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旋乾轉坤
關燈
小
中
大
河,東吳軍便失了淮河天險之利,要擊退魏軍便比較困難了。
因此孫韶主張主動出擊,搶個有利地形,比起徐盛的穩守的南徐的部署,雖稍微冒險,但取勝的機會亦大于徐盛的部署。
不過徐盛卻畢竟上了年紀,用兵變得十分謹慎。
他一聽,便斷然說道:“魏軍勢大,更有曹真、張遼、張郃等名将為先鋒,不可渡江迎敵,固此舉太危險!我軍隻可待其渡江際,再用計破之。
”徐盛的計謀,顯然取自戰國時代的兵渡其半而擊之的屢例,自然亦有其穩當之處。
因此徐盛與孫韶之汁,各有所長,若是兩者能結合,吳軍取勝的機會便大增了。
” 可惜徐盛興孫韶兩将,卻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因此若非孫權的及時處理,吳軍一開始便陷入内部不和的險惡局面。
孫韶見徐盛不肯渡江迎敵,他血氣方剛,又恃自己乃王族的身份,強硬的堅持道:“将軍既不肯渡江迎敵,我自率所部三千兵馬,渡江迎擊魏軍便了,我軍熟悉廣陵地勢,必可大破曹丕之軍。
” 徐盛依然堅決不同意,孫韶卻堅持要渡江迎敵。
徐盛不由大怒,喝孫韶道:“你如此不聽我軍令,豈能統服諸将?來人!将他推出去斬了。
” 武士不容孫韶辯說,推孫韶出轅門,便欲動刑,孫權卻恰于此時趕到,他先喝退刀斧手,釋放孫韶。
孫韶向孫權哭訴道:“侄兒長駐廣陵,十分熟悉廣陵地勢,欲搶先渡江迎敵,不料卻被徐将軍所阻!若被魏軍渡過淮河,直入長江,則江東危矣。
” 孫權令孫韶随他進帳。
徐盛見狀,便向孫權道:“孫韶傲慢無禮,不遵軍令,當斬!大王為甚赦免?” 孫權為舒緩兩将的火氣,含笑道:“徐将軍于南徐部署防守,十分穩當;孫将軍主動出擊,搶占有利地勢,亦有進取之勇。
這樣吧,孤為你二人作主,将兩計合而為一,一面派孫韶渡江進擊,以滅魏軍的銳氣;一面徐将軍于南徐部署迎敵,待魏軍半渡即行痛擊,未知徐将軍以為如何呢?” 孫權不愧為征戰數十年的君主,他比之曹操的用兵,當然稍有不如,但卻遠勝于曹丕。
他此時力主的攻守相輔相成之計,的确不失為取勝之道。
徐盛也不得不承認,孫權迎敵戰術,十分得當。
他終于同意,由孫韶率五千兵馬,搶先渡江,于淮河南岸一帶埋伏。
又派丁奉率五千兵馬接應孫韶。
他自己則在南徐,遍立旌旗,布下了一個有虛有實的迎敵陣勢。
不久,曹真所統的前部大軍,已開抵淮河北岸,在沿岸排列,準備渡江。
曹丕接曹真報告,說淮河南岸吳軍陳地空無一人,便輕蔑的笑道:“此乃吳軍之詭計,朕往審察便知底細。
” 于是曹丕下令他乘坐的旗艦駛到江岸,登上船樓,向南岸遙望,但見南岸果然空無一人。
曹丕并無主意,他問随軍的參謀劉晔道:“可以渡江進擊麼?” 劉晔道:“兵法中虛虛實實,吳國見陛下大軍已至,怎會不作防備?陛下不可輕率冒進,且觀察三、五日,謀定而後動”曹丕道:“卿言正合朕意。
” 當晚,曹丕在旗艦上歇宿,他見江南一片漆黑,并無一絲燈火,反而自己這面,卻燈火輝煌,如同白畫。
便問身邊的近臣道:“為河江東一片漆黑死寂呢?” 近臣道:“想必是陛下天威,吳兵聞風先逃了。
” 曹丕不由得意的大笑,意氣鳳發。
不料第二天一早,曹丕突見淮河南岸一帶,城樓高聳,連綿百裡,城樓上刀槍劍林立,在陽光下閃的生輝,極具森嚴氣勢。
曹丕不由大吃一驚,慌忙派人到前軍探問,回報說南岸舟車連城,延綿百裡,一夜造就。
曹丕接報,不由一陣膽寒,暗道:魏雖有武将千員,卻無一可用之材!江南有此能人,不易克取也……他心中不由已生退兵之意。
原來這是徐盛仿效孔明的疑兵之計,令人裹紮草人,穿上青衣,手執旌旗,立于假城疑樓之上,魏兵見了這許多人馬,豈會不生寒意? 曹丕心中正驚疑,江中忽地風浪大作,白浪滔天,曹丕的旗艦幾乎傾覆,江水将曹丕的龍袍打濕。
幸得老将文聘,駕小舟來救,将曹丕載入港灣。
曹丕驚魂未定,忽有洛陽快馬奔至,報說蜀國大将趙子龍,率兵出陽平關,直取中原……曹丕早就聞悉趙子龍的名頭,不由大駭,他也不及細思,立刻下令,全軍速退,以固守中原。
曹丕退軍之際,在淮河北岸埋伏的孫韶剩勢殺出,曹軍潰退,死傷無數。
曹軍沿淮河潰退,江上戰船亂作一團。
走了二三十裡,忽然在南岸疾駛出無數火船,銜人曹軍戰船中,登時燃起沖天大火,曹丕的戰船亦着火燃燒。
曹丕慌忙逃入小舟,駛上北岸。
因此孫韶主張主動出擊,搶個有利地形,比起徐盛的穩守的南徐的部署,雖稍微冒險,但取勝的機會亦大于徐盛的部署。
不過徐盛卻畢竟上了年紀,用兵變得十分謹慎。
他一聽,便斷然說道:“魏軍勢大,更有曹真、張遼、張郃等名将為先鋒,不可渡江迎敵,固此舉太危險!我軍隻可待其渡江際,再用計破之。
”徐盛的計謀,顯然取自戰國時代的兵渡其半而擊之的屢例,自然亦有其穩當之處。
因此徐盛與孫韶之汁,各有所長,若是兩者能結合,吳軍取勝的機會便大增了。
” 可惜徐盛興孫韶兩将,卻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因此若非孫權的及時處理,吳軍一開始便陷入内部不和的險惡局面。
孫韶見徐盛不肯渡江迎敵,他血氣方剛,又恃自己乃王族的身份,強硬的堅持道:“将軍既不肯渡江迎敵,我自率所部三千兵馬,渡江迎擊魏軍便了,我軍熟悉廣陵地勢,必可大破曹丕之軍。
” 徐盛依然堅決不同意,孫韶卻堅持要渡江迎敵。
徐盛不由大怒,喝孫韶道:“你如此不聽我軍令,豈能統服諸将?來人!将他推出去斬了。
” 武士不容孫韶辯說,推孫韶出轅門,便欲動刑,孫權卻恰于此時趕到,他先喝退刀斧手,釋放孫韶。
孫韶向孫權哭訴道:“侄兒長駐廣陵,十分熟悉廣陵地勢,欲搶先渡江迎敵,不料卻被徐将軍所阻!若被魏軍渡過淮河,直入長江,則江東危矣。
” 孫權令孫韶随他進帳。
徐盛見狀,便向孫權道:“孫韶傲慢無禮,不遵軍令,當斬!大王為甚赦免?” 孫權為舒緩兩将的火氣,含笑道:“徐将軍于南徐部署防守,十分穩當;孫将軍主動出擊,搶占有利地勢,亦有進取之勇。
這樣吧,孤為你二人作主,将兩計合而為一,一面派孫韶渡江進擊,以滅魏軍的銳氣;一面徐将軍于南徐部署迎敵,待魏軍半渡即行痛擊,未知徐将軍以為如何呢?” 孫權不愧為征戰數十年的君主,他比之曹操的用兵,當然稍有不如,但卻遠勝于曹丕。
他此時力主的攻守相輔相成之計,的确不失為取勝之道。
徐盛也不得不承認,孫權迎敵戰術,十分得當。
他終于同意,由孫韶率五千兵馬,搶先渡江,于淮河南岸一帶埋伏。
又派丁奉率五千兵馬接應孫韶。
他自己則在南徐,遍立旌旗,布下了一個有虛有實的迎敵陣勢。
不久,曹真所統的前部大軍,已開抵淮河北岸,在沿岸排列,準備渡江。
曹丕接曹真報告,說淮河南岸吳軍陳地空無一人,便輕蔑的笑道:“此乃吳軍之詭計,朕往審察便知底細。
” 于是曹丕下令他乘坐的旗艦駛到江岸,登上船樓,向南岸遙望,但見南岸果然空無一人。
曹丕并無主意,他問随軍的參謀劉晔道:“可以渡江進擊麼?” 劉晔道:“兵法中虛虛實實,吳國見陛下大軍已至,怎會不作防備?陛下不可輕率冒進,且觀察三、五日,謀定而後動”曹丕道:“卿言正合朕意。
” 當晚,曹丕在旗艦上歇宿,他見江南一片漆黑,并無一絲燈火,反而自己這面,卻燈火輝煌,如同白畫。
便問身邊的近臣道:“為河江東一片漆黑死寂呢?” 近臣道:“想必是陛下天威,吳兵聞風先逃了。
” 曹丕不由得意的大笑,意氣鳳發。
不料第二天一早,曹丕突見淮河南岸一帶,城樓高聳,連綿百裡,城樓上刀槍劍林立,在陽光下閃的生輝,極具森嚴氣勢。
曹丕不由大吃一驚,慌忙派人到前軍探問,回報說南岸舟車連城,延綿百裡,一夜造就。
曹丕接報,不由一陣膽寒,暗道:魏雖有武将千員,卻無一可用之材!江南有此能人,不易克取也……他心中不由已生退兵之意。
原來這是徐盛仿效孔明的疑兵之計,令人裹紮草人,穿上青衣,手執旌旗,立于假城疑樓之上,魏兵見了這許多人馬,豈會不生寒意? 曹丕心中正驚疑,江中忽地風浪大作,白浪滔天,曹丕的旗艦幾乎傾覆,江水将曹丕的龍袍打濕。
幸得老将文聘,駕小舟來救,将曹丕載入港灣。
曹丕驚魂未定,忽有洛陽快馬奔至,報說蜀國大将趙子龍,率兵出陽平關,直取中原……曹丕早就聞悉趙子龍的名頭,不由大駭,他也不及細思,立刻下令,全軍速退,以固守中原。
曹丕退軍之際,在淮河北岸埋伏的孫韶剩勢殺出,曹軍潰退,死傷無數。
曹軍沿淮河潰退,江上戰船亂作一團。
走了二三十裡,忽然在南岸疾駛出無數火船,銜人曹軍戰船中,登時燃起沖天大火,曹丕的戰船亦着火燃燒。
曹丕慌忙逃入小舟,駛上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