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空城幻術

關燈
得到保障。

    孔明率主力大軍,迅速包圍了祁山地區的魏軍,聲勢十分浩大。

     魏國慌忙調派司馬懿率軍西上抗擊。

    司馬懿判斷孔明遠道而來,所帶軍糧必定有限,因此隻能速戰速決。

    他針對孔明軍的弱點,因而采取堅壁固守、以逸待勞的戰略,不與蜀軍主力決戰,以此拖垮孔明的蜀軍。

     孔明深知蜀軍的弱點,因此千方百計向司馬懿的主力挑戰。

    司馬懿卻一直堅守不戰。

    雙方僵持了月餘,孔明雖打了幾場勝仗,但一直未能消滅魏軍的主力。

     就在此關鍵時刻,蜀軍後方的糧草供應,突然中斷。

    蜀軍驚惶,軍心動遙在此危急關頭,孔明依然十分鎮靜,他部署撤軍,亦在回師途中,誘殺了前來追擊的魏國名将張郃。

     回到漢中,孔明知原來是運糧官李平失職。

    他重重的處治了李平,但已于事無補,第四次北伐又無功而退。

     經四次北伐,均功敗垂成,雖然孔明已為此鞠躬盡瘁,付出了無數心血精力,但結果仍然因一些他無法預知的偶然因素,令北伐大計難以成功。

    至此,孔明也不得不承認,在天機大勢已由三分轉向一統而演進的天命之下,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人謀,雖又暫延緩了天機三分向一統演進的态勢,但亦決無法以人謀來加以逆轉的可能了! 孔明亦深知,他目下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在他抵達五十四歲關口之前,作好一切布局,以盡他導引三分天機演行的最後重任。

     為此,孔明親自設計了一種叫“流馬”的四輪運糧車,預先将将軍糧運入接近中原前線的斜谷,派兵嚴密把守。

    同時,出兵到渭水前線,親自指揮軍隊屯田種糧,以便就地解決軍糧不足的大難題。

     孔明的這次出兵,史稱“五出祁山”,但實際這第五次的出祁山,隻是為最後的第六次北伐作準備。

     蜀漢建興十二年的二月,孔明派使者赴東吳,約孫權同時出兵攻打魏國,另一方面,孔明又調集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湄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紮營,擺出直搗中原重鎮長安的态勢。

     魏國大驚,明帝曹睿令司馬懿率軍西上抗擊蜀軍。

     與此同時,東吳孫權亦親自出兵攻打北面的魏國。

    曹睿大驚,在朝臣的力主下,禦駕親征,南下與吳軍對壘。

     在西、南兩面受敵的情形下,司馬懿為魏軍制定了西守東攻的戰略大計,那曹睿統率的魏軍,主動向東吳軍進攻;司馬懿統率的大軍,卻堅守不戰,以消耗蜀軍的實力,待擊敗東面的吳軍,再集中兵力反擊孔明的北伐大軍。

     這最後一次北伐,孔明已制定了一整套持久戰争的策略,準備與魏軍長期作戰,為此,他早已在斜谷、湄縣、五丈原一帶,屯種了大批糧草,又令兵士屯田種植,以便就地解決部分軍糧。

     司馬懿此時眼見魏國陷入兩面受敵的不利形勢,亦有點急躁。

    他率軍開抵距五丈原五十裡外的祁山,即沉不住氣,與蜀軍交鋒了數場小戰役,但均大敗而歸,司馬懿自己亦險死還生,甚至頭戴的金盔亦被廖化挑落,一批糧草亦被孔明用計趁機奪去。

     至此,司馬懿才猛然驚覺,孔明為此役已準備多時,絕無可能迅速将他擊敗,隻能作長久之戰。

    于是決計不再出戰。

     其子司馬昭向司馬懿道:“蜀兵劫我軍大批糧米,又令蜀兵屯田種糧,以作長久之計,再用堅守不戰之策,恐難退敵呀。

    ” 司馬懿沉吟道:“依你之見如何?” 司馬昭道:“兒以為應與孔明大戰一場,以決雌雄!打敗蜀軍,再援助東線抗吳。

    ” 司馬懿道:“目下我軍兩面受敵,隻宜按西守東攻之策應付,若西線失敗,則大局危矣!因此我軍決不可貿然出戰。

    ” 父子倆人正議論問,報說外面魏延挑着司馬懿失掉的金盔,前來辱罵挑戰。

    魏将均感憤怒,皆欲出戰。

     司馬懿卻笑道:“蜀軍辱我小事,若軍敗國危,才是大事也!不可出戰,隻宜堅守。

    ”衆将無奈,隻好依令堅守不出。

     孔明見魏軍連日皆堅守不出,又擔心東線魏軍在打敗東吳軍後,即西上增援,屆時蜀軍便處極不利的局面。

    他沉思多日,終于決定要實施一條周密的誘敵深入之計。

     他将馬岱如人帳内,向他密令,于葫蘆谷内,造成木栅營寨,寨中掘好深坑,多積幹柴易燃之物,又在四周山上,多用柴草,搭起窩棚,内伏地雷、火藥等物。

     孔明又向司馬岱附耳道:“可将葫蘆谷後路截斷,暗伏兵于谷,若司馬懿追來,任他入谷,再将地雷、火藥引燃,司馬懿必插翅難飛。

    ” 馬岱大喜,領令率軍去了。

     孔明又令魏延道:“你率五百軍到魏寨挑戰,若誘得司馬懿出戰,不可取勝,隻可佯敗;司馬懿必追趕,你便認準山上有七星旗的山谷進入,晚間則認準七星燈而走。

    隻要誘得司馬懿入谷,你便建頭功也。

    ” 魏延一聽,大喜道:“未将遵命,必将司馬懿誘入谷中便是。

    ”他率領五百騎兵,前去魏軍大寨挑戰去了。

     孔明再令偏将張翔,率一千兵士,分以木牛流馬三五十隻為一群,各裝米糧,在山路上往來走動,如被魂軍搶去,即建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