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雙龍之鬥
關燈
小
中
大
兵伐吳之意已決,你們不得再谏。
” 孔明知事勢已不可逆轉,不由微歎口氣,不再作聲。
劉備于是下令孔明以丞相身份,留守兩川,以保太子劉禅,令骠騎将軍馬超,及其弟馬岱,聯同鎮北将軍魏延鎮守漢中,防禦曹魏。
令虎威将軍趙子龍為後備軍,并負責督運糧草。
令黃權、馬良為帥帳參謀,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張翼等蜀将,調兵十萬,從巴郡出川,直插荊州。
加上從阆中出擊的張飛軍,劉備攻打東吳的兵力便達十五萬,占了蜀國的總兵力一半。
不料張飛率軍與劉備大軍在四川江州會合之後,卻因鞭打兵士,被叛兵趁他熟睡,将張飛刺死。
叛兵逃入荊州,投降東吳。
張飛的死,對劉備又是一大打擊,他對東吳孫權,已恨之入骨,此時便算天皇老子,也阻止不了劉備向東吳用兵了。
劉備下令黃忠的先鋒大軍,出蜀川巴郡,直搗東吳的巫山,以及位于湖北的稱歸。
東吳方面,孫權深知劉備必來複仇,因此一方面派人向劉備求和,以便重歸于好。
另一面又向曹丕遞表稱臣,讨好曹魏,以免曹魏從北面向東吳進擊,兩面受敵。
在軍事方面也做好作戰部署。
孫權在危急之際,毅然任命被軍中視為儒弱之将的陸遜為前線統帥。
陸遜派大将潘璋鎮守稱歸,陸遜防守巫山,李異防守湖北巴東的巴山,劉阿防守位于湖北的興山,宋謙則率水軍防守湖北的枝江,而孫權的侄兒——孫醒則率萬人防守湖北宜都的夷道,而陸遜則親自坐鎮夷陵,指揮前線大軍,準備迎戰劉備的攻吳蜀軍。
而在荊州南面,孫權親自坐鎮武昌,以便統一支援各路兵馬。
南郡由朱然、韓當鎮守,徐盛防守當陽,諸葛瑾(孔明兄長)防守公安,淩統防守孱陵(湖北公安西南),東吳合計調集了近十五萬兵力,用于抵禦蜀軍。
吳、蜀荊州又一場大戰,已如箭在弦上,勢将爆發! 公元二二一年七月,蜀昭烈帝劉備統率複仇大軍,在荊州的北面,向東吳發起猛烈進攻。
黃忠、黃權所率的先頭部隊,擊敗防守巫縣的東吳軍,又迅速攻占稱歸。
陸遜下令大軍撤退,一直向東退了五六百裡,到了湖北宜都的夷道、虎亭(湖北宜都東面),陸遜才下令大軍屯駐待令,全力防禦蜀國的進攻。
不久,蜀将吳班、陳式率水軍攻占夷陵,陸遜就連他的鎮守大營也放棄了。
劉備率領的中軍,亦已進抵稱歸,此時,蜀軍已深入東吳國土二百裡。
此時,劉備已接孔明派人送來的急報,說東吳向曹丕稱臣,曹軍有可能從北面進攻蜀軍;又力主劉備不宜輕率冒進,先穩固已攻占的陳地,再徐圖東進。
劉備卻已殺紅了眼,他接孔明急報,并不以為然,卻置之不理。
後得黃權苦勸,切勿大意,須防範曹軍從北面的進攻,劉備才勉強令黃權率江北一萬兵力,作防禦魏軍進攻的部署。
劉備自己則堅決率十萬大軍,從長江南岸翻山越嶺向東推進,直搗東吳的腹地。
沿途吳軍的抵抗竟十分微弱,因此劉備的大軍,很快便進抵虎亭,前鋒甚至插入夷道,将孫權的侄兒孫醒所率的一萬吳軍包圍了。
陸遜所率的東吳主力,此時已屯駐于虎亭的北面,正尋找與蜀軍主力決戰的時機。
但蜀軍前鋒包圍孫醒部隊,卻在陸遜軍中引發戰與守的激烈争辯。
吳軍的大将徐盛、韓當、潘璋、宋廉等認為,孫醒是孫權之侄,若有閃失,則有損吳軍的軍心,于孫權面上也不好看,因此主張出兵迎戰。
陸遜卻斷然說道:“孫将軍深受将士愛戴,夷城牢固糧足,必可堅守,以消耗蜀軍的戰力,以利我軍尋機與蜀軍決戰。
此乃我不救孫将軍,而孫将軍之危,必解的上策呀。
” 徐盛、韓當等将,自恃是東吳的宿将,各自矜持,心懷不滿,嘩然而起,斥陸遜儒弱無能,不肯聽從陸遜的軍令。
陸遜見狀,即按劍而立,厲聲道:“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亦畏懼于他,現已攻入吳國國境,是一大強敵!怎可輕率冒進。
諸将共受國家恩澤,須此相和睦,協同殺敵,以報答國家,若不聽号令,各行其是,豈是取勝之道?我雖乃一介寒儒,卻受命于主上,主上既令諸位屈就于我,乃因我有所長。
尚可稱職,能
” 孔明知事勢已不可逆轉,不由微歎口氣,不再作聲。
劉備于是下令孔明以丞相身份,留守兩川,以保太子劉禅,令骠騎将軍馬超,及其弟馬岱,聯同鎮北将軍魏延鎮守漢中,防禦曹魏。
令虎威将軍趙子龍為後備軍,并負責督運糧草。
令黃權、馬良為帥帳參謀,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張翼等蜀将,調兵十萬,從巴郡出川,直插荊州。
加上從阆中出擊的張飛軍,劉備攻打東吳的兵力便達十五萬,占了蜀國的總兵力一半。
不料張飛率軍與劉備大軍在四川江州會合之後,卻因鞭打兵士,被叛兵趁他熟睡,将張飛刺死。
叛兵逃入荊州,投降東吳。
張飛的死,對劉備又是一大打擊,他對東吳孫權,已恨之入骨,此時便算天皇老子,也阻止不了劉備向東吳用兵了。
劉備下令黃忠的先鋒大軍,出蜀川巴郡,直搗東吳的巫山,以及位于湖北的稱歸。
東吳方面,孫權深知劉備必來複仇,因此一方面派人向劉備求和,以便重歸于好。
另一面又向曹丕遞表稱臣,讨好曹魏,以免曹魏從北面向東吳進擊,兩面受敵。
在軍事方面也做好作戰部署。
孫權在危急之際,毅然任命被軍中視為儒弱之将的陸遜為前線統帥。
陸遜派大将潘璋鎮守稱歸,陸遜防守巫山,李異防守湖北巴東的巴山,劉阿防守位于湖北的興山,宋謙則率水軍防守湖北的枝江,而孫權的侄兒——孫醒則率萬人防守湖北宜都的夷道,而陸遜則親自坐鎮夷陵,指揮前線大軍,準備迎戰劉備的攻吳蜀軍。
而在荊州南面,孫權親自坐鎮武昌,以便統一支援各路兵馬。
南郡由朱然、韓當鎮守,徐盛防守當陽,諸葛瑾(孔明兄長)防守公安,淩統防守孱陵(湖北公安西南),東吳合計調集了近十五萬兵力,用于抵禦蜀軍。
吳、蜀荊州又一場大戰,已如箭在弦上,勢将爆發! 公元二二一年七月,蜀昭烈帝劉備統率複仇大軍,在荊州的北面,向東吳發起猛烈進攻。
黃忠、黃權所率的先頭部隊,擊敗防守巫縣的東吳軍,又迅速攻占稱歸。
陸遜下令大軍撤退,一直向東退了五六百裡,到了湖北宜都的夷道、虎亭(湖北宜都東面),陸遜才下令大軍屯駐待令,全力防禦蜀國的進攻。
不久,蜀将吳班、陳式率水軍攻占夷陵,陸遜就連他的鎮守大營也放棄了。
劉備率領的中軍,亦已進抵稱歸,此時,蜀軍已深入東吳國土二百裡。
此時,劉備已接孔明派人送來的急報,說東吳向曹丕稱臣,曹軍有可能從北面進攻蜀軍;又力主劉備不宜輕率冒進,先穩固已攻占的陳地,再徐圖東進。
劉備卻已殺紅了眼,他接孔明急報,并不以為然,卻置之不理。
後得黃權苦勸,切勿大意,須防範曹軍從北面的進攻,劉備才勉強令黃權率江北一萬兵力,作防禦魏軍進攻的部署。
劉備自己則堅決率十萬大軍,從長江南岸翻山越嶺向東推進,直搗東吳的腹地。
沿途吳軍的抵抗竟十分微弱,因此劉備的大軍,很快便進抵虎亭,前鋒甚至插入夷道,将孫權的侄兒孫醒所率的一萬吳軍包圍了。
陸遜所率的東吳主力,此時已屯駐于虎亭的北面,正尋找與蜀軍主力決戰的時機。
但蜀軍前鋒包圍孫醒部隊,卻在陸遜軍中引發戰與守的激烈争辯。
吳軍的大将徐盛、韓當、潘璋、宋廉等認為,孫醒是孫權之侄,若有閃失,則有損吳軍的軍心,于孫權面上也不好看,因此主張出兵迎戰。
陸遜卻斷然說道:“孫将軍深受将士愛戴,夷城牢固糧足,必可堅守,以消耗蜀軍的戰力,以利我軍尋機與蜀軍決戰。
此乃我不救孫将軍,而孫将軍之危,必解的上策呀。
” 徐盛、韓當等将,自恃是東吳的宿将,各自矜持,心懷不滿,嘩然而起,斥陸遜儒弱無能,不肯聽從陸遜的軍令。
陸遜見狀,即按劍而立,厲聲道:“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亦畏懼于他,現已攻入吳國國境,是一大強敵!怎可輕率冒進。
諸将共受國家恩澤,須此相和睦,協同殺敵,以報答國家,若不聽号令,各行其是,豈是取勝之道?我雖乃一介寒儒,卻受命于主上,主上既令諸位屈就于我,乃因我有所長。
尚可稱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