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卧龍出山
關燈
小
中
大
旁微笑,便道:“孔明以為如何?”
孔明道:“此乃家事,我不敢聞亦不便置評。
” 劉備見狀,便不再追問,示意劉琦稍安毋躁。
在送劉琦出去時,劉備才對劉琦悄聲道:“我知孔明必有妙計救你,明日你可請客,我自有安排。
” 劉琦半信半疑,無奈隻好先行告辭回去。
第二天,劉備推說肚腹作痛,委托孔明代他回拜劉琦。
孔明微笑點頭,不假思索答應了。
孔明來到劉琦的府上,進去見劉琦。
劉琦見孔明到訪,連忙迎入後堂,獻茶畢,劉琦立刻低聲道:“劉琦生命,受繼母相協,求先生救我。
” 孔明一聽,便立刻道:“孔明乃寄客之身,怎敢妄議貴府骨肉之親?公子切勿再提此事。
” 劉琦無法,又邀孔明入書房飲酒。
飲了半杯,劉琦又忙道:“繼母委實難容劉琦存世,先生一言便可救我性命呀。
” 孔明道:“此事的确非我所敢妄議也。
”說罷,孔明站起,便欲告辭而去。
劉琦忽然道:“先生欲返,不敢相留,但劉琦有一部古書,難明其奧,請先生指教。
”孔明不好推卻,便答應往觀古書。
劉琦引領孔明,登上一間閣樓,尚未坐定,劉琦又向孔明哭拜道:“劉琦繼母協逼,命危旦夕,先生竟忍心不救嗎?” 孔明神色一變,便欲下樓,卻見樓梯已被搬走,孔明心中不由又好笑又好氣,暗道,你以為小小的一把樓梯,便困住我孔明嗎?但他心中另有計謀,便沒發作,隻是悶聲不語。
劉琦見孔明生氣,忙又拜道:“先生有洞天察地之能,必有妙計相教。
此地現已上不至天,下不及地,出君之日,入我之耳而已,必不緻洩漏也。
” 孔明為難說道:“隻恐有違“疏不間親”之古訓。
” 劉琦哭道:“他們又豈視劉琦為至親骨肉呢?若先生不救劉琦,劉琦早晚必死無疑,不如便死在先生面前,以免受他們淩辱也。
”劉琦說罷,便拔劍欲自刎。
孔明見狀,向劉琦手中之劍微彈一指,一樓天機無為真氣射出,登時便令劉琦手腕上的太淵穴一麻,握劍不住,掉落樓闆上面。
劉琦正自驚愕間,孔明已含笑點頭道:“我有救公子之計矣。
” 劉琦大喜,連忙道:“請先生指教。
” 孔明微笑道:“昔日晉國公子申生、重耳,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如今夏口黃祖被江東攻殺,江夏受江東威協,公子可向你父進請,率兵駐守江夏,一來顯公子之勇,二來可避家變之禍。
” 劉琦一聽,不由大喜,連忙向孔明再三拜謝。
又命人重新置梯,讓孔明下樓,施然而去。
劉琦果然向父親劉表請求率兵鎮守江夏。
劉表見兒子肯勇而替自己分憂,十分高興,便調撥五千兵馬,由劉琦統領,赴江夏防守去了。
孔明回去告知劉備,劉備向孔明謝道:“我代劉琦向先生緻謝相救之德。
”孔明卻微微一笑道:“實不相瞞,我此乃救人及自救之策也。
” 劉備忙問原因。
孔明道:“曹操日内必攻荊州,新野首當其沖,兵力薄弱,恐難堅守,荊州襄陽又為蔡夫人族中人控制,豈容主公退入? 屆時劉琦鎮守的江夏之地,便是主公的唯一退路也。
” 劉備一聽,這才明白,孔明為甚非要劉琦求請再三,才說出避禍之計,目的不但是救劉琦,亦為日後安排了一條絕佳的退路。
他不由歎道:“先生用計之精妙,确非劉備所及。
” 孔明淡然一笑道:“目下情勢,非客氣從容之時也。
我猜曹操大軍,不日必進荊州,一場大惡戰,很快便将降臨了。
” 劉備肅然而驚,也不敢再在襄陽城逗留,連忙向劉表告辭,與孔明一道,會合在城外守候的張飛五百兵馬,一路飛奔,馳返新野去了。
此時曹操在許昌,取消了朝廷三公之職,由他以丞相身分兼任,朝政大權,全部由他親手控制。
他又任命了一批文官,其中新封的一位掌管朝延文書學館的文臣,是一位年僅二十一歲的少年人,名司馬懿,竟是與司馬芝失散了十多年的兄長“司馬兒”同音,但未知兩者是否有甚淵源關系?這一點,直到此時,對天下人而言,尚是一個充滿神秘的疑迷。
曹操北克袁紹,坐擁九州三十六郡,半壁江山,已歸入他的掌控之下,他的心性,亦開始變得驕狂了。
他曾令江東孔權送子入朝作人質,被孫權婉拒,心中不由大怒,已萌攻取江東的心思。
他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南進之策,他的得力謀士荀彧道:“丞相欲克江東,中間隔了一個荊州,欲速則不達也,宜從長計議。
”
” 劉備見狀,便不再追問,示意劉琦稍安毋躁。
在送劉琦出去時,劉備才對劉琦悄聲道:“我知孔明必有妙計救你,明日你可請客,我自有安排。
” 劉琦半信半疑,無奈隻好先行告辭回去。
第二天,劉備推說肚腹作痛,委托孔明代他回拜劉琦。
孔明微笑點頭,不假思索答應了。
孔明來到劉琦的府上,進去見劉琦。
劉琦見孔明到訪,連忙迎入後堂,獻茶畢,劉琦立刻低聲道:“劉琦生命,受繼母相協,求先生救我。
” 孔明一聽,便立刻道:“孔明乃寄客之身,怎敢妄議貴府骨肉之親?公子切勿再提此事。
” 劉琦無法,又邀孔明入書房飲酒。
飲了半杯,劉琦又忙道:“繼母委實難容劉琦存世,先生一言便可救我性命呀。
” 孔明道:“此事的确非我所敢妄議也。
”說罷,孔明站起,便欲告辭而去。
劉琦忽然道:“先生欲返,不敢相留,但劉琦有一部古書,難明其奧,請先生指教。
”孔明不好推卻,便答應往觀古書。
劉琦引領孔明,登上一間閣樓,尚未坐定,劉琦又向孔明哭拜道:“劉琦繼母協逼,命危旦夕,先生竟忍心不救嗎?” 孔明神色一變,便欲下樓,卻見樓梯已被搬走,孔明心中不由又好笑又好氣,暗道,你以為小小的一把樓梯,便困住我孔明嗎?但他心中另有計謀,便沒發作,隻是悶聲不語。
劉琦見孔明生氣,忙又拜道:“先生有洞天察地之能,必有妙計相教。
此地現已上不至天,下不及地,出君之日,入我之耳而已,必不緻洩漏也。
” 孔明為難說道:“隻恐有違“疏不間親”之古訓。
” 劉琦哭道:“他們又豈視劉琦為至親骨肉呢?若先生不救劉琦,劉琦早晚必死無疑,不如便死在先生面前,以免受他們淩辱也。
”劉琦說罷,便拔劍欲自刎。
孔明見狀,向劉琦手中之劍微彈一指,一樓天機無為真氣射出,登時便令劉琦手腕上的太淵穴一麻,握劍不住,掉落樓闆上面。
劉琦正自驚愕間,孔明已含笑點頭道:“我有救公子之計矣。
” 劉琦大喜,連忙道:“請先生指教。
” 孔明微笑道:“昔日晉國公子申生、重耳,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如今夏口黃祖被江東攻殺,江夏受江東威協,公子可向你父進請,率兵駐守江夏,一來顯公子之勇,二來可避家變之禍。
” 劉琦一聽,不由大喜,連忙向孔明再三拜謝。
又命人重新置梯,讓孔明下樓,施然而去。
劉琦果然向父親劉表請求率兵鎮守江夏。
劉表見兒子肯勇而替自己分憂,十分高興,便調撥五千兵馬,由劉琦統領,赴江夏防守去了。
孔明回去告知劉備,劉備向孔明謝道:“我代劉琦向先生緻謝相救之德。
”孔明卻微微一笑道:“實不相瞞,我此乃救人及自救之策也。
” 劉備忙問原因。
孔明道:“曹操日内必攻荊州,新野首當其沖,兵力薄弱,恐難堅守,荊州襄陽又為蔡夫人族中人控制,豈容主公退入? 屆時劉琦鎮守的江夏之地,便是主公的唯一退路也。
” 劉備一聽,這才明白,孔明為甚非要劉琦求請再三,才說出避禍之計,目的不但是救劉琦,亦為日後安排了一條絕佳的退路。
他不由歎道:“先生用計之精妙,确非劉備所及。
” 孔明淡然一笑道:“目下情勢,非客氣從容之時也。
我猜曹操大軍,不日必進荊州,一場大惡戰,很快便将降臨了。
” 劉備肅然而驚,也不敢再在襄陽城逗留,連忙向劉表告辭,與孔明一道,會合在城外守候的張飛五百兵馬,一路飛奔,馳返新野去了。
此時曹操在許昌,取消了朝廷三公之職,由他以丞相身分兼任,朝政大權,全部由他親手控制。
他又任命了一批文官,其中新封的一位掌管朝延文書學館的文臣,是一位年僅二十一歲的少年人,名司馬懿,竟是與司馬芝失散了十多年的兄長“司馬兒”同音,但未知兩者是否有甚淵源關系?這一點,直到此時,對天下人而言,尚是一個充滿神秘的疑迷。
曹操北克袁紹,坐擁九州三十六郡,半壁江山,已歸入他的掌控之下,他的心性,亦開始變得驕狂了。
他曾令江東孔權送子入朝作人質,被孫權婉拒,心中不由大怒,已萌攻取江東的心思。
他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南進之策,他的得力謀士荀彧道:“丞相欲克江東,中間隔了一個荊州,欲速則不達也,宜從長計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