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三分天機
關燈
小
中
大
報仇?若閣下遠征,曹操乘機南侵,則江東立成粉矣,我不忍坐視東吳遭此動禍,特向公瑾示意,尚祈鑒察。
” 周瑜閱罷,不由長歎一聲,但感孔明事事搶占先機,洞悉一切,決非他周瑜所能算計的了!他不覺意氣消沉,對孔明再無恨意,隻感十分惋惜。
他将諸将召到旗艦,長歎道:“我本欲與諸位盡忠報國,可惜命運不濟,行将夭折,此天命難違也!望諸位盡忠匡扶東吳,以成大業,我死後,不必于此地發喪,速駛回柴桑。
” 周瑜說罷,又昏迷過去。
一會又忽然醒來,望天長歎道:“地既生瑜,天又何以生亮?天數呵天數。
”連叫數聲,忽然沉寂,黯然逝去。
衆将遵周瑜遺囑,并不發喪,就近将他葬于巴丘。
然後悄悄回返柴桑,向孫權呈報,又呈上周瑜遺書一封。
孫權接周瑜的遺書,心如刀割。
在哭聲中,孫權拆閱周瑜的遺書。
原來周瑜是舉薦魯肅代替他的職務,未了道:“天下之事,尚未可定也。
魯肅忠烈,處事一絲不苟,足可替代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尚蒙垂鑒,則我雖死而無憾矣。
” 孫權閱罷,又痛哭一番,才道:“公瑾臨逝遺言,我豈敢不從埃”當下,孫權即下旨,任魯肅為東吳大都督,統率東吳十萬兵馬,一面派人趕去巴丘,将周瑜的靈樞運回東吳都城柴桑,向天下發布訃文,為周瑜風光大葬。
周瑜去世的當晚,孔明在荊州南群,正與劉備、龐統等商議軍務,江東方向天際,忽見一顆星鬥曳然而堕,與他先前所見搖而複熾的星鬥同一方位,孔明微歎口氣,道:“周瑜果然作法自斃矣。
” 劉備、龐統二人,見孔明雖料周瑜死逝,但神色卻并無欣喜,二人心中均不覺甚感驚奇,因為周瑜三番數次算計孔明,均欲置他于死地,為甚周瑜之死,孔明并無半分幸滅樂禍呢? 但此時未接準确訊息,二人也不便細詢。
不一日,東吳方面的訃文送到荊州,周瑜果于二日前已去世了,又知周瑜的靈樞運回柴桑,準備為他風光大葬。
劉備聞訊,急與孔明商量,道:“周瑜果然已逝!我當如何處之?” 孔明微一沉吟,即道:“周瑜之死,乃三分天機之大勢使然也,他于此時欲逆天機大勢而行,豈能不中途夭折?此亦為逆天而行者之誡呀。
周瑜既死,繼其職者,必為魯肅。
主公身為東吳國婿,須往奔喪,我決定代主公赴江東柴桑行。
” 劉備吃驚道:“周瑜之死,東吳必遷怒于先生,為甚還要去送羊入虎口呢?先生有甚差池,則劉備雖生而猶死也。
” 孔明道:“正因周瑜之死,東吳将士必遷怒于我,我才須親走一趟,以作化解此怨。
目下周瑜之死,我的西進大計行将展開,在此關鍵時刻,孫、劉聯盟不容有絲毫毀損,否則便徒增後顧之尤矣!而且魯肅已繼任大都督之位,處事較為寬厚,有容人之量,乃與東吳重新修好的絕佳時機也!因此雖有風險,我亦不得不赴江東一行。
” 劉備深知孔明的所作所為,無不為助他開創基業而着眼,心中有發感佩,不由歎道:“先生待我劉備可謂鞠躬盡瘁,任勞任怨埃”第二天一早,孔明便帶同趙子龍,以及數十親兵,便毅然決然的赴江東柴桑而來。
随行又帶了大批祭奠之物。
孔明和趙子龍抵達柴桑,魯肅見孔明親赴奔喪,對周瑜三番數次加害,并無懷恨積怨,便不忍阻止,下令讓孔明進入柴桑,赴周瑜的靈堂拜祭。
東吳諸将見孔明進入靈堂均怒目而視,極欲殺他而洩恨。
但又見趙子龍身佩倚天劍随身護衛,江東諸将對趙子龍的神威尚心有餘悸,因此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而且魯肅身為大都督。
亦允許孔明入靈堂拜祭,諸将也不敢擅自行動。
孔明對東吳諸将的橫眉怒目隻作不見,與趙子龍一同進入周瑜靈堂,又擺上大批祭莫之物,親手向周瑜的靈位奠酒,跪下宣讀祭文。
孔明親自撰寫的“祭瑜文”,詳細頌揚了周瑜的一生,極盡贊揚的熱誠,令在場東吳諸将亦之感動。
未了,孔明哀哀頌祭道:“嗚呼公瑾,生死永别了!君如有靈,當鑒我心。
本欲與君同謀大業,犄角之勢,東西相應,同舟共濟。
痛君早逝,從此天下再無知音!嗚呼哀哉,痛切人心。
” 孔明祭時,伏地大哭,淚如泉湧,悲恸不已。
東吳諸将見狀,怨恨之心不由大為消滅,皆暗道:世傳公瑾與孔明積怨甚深,但見其拜祭真情,世上所言不可信。
魯肅在場,見孔明如此悲切,憶起周瑜确曾三番數次欲加害孔明,孔明卻顧全大局,毫無私心積怨,心中不由大力感佩,暗道:周瑜之死,乃其量窄,自取而已,又怎怪得孔明,而且目下曹操勢大,孫、劉聯盟抗曹,乃唯一自保之計,決不容損壞啊! 孔明不嫌舊怨,不顧兇險,親赴江東拜祭周瑜,終于化解了東吳将士的怨恨,大大的鞏固了孫、劉、聯盟,而孔明的西進益州大計也再無後顧之憂了。
” 周瑜閱罷,不由長歎一聲,但感孔明事事搶占先機,洞悉一切,決非他周瑜所能算計的了!他不覺意氣消沉,對孔明再無恨意,隻感十分惋惜。
他将諸将召到旗艦,長歎道:“我本欲與諸位盡忠報國,可惜命運不濟,行将夭折,此天命難違也!望諸位盡忠匡扶東吳,以成大業,我死後,不必于此地發喪,速駛回柴桑。
” 周瑜說罷,又昏迷過去。
一會又忽然醒來,望天長歎道:“地既生瑜,天又何以生亮?天數呵天數。
”連叫數聲,忽然沉寂,黯然逝去。
衆将遵周瑜遺囑,并不發喪,就近将他葬于巴丘。
然後悄悄回返柴桑,向孫權呈報,又呈上周瑜遺書一封。
孫權接周瑜的遺書,心如刀割。
在哭聲中,孫權拆閱周瑜的遺書。
原來周瑜是舉薦魯肅代替他的職務,未了道:“天下之事,尚未可定也。
魯肅忠烈,處事一絲不苟,足可替代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尚蒙垂鑒,則我雖死而無憾矣。
” 孫權閱罷,又痛哭一番,才道:“公瑾臨逝遺言,我豈敢不從埃”當下,孫權即下旨,任魯肅為東吳大都督,統率東吳十萬兵馬,一面派人趕去巴丘,将周瑜的靈樞運回東吳都城柴桑,向天下發布訃文,為周瑜風光大葬。
周瑜去世的當晚,孔明在荊州南群,正與劉備、龐統等商議軍務,江東方向天際,忽見一顆星鬥曳然而堕,與他先前所見搖而複熾的星鬥同一方位,孔明微歎口氣,道:“周瑜果然作法自斃矣。
” 劉備、龐統二人,見孔明雖料周瑜死逝,但神色卻并無欣喜,二人心中均不覺甚感驚奇,因為周瑜三番數次算計孔明,均欲置他于死地,為甚周瑜之死,孔明并無半分幸滅樂禍呢? 但此時未接準确訊息,二人也不便細詢。
不一日,東吳方面的訃文送到荊州,周瑜果于二日前已去世了,又知周瑜的靈樞運回柴桑,準備為他風光大葬。
劉備聞訊,急與孔明商量,道:“周瑜果然已逝!我當如何處之?” 孔明微一沉吟,即道:“周瑜之死,乃三分天機之大勢使然也,他于此時欲逆天機大勢而行,豈能不中途夭折?此亦為逆天而行者之誡呀。
周瑜既死,繼其職者,必為魯肅。
主公身為東吳國婿,須往奔喪,我決定代主公赴江東柴桑行。
” 劉備吃驚道:“周瑜之死,東吳必遷怒于先生,為甚還要去送羊入虎口呢?先生有甚差池,則劉備雖生而猶死也。
” 孔明道:“正因周瑜之死,東吳将士必遷怒于我,我才須親走一趟,以作化解此怨。
目下周瑜之死,我的西進大計行将展開,在此關鍵時刻,孫、劉聯盟不容有絲毫毀損,否則便徒增後顧之尤矣!而且魯肅已繼任大都督之位,處事較為寬厚,有容人之量,乃與東吳重新修好的絕佳時機也!因此雖有風險,我亦不得不赴江東一行。
” 劉備深知孔明的所作所為,無不為助他開創基業而着眼,心中有發感佩,不由歎道:“先生待我劉備可謂鞠躬盡瘁,任勞任怨埃”第二天一早,孔明便帶同趙子龍,以及數十親兵,便毅然決然的赴江東柴桑而來。
随行又帶了大批祭奠之物。
孔明和趙子龍抵達柴桑,魯肅見孔明親赴奔喪,對周瑜三番數次加害,并無懷恨積怨,便不忍阻止,下令讓孔明進入柴桑,赴周瑜的靈堂拜祭。
東吳諸将見孔明進入靈堂均怒目而視,極欲殺他而洩恨。
但又見趙子龍身佩倚天劍随身護衛,江東諸将對趙子龍的神威尚心有餘悸,因此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而且魯肅身為大都督。
亦允許孔明入靈堂拜祭,諸将也不敢擅自行動。
孔明對東吳諸将的橫眉怒目隻作不見,與趙子龍一同進入周瑜靈堂,又擺上大批祭莫之物,親手向周瑜的靈位奠酒,跪下宣讀祭文。
孔明親自撰寫的“祭瑜文”,詳細頌揚了周瑜的一生,極盡贊揚的熱誠,令在場東吳諸将亦之感動。
未了,孔明哀哀頌祭道:“嗚呼公瑾,生死永别了!君如有靈,當鑒我心。
本欲與君同謀大業,犄角之勢,東西相應,同舟共濟。
痛君早逝,從此天下再無知音!嗚呼哀哉,痛切人心。
” 孔明祭時,伏地大哭,淚如泉湧,悲恸不已。
東吳諸将見狀,怨恨之心不由大為消滅,皆暗道:世傳公瑾與孔明積怨甚深,但見其拜祭真情,世上所言不可信。
魯肅在場,見孔明如此悲切,憶起周瑜确曾三番數次欲加害孔明,孔明卻顧全大局,毫無私心積怨,心中不由大力感佩,暗道:周瑜之死,乃其量窄,自取而已,又怎怪得孔明,而且目下曹操勢大,孫、劉聯盟抗曹,乃唯一自保之計,決不容損壞啊! 孔明不嫌舊怨,不顧兇險,親赴江東拜祭周瑜,終于化解了東吳将士的怨恨,大大的鞏固了孫、劉、聯盟,而孔明的西進益州大計也再無後顧之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