又因何而歎?” 那書生在我的逼視下眼神有些慌亂,不過很快鎮定了下來,道:“吾乃桓太守府書佐何宗,适才所歎非為其它,乃為荊南之百姓而噓噓歎息,自黃巾離亂以來,欲逞野心者以吊民伐罪為号舉兵,因戰而死者萬千計,流離失散者更衆,如此互戳相殘,甚不可歎之至。
《詩經》有雲: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故為主者,得民則治,失之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立效,亦為難也。
” 何宗這番話感悟的是百姓因戰亂而困苦,自建安元年秋至二年夏,荊南三郡戰火連綿,長沙更因劉表兩番攻城而百姓遷家避亂,蒿草長于荒野,何宗是長沙郡人,是看到了戰争帶來的種種慘狀後才如此說的,其觀點卻不免迂腐,這些話要是在一年前說與我聽,我會生出一點同情心來,而現在的我心志逾堅。
紛飛的戰火已然證明,漢室傾落天下諸候争霸這本就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能以犧牲小部分的利益來換取更大的勝利,來讓更多的人享受和平安甯,是值得的。
但是,我的這番心思又有幾人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