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逆運天機

關燈
這侯儀師哥,終于從一位頑皮的猴兒,一躍而成為一代虎将了!有他助力,二哥的勝算必又增添幾分矣! 孔明肅然的微點頭,道:“蕭将軍!速歸先鋒隊列,聽我令旨。

    ” 蕭侯儀此時軍職在身,絲毫不敢怠慢,立刻奔入在校場上肅立待命的先鋒陣列。

     孔明見三軍齊備,便一躍而起,挺立點将台上,向三軍兵将公開宣示此戰的目的及意義,以激勵士氣,在孔明簡單扼要的闡釋下,三軍将士,很快便領會了孔明的作戰意圖。

     原來蜀國治下的南方四郡,包括越隽、益州、永昌、洋柯,地跨四川南部、雲南東北部、貴州西北部一帶地域,是西南夷族為主,雜少數漢人聚居之地,夷陵戰之後,南益州郡的地方大軍閥雍閻,越隽郡的高定,洋柯郡的朱褒,永昌郡的孟獲等人,欺蜀國危機四伏,先後出兵叛亂,攻打蜀州的邊關,上述四郡,均位處蜀國的後園,後園不穩,蜀川搖撼。

    因此要穩定蜀川,征南之戰勢所必行。

     孔明道:“諸位已明大勢,南人未加教化,未悉大漢天威,因此我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望諸位體察我意,不可妄殺,能降則準其降,能放則放,以服南人之心,令其永不複反。

    ” 孔明開誠布公,将他的戰略意圖、用兵之法,一一向三軍将士闡明,極大地激勵了三軍的士氣。

    三軍将士均轟然響應道:“我等謹遵丞相令旨。

    ” 孔明微一點頭,又決然說道:“我已令鎮守棗道(四川宜賓)的大将馬忠,向東南進擊洋柯郡的朱褒;令鎮守永平的大将李恢,向益州的雍閻發動進擊;以牽制叛軍的兩翼,然後我軍主力,出成都南進,插入卑水北岸,渡江擊越隽郡的高定、再擊叛軍主力雍閹、孟獲,然後三軍會合于益州郡,一舉平定南夷之亂。

    ” 孔明十分信任他的三軍将士,将他的作戰方略,公開闡述,三軍将士因而信心大增,士氣備添,轟然誓應,願為國争先效力。

     孔明也毫不猶豫,下令三軍即日出發,開始著名的征南之戰。

     征南之戰,孔明以兵分三路,兩翼進擊,牽制南夷叛軍的主力,然後集中主力,作中線突破的戰略,運用得十分巧妙,因而亦十分成功。

     不到十日,孔明統率的蜀軍主力,便抵達滬水(即金沙江)北岸後,即經安上(四川屏山縣),沿江西上,向集結于旄中(四川漢源縣)、卑水(四川昭覺縣境内)等地,築堡壘防守的高定叛軍,突然發起猛烈進攻。

     高定的南夷軍猝不及防,蜀軍已天降神兵,根本無力抵抗,不到三日三夜,以蕭侯儀為前部先鋒的蜀軍,便攻陷高定盤踞的越隽郡城,高定本人亦在混戰中被殺。

     此時,高定的部下,力争奪南夷叛軍的地盤,殺死叛軍主帥雍閻,但在南夷百姓中享有甚高威望的孟獲,卻以副帥的身份,接掌南夷叛軍的兵權,率叛軍在滬水以南繼續抗擊蜀軍。

     另一方面,東路的馬忠軍,己擊敗洋柯郡的朱褒叛軍,收複了洋柯郡。

     南路的李恢軍,進至雲南昆明時,由于兵力薄弱,被南夷叛軍以當地的夷族部落,四面包圍,進退不得。

    雖然如此,但也因而牽制了部分南夷叛軍的兵力,因此,接任南夷叛軍主帥的南蠻王孟獲,能夠調動的兵力因此而削弱,無力與蜀軍的主力對抗。

     半個月後,孔明為徹底平定南夷的叛亂,率軍從越隽郡以南,渡過波濤洶湧的滬水,進入人煙稀少,視為瘴疫之地的南中山區。

     南蠻王孟獲,率南蠻七十二洞洞主,統近十萬兵力,迎戰蜀軍,蠻兵作戰均十分英勇頑強,可惜南蠻軍不曉兵略陣法,被孔明連施妙計,五度擊敗南蠻軍,南蠻王盂獲,亦被蜀軍擒捉五次,均被孔明以禮相待,放他回去,整頓兵馬、再戰蜀軍。

     孟獲被第五次放回,他盤踞的南夷之地,已被蜀軍攻占大部,他無奈隻好退到一個叫“銀坑”的老巢部落,搜集各路夷兵,準備再與蜀軍死戰。

     銀坑是孟獲的老巢,亦是南蠻王的王宮所在。

    山中築有宮殿樓台,多為竹木結構,雖然比不上中原宮殿的華麗,但在南夷之地,銀坑宮卻已是首屆一指的建築物。

    山上又盛産白銀,族人在山中挖石,以火焚煉,可獲甚為珍貴的銀。

    這是南夷之地,與中原漢族交易的最珍貴物品。

     銀坑宮三面環江,分别是滬水、卑水、若水,三江彙聚,一面通向山地,地理形勢十分險要。

    而且這是盂獲可以踞守的最後陣地,他已退無可退了。

     孟獲在銀坑宮中,召集最親的族人商議,孟獲歎道:“我五番受蜀兵折辱,必誓死以報!你等有何高見?” 在場的均是孟獲至親的族人,有人一聽,立刻道:“大王,我向你引介一人,必可生擒蜀軍諸葛孔明。

    ” 孟獲一看,原來是妻弟牛洞主,他問牛洞主道:“牛弟所說何人?” 牛洞主道:“此人乃木鹿洞主,他精通法術,能驅虎豹,身藏青蛇惡蠍,觸之即死,無人可以抵敵!若得此人相助,必可擊敗蜀兵。

    ” 盂獲一聽,大喜道:“既有如此高人,我當親往求他相助! 便銀坑宮地勢險要,你與朵思洞主,須小心防備蜀兵。

    ” 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