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卧龍出山

關燈
是春秋戰國時,大國牽制其他諸候之法也。

    若不送去,曹操必以此為藉口,出兵南犯江東,則江東勢危矣。

    ” 孫權時年二十六歲,其子孫和則年僅五歲,孫權又怎舍得将他送去許昌作人質,孫權因此目注周瑜,道:“公謹以為不可。

    為什麼?” 周瑜道:“将軍承父兄基業,擁六郡之衆,兵精糧足,文武兼備,上下一心,共抗外侮。

    為甚稍遇壓迫,便将親子送去作人質也?人質一去,便不得不與曹操聯和;曹有調令,将軍便不得不從,江東從此受制于人,再無獨立自主之權了!因此人質決不可送,再靜觀其變,若曹來犯,則以良策抵禦。

    ” 吳大大人此時亦接口道:“公瑾之言甚是,可依此而行也。

    ” 孫權見母親吳太夫人與周瑜意見一緻,便不再猶豫,決然道:“我決不送人質,另派人向曹操解釋我子年幼,不宜遠途跋涉,希望以此滅緩曹操對江東的敵意。

    ” 于是第二天,孫權便派人赴許昌,拜會曹操去了。

     另一方面,周瑜深知曹操早晚必圖取荊州和江東,因而力主加緊訓練水軍,以便利用長江天險地利,抵抗曹軍的侵犯。

    江東集中全力,建造了大小戰船七千餘艘,水軍兵力達三十萬。

    孫權又拜周瑜為統軍主帥大部督,總領江東水陸兵馬。

     不久,孫權以報父親孫堅被劉表部将黃祖殺害之仇為藉口,由周瑜、甘甯統軍十萬,進攻荊州夏口的黃祖,黃祖不敵,被周瑜、甘甯擒殺,江東大軍,攻占了夏口,屯兵柴桑,威協荊州。

     這一切,很快便被密切監視江東動靜的新野劉備獲悉了,劉備接報,連忙派人請諸葛亮前來商議。

     劉備和諸葛亮正商議間,劉表已派人前來相請劉備到荊州議事。

    諸葛亮道:“此事必是劉表因夏口被江東軍攻陷,威脅荊州,故派人相請,以便作抵抗江東之計。

    我與主公同去,相機而行吧。

    ” 劉備便留關公留守新野,此時趙子龍已奉諸葛亮之令,赴樊城鎮守,司馬芝亦随軍而去,因此劉備令張飛帶五百兵馬,跟随保護,同赴荊州。

     在路上,劉備問諸葛亮——孔明道:“發生了襄陽之事,我見劉表,未免彼此有點尴尬,該如何應會?” 諸葛亮——孔明微笑道:“當先發制人,搶先向劉表請罪,令其釋疑。

    他若要主公率兵攻打江東,則絕不可答允,可說先回歸新野整頓兵馬。

    ”劉備點頭稱是。

     抵達襄陽城外,劉備令張飛屯兵城外,以作策應,他和孔明,率二十親兵,直馳城中,來到劉表的府衙,劉備先向劉表請前次襄陽不辭而别之罪,劉表此時正為江東大軍壓境而驚惶,他唯一可依靠的,便隻有劉備了,于是連忙雙手扶起劉備,道:“我已知賢遞遇險之事了!當時便欲斬蔡瑁人頭,以向賢弟謝罪,因衆人苦求,替他求情,才暫免他一死,望賢弟見諒。

    ” 劉備依諸葛亮的安排,忙道:“這恐怕并非蔡将軍所主使,是他的下屬所為罷了,兄長不必放在心上。

    ” 劉表一聽,果然神色一寬,才道:“賢弟想必已知,江東孫權,已将夏口攻占,江夏一帶亦行将不保。

    因親請賢弟前來商議,共謀報仇之計。

    ” 劉備見劉表有向江東動兵之意,便忙道:“黃祖生性兇暴,不善用人,才有此禍。

    若因此而向江東動武,曹操從北面攻來,又将如何應付呢?” 劉表一聽,心中惶急,便向劉備道:“我老了,身子又多病,無力理事,賢弟可代我執掌荊州要務,我去世,賢弟便接掌荊州為主也。

    ” 劉備不由道:“兄長為甚有此議論?小弟怎敢承擔此重任呢?”劉備一頓,見孔明向他以目示意,便又道:“此事請兄長待小弟細思良策,再作打算。

    ”劉表知劉備猶豫,便隻好讓他先行告退。

     回到驿館,孔明悄聲對劉備道:“劉表欲以荊州托付于你,此乃主公坐擁荊州之良機也,為甚推卻呢?” 劉備歎了口氣,道:“我雖有此意,但劉表在我危難時,收留我于荊州,對我有恩,我又怎可在危難時落井下石,奪他的基業呢?此舉怕被天下所恥笑也。

    ” 孔明一聽,不由歎道:“主公所想,雖非良策,但亦足見主公真乃仁厚之主也!既然如此,容再商議别策。

    ” 兩人正說話間,親兵來報,說劉表的大公子劉琦求見。

     劉備連忙迎入。

    劉琦站腳未定,見四下無人,便忙向劉備哭着拜道:“叔公呵,繼母蔡夫人不能相容,早晚必加害小侄,但望叔父可憐,救我生命。

    ” 劉備不欲再惹禍上身,忙道:“這是賢侄的家事,怎可問我呢?”劉備見孔明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