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北伐中原

關燈
孔明微微一笑,從容說道:“主上放心,臣身子尚佳,不必憂慮,且臣受先帝托孤之重責,時刻不敢或忘。

    如今南方已平定,朝政清明,軍民同心,再無内顧之憂矣,若不趁此良機,北伐中原,恢複漢室宗業,還等待何時呢?請主上明察。

    ” 劉禅見孔明如此說,再無異議,道:“朕年幼無知,一切請相父自行裁決。

    ” 此時,朝中的太史官谯周卻出班道:“臣夜觀天象,北方旺氣正盛,帝、将之星十分光明,急切恐難動搖,丞相洞悉天機,為何反逆之而動呢?” 孔明道:“天機不可不察,但亦不可太拘執也。

    宜随機應變,方為治國之道,如今我不攻魏,魏亦必攻力蜀;與其讓戰火在國土燃燒,不如引人魏國境内為佳。

    我北伐之意,大旨乃北圖中原恢複漢室大業;但亦是以攻為守的保國之道。

    ” 朝中文武百官一聽,均猛然醒悟孔明的深謀遠慮,他之所以不惜犯險北伐中原,目的其實是保蜀國的唯一可行之略,于是衆大臣也再無人反對。

     劉禅依從孔明的奏請,下旨封孔明為平北大部督,統率大軍十萬,北伐中原。

     孔明領了诏旨,即下令調集兵将。

    他調用的大将分别有魏延、張翼、王平、馬岱、廖化、馬谡、馬忠、李恢等人。

    此時,鎮守北面陽平關的虎威大将馬超,已一病去世;黃忠亦已病逝,五虎大将中,便隻剩下趙子龍一人了。

     孔明已将三軍的各路兵将部署妥當,隻剩下最重要的先鋒一路尚未調用。

     就在此時,一員大将一躍而出,向帥座上的孔明高聲道:“丞相!衆将皆用,為甚獨剩我趙子龍不用?” 孔明道:“子龍乃五虎大将碩果僅存,我不欲再有所折損,子龍可留下鎮守蜀川。

    ” 趙子龍慨然說道:“将軍百戰沙場死,乃無尚光榮之事,有甚折損不折損?北伐中原乃我平生之願,我願為前部先鋒。

    ” 孔明道:“子龍乃我的臂膀,怎可犯險?” 趙子龍厲聲道:“丞相若不允許我所請,我一頭撞死階下,也比苟且偷生好過。

    ” 孔明一聽,不由微微一笑,心道:子龍乃福将之命,必可享天年,我不過欲識其勇氣是否尚存罷了!他含笑道:“子龍堅決要去,須答應我一個要求。

    ” 趙子龍笑道:“隻要能作北伐先鋒,莫說一個要求,便十個八個也應允。

    ” 孔明欣然道:“好!我即令蕭參軍為副先鋒,與子龍同領前部大軍一萬,司馬鄧芝等,出漢中向中原待機突進!一切依我部署而行。

    ” 趙子龍、蕭侯儀、鄧芝等将士,領了孔明軍令,率一萬先鋒大軍,先行開赴漢中。

     孔明随後亦率領十萬征北大軍,離開成都,向漢中進發。

     魏明帝曹睿繼位不久,即接此驚報,甚為惶恐。

    他召群臣商議,如何擊退蜀軍。

    不知為甚,身為骠騎大将軍的司馬懿,卻默不作聲,不進破敵之計。

    曹睿無奈,隻好目注曹氏宗族諸将,連問數聲。

     夏侯淵之子夏侯琳,因其父死于漢中黃忠之刀下,對蜀。

     軍仇深,忍不住挺身而出,厲聲道:“臣父死于漢中,血海深仇未能報。

    蜀軍今既犯境,臣願率大軍,西行破敵!上報國家,下雪父仇,臣萬死不辭。

    ” 曹睿即令夏侯琳率領大軍,開赴中原西面重鎮潼關,迎擊蜀軍。

    随行大将,有關西軍韓德,及韓德四子韓瑛、韓瑤、韓瓊、韓琪等,兵力二十萬,聲勢十分浩大。

     魏國兵力雄厚,足以抵擋蜀軍的進攻,戰争的勝敗,便須看統軍的主帥如何運用計謀了。

     當時,從漢中北伐,必須經過數百裡的高山險谷。

    自古以來,有兩個方向,四條通道。

    一個方向是出秦嶺入關中,這方向上有三條通道,谷長路險,均須經棧道,大軍行動十分困難,另一方向則是由漢中出陽平關,經武都即甘肅略陽、建成即今之甘肅西和祁山出天水,直搗魏國的西部重鎮潼關。

     而孔明北伐的戰略方針是穩紮穩打,先奪取隴右,再相機進圖關中。

     當時魏延有不同見解,向孔明獻議道:“魏軍統帥是夏侯琳,此人膽小而無謀。

    丞相請撥五千兵馬,由我統率,各人背負幹糧,從褒中出發,沿秦嶺東行,出子午谷北上,不到十日,即可直搗長安。

    夏侯琳坐鎮長安,見我軍忽然殺到,必定棄城逃走。

    長安城糧草豐足,可作我軍糧草。

    待魏國東調大軍援救,須二十多天,屆時丞相大軍,就算出斜谷亦可抵達。

    如此,鹹陽以西中原地土,均可一舉平定也。

    ” 魏延所主張的,便是取出秦嶺險道入關中的急進之策。

     魏延之策雖有成功的可能,但危險性亦極大,他統率的五千軍力,犯險出擊,孤軍深入,隻要在行軍、糧草等方面稍出差錯,便有全軍覆沒之危。

    這與孔明的戰略方針并不符合。

     因此孔明斷然說道:“不然,此非萬全之計,你認為中原無計謀之士嗎?隻要有人獻計,于險道谷地以伏兵截擊,五千兵馬即立陷絕境,無可援救,不但徒損我五千兵員,且大折我軍銳氣,決不可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