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天機傳人
關燈
小
中
大
不敢公然反對。
不過,自此魏延即對姜維暗生忌恨。
為日後的反叛埋下禍根。
孔明統率的蜀軍,連陷魏國邊關三郡,蜀軍威震天下,附近州縣,紛紛投順蜀國。
天水郡即祈山所在,孔明在穩定了安定、武都、天水三郡後,即統率大軍,出祈山,直指中原。
魏明帝曹睿接報,十分驚駭。
他急召群臣商議,命老将曹真率軍西上,抗擊蜀軍。
但曹真統率的魏兵,與蜀軍進行打三仗,皆慘敗告終。
曹真大駭,派人入洛陽,向曹睿求救。
直到此時,曹睿在無奈之下,才任司馬懿為平西都督,統掌各路兵馬,西上抗擊蜀軍。
自此,蜀、魏之戰,便演變為孔明與司馬懿的正面大拼鬥了。
孔明第一次北伐,在攻陷武都(即南安、甘肅隴西縣)、天水(甘肅甘谷縣)、安定(甘肅鎮原縣)三郡後,己打通了通向鹹陽的平坦通道,天水郡距鹹陽不過是五百裡,大軍急進一日一夜,便可抵達,而隻要攻陷鹹陽,便可直指中原西部重鎮潼關,出潼關八百裡,便即魏國都洛陽。
因此,若蜀國國力雄厚,兵多糧足,保證軍需糧草物資的供應,孔明的北伐,當真有成功的可能。
但蜀軍說有後顧之憂,其一是後方山路崎岖,糧草供應須靠唯一的平坦通道,若此運輸線被斷,則蜀軍必不戰自敗。
其二是蜀軍國力遠遜于魏國,兵力亦隻及魏國的三分之一,為保護運輸線的安全,蜀軍不得不分兵把守,因此實際用于進攻前線的,僅得十萬八萬兵力,蜀軍根本不能作持久之戰。
因此戰線拖得越長。
對蜀軍便越不利:隻要偶有疏忽。
蜀軍的處境便十分兇險。
對這一戰略态勢,孔明自然是十分清楚。
他因此才不敢冒險,采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用兵戰略。
不過,另一方面,新任魏軍統帥的司馬懿,亦洞悉蜀軍的弱點,他因此而制定了抗擊蜀軍戰略——西守南攻,從西面抵禦蜀軍的進攻,從南面向蜀軍的運輸線突襲進攻,矛頭直指蜀軍的咽喉命脈,令蜀軍不得不化攻為守。
司馬懿高明之處在于他與孔明均采同一戰略——以攻為守,不單純防禦,而以主動出擊來逼敵防守。
如此一來,蜀、魏雙方,便必定陷入艱苦的持久戰,而雙方的國力懸殊,魏國可以支撐長久之戰,蜀國卻連數月的消耗也支持不了。
因此蜀、魏之戰,從雙方的戰略态勢而言,其實勝負已早決定了,唯一可以轉化成敗的因素,是戰争中的戰術運用,用兵智謀,這亦是孔明唯一可以發揮的優勢。
可惜的是,孔明碰上的是司馬懿這一位十分強勁的對手,他的智謀、戰術運用優勢,便顯得十分有限了。
或許,這便是天機大勢的演變,從三分大勢向一統之局演化玄力作用,才冒出司馬懿這一位強勁的孔明對手吧! 此時,司馬懿統率二十萬大軍,以老将張郃為先鋒,更令其子司馬昭随軍作戰,以吸收戰陣經驗,一路西進,挺進到距天水郡五十裡,即下令大軍停駐,不再西行。
先鋒張郃不解,前來帥帳,問司馬懿道:“此地西進五十但裡,即孔明屯駐的天水郡,都督為甚不一鼓作氣,直擊天水,若奪回天水郡,則可令我軍士氣大振也。
” 司馬懿一聽,即呵呵笑道:“若然如此,則正中孔明之計矣!孔明善于用兵,他怎會不在天水郡大道上設伏,引我軍進人,然後發動攻擊?蜀軍以逸待勞,我軍必敗無疑呀。
” 張郃吃了一驚,他亦深知孔明用兵如神,司馬懿所判斷的确切中孔明的意圖。
他慌道:“如此都督将以何計破敵?” 司馬懿對着軍略圖,仔細審察一番,才決然說道:“我決以西守南攻之策,以破蜀軍。
” 張郃道:“如何西守南攻?” 司馬懿道:“孔明目下屯軍天水,必出祈山從西面進攻中原。
因此我已令西線守軍,堅守湄城、箕谷,不可出戰,以免中孔明奸計。
此乃西守也。
” 張郃道:“南攻呢?” 司馬懿道:“此地南面百裡,即扼守漢中的邊關重鎮陽平,陽平關東面有一大道,地名叫街亭,乃蜀軍的糧草軍需的運輸線。
我若攻取街亭,則蜀軍糧道立受緻命威脅,孔明便不得不從天水南退,入漢中救援矣!待他退兵時,我再沿途突擊,令蜀軍首尾不能相顧,我軍可獲大勝。
” 張郃不由歎服道:“都督用兵,不下于諸葛孔明,必可一擊而破蜀軍矣。
” 司馬懿卻肅然說道:“不然,孔明非等閑之輩,将軍先鋒南攻,一路不可輕進,須傳令諸将,循山沿途,先作查探,如無伏兵,方可前進,稍有輕忽,必中孔明之計。
” 張郃凜然遵命西去,率五萬大軍,一路向南面的陽平關街亭大道挺進。
司馬懿率軍出關西上的消息,迅速傳入孔明的中軍天水大營。
孔明聞報,大吃一驚,向諸将道:“司馬懿極善用兵,比之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督軍西上,必不作正面抵抗,而南攻我糧草運輸咽喉之道街亭!若街亭失守,我軍糧道被斷,必不戰而自潰!須有一得力之将赴街亭鎮守,誰敢當此重任?” 此時,帳下一員将領應聲而出,道:“未将願往。
”此人正是參軍馬谡。
他是孔明好友馬良之弟,自幼熟讀兵書,孔明對
不過,自此魏延即對姜維暗生忌恨。
為日後的反叛埋下禍根。
孔明統率的蜀軍,連陷魏國邊關三郡,蜀軍威震天下,附近州縣,紛紛投順蜀國。
天水郡即祈山所在,孔明在穩定了安定、武都、天水三郡後,即統率大軍,出祈山,直指中原。
魏明帝曹睿接報,十分驚駭。
他急召群臣商議,命老将曹真率軍西上,抗擊蜀軍。
但曹真統率的魏兵,與蜀軍進行打三仗,皆慘敗告終。
曹真大駭,派人入洛陽,向曹睿求救。
直到此時,曹睿在無奈之下,才任司馬懿為平西都督,統掌各路兵馬,西上抗擊蜀軍。
自此,蜀、魏之戰,便演變為孔明與司馬懿的正面大拼鬥了。
孔明第一次北伐,在攻陷武都(即南安、甘肅隴西縣)、天水(甘肅甘谷縣)、安定(甘肅鎮原縣)三郡後,己打通了通向鹹陽的平坦通道,天水郡距鹹陽不過是五百裡,大軍急進一日一夜,便可抵達,而隻要攻陷鹹陽,便可直指中原西部重鎮潼關,出潼關八百裡,便即魏國都洛陽。
因此,若蜀國國力雄厚,兵多糧足,保證軍需糧草物資的供應,孔明的北伐,當真有成功的可能。
但蜀軍說有後顧之憂,其一是後方山路崎岖,糧草供應須靠唯一的平坦通道,若此運輸線被斷,則蜀軍必不戰自敗。
其二是蜀軍國力遠遜于魏國,兵力亦隻及魏國的三分之一,為保護運輸線的安全,蜀軍不得不分兵把守,因此實際用于進攻前線的,僅得十萬八萬兵力,蜀軍根本不能作持久之戰。
因此戰線拖得越長。
對蜀軍便越不利:隻要偶有疏忽。
蜀軍的處境便十分兇險。
對這一戰略态勢,孔明自然是十分清楚。
他因此才不敢冒險,采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用兵戰略。
不過,另一方面,新任魏軍統帥的司馬懿,亦洞悉蜀軍的弱點,他因此而制定了抗擊蜀軍戰略——西守南攻,從西面抵禦蜀軍的進攻,從南面向蜀軍的運輸線突襲進攻,矛頭直指蜀軍的咽喉命脈,令蜀軍不得不化攻為守。
司馬懿高明之處在于他與孔明均采同一戰略——以攻為守,不單純防禦,而以主動出擊來逼敵防守。
如此一來,蜀、魏雙方,便必定陷入艱苦的持久戰,而雙方的國力懸殊,魏國可以支撐長久之戰,蜀國卻連數月的消耗也支持不了。
因此蜀、魏之戰,從雙方的戰略态勢而言,其實勝負已早決定了,唯一可以轉化成敗的因素,是戰争中的戰術運用,用兵智謀,這亦是孔明唯一可以發揮的優勢。
可惜的是,孔明碰上的是司馬懿這一位十分強勁的對手,他的智謀、戰術運用優勢,便顯得十分有限了。
或許,這便是天機大勢的演變,從三分大勢向一統之局演化玄力作用,才冒出司馬懿這一位強勁的孔明對手吧! 此時,司馬懿統率二十萬大軍,以老将張郃為先鋒,更令其子司馬昭随軍作戰,以吸收戰陣經驗,一路西進,挺進到距天水郡五十裡,即下令大軍停駐,不再西行。
先鋒張郃不解,前來帥帳,問司馬懿道:“此地西進五十但裡,即孔明屯駐的天水郡,都督為甚不一鼓作氣,直擊天水,若奪回天水郡,則可令我軍士氣大振也。
” 司馬懿一聽,即呵呵笑道:“若然如此,則正中孔明之計矣!孔明善于用兵,他怎會不在天水郡大道上設伏,引我軍進人,然後發動攻擊?蜀軍以逸待勞,我軍必敗無疑呀。
” 張郃吃了一驚,他亦深知孔明用兵如神,司馬懿所判斷的确切中孔明的意圖。
他慌道:“如此都督将以何計破敵?” 司馬懿對着軍略圖,仔細審察一番,才決然說道:“我決以西守南攻之策,以破蜀軍。
” 張郃道:“如何西守南攻?” 司馬懿道:“孔明目下屯軍天水,必出祈山從西面進攻中原。
因此我已令西線守軍,堅守湄城、箕谷,不可出戰,以免中孔明奸計。
此乃西守也。
” 張郃道:“南攻呢?” 司馬懿道:“此地南面百裡,即扼守漢中的邊關重鎮陽平,陽平關東面有一大道,地名叫街亭,乃蜀軍的糧草軍需的運輸線。
我若攻取街亭,則蜀軍糧道立受緻命威脅,孔明便不得不從天水南退,入漢中救援矣!待他退兵時,我再沿途突擊,令蜀軍首尾不能相顧,我軍可獲大勝。
” 張郃不由歎服道:“都督用兵,不下于諸葛孔明,必可一擊而破蜀軍矣。
” 司馬懿卻肅然說道:“不然,孔明非等閑之輩,将軍先鋒南攻,一路不可輕進,須傳令諸将,循山沿途,先作查探,如無伏兵,方可前進,稍有輕忽,必中孔明之計。
” 張郃凜然遵命西去,率五萬大軍,一路向南面的陽平關街亭大道挺進。
司馬懿率軍出關西上的消息,迅速傳入孔明的中軍天水大營。
孔明聞報,大吃一驚,向諸将道:“司馬懿極善用兵,比之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督軍西上,必不作正面抵抗,而南攻我糧草運輸咽喉之道街亭!若街亭失守,我軍糧道被斷,必不戰而自潰!須有一得力之将赴街亭鎮守,誰敢當此重任?” 此時,帳下一員将領應聲而出,道:“未将願往。
”此人正是參軍馬谡。
他是孔明好友馬良之弟,自幼熟讀兵書,孔明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