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逐鹿中原

關燈
就在趙子龍相助師門化解一場潛伏的武林浩劫的同一時間,三分天下的大機大勢,也正在急劇的演行。

     袁紹自從于漢獻帝建安四年的三月擊滅幽州的遼東自馬将軍公孫贊之後,因為消除了後顧之憂,在河北的翼州一帶又有山河之固,迸可以攻,退可以守,在戰略形勢上占據有利位置。

     曹操在擊敗袁紹、張肅,消滅呂布後,他的地盤擴大了。

     但衮、豫兩州是四戰之地,亦即四面強敵環伺,四面受敵,又無山河可固守,即将到來的作戰,被人搶占先機發動進攻,戰略形勢十分不利。

     而人力物力方面,袁紹的翼州本來是富足之地,素有“帶甲十萬、糧支十年”的美稱。

    不過,由于袁紹連年與幽州公孫贊征戰,雖然取勝,但自身的實力亦受到嚴重的摧殘,己到百姓疲憊、倉庫無糧的可怕地步。

     曹操方面,雖然因他的屯田策略,對其實力有所發展,但由于地處四戰之地,所受的戰争摧殘,比袁紹的河北也不遑多讓,因此整體的人力物力,曹操弱于袁紹。

     而雙方的軍事力量上,袁紹的軍隊有八十萬之衆,部隊的裝備有步兵用的堅铠萬具,馬匹的铠具有三百具,但軍隊經連年征戰,已十分疲困,加上軍隊将領内部不和,不聽号令,其實力大打折扣。

     而曹操所統的軍力,隻有三萬餘衆,部隊裝備也隻有步兵堅铠二十具,馬匹铠甲不到十具,其裝備比起袁紹的軍隊,不知差了多少倍。

    但曹操的軍隊上下齊心,紀律也比袁紹的軍隊好,更有保衛天子作号召,軍心因而十分昂揚振奮,比之袁紹的軍心厭戰,顯然又強多了。

     早在十八路諸侯結盟讨伐董卓時,袁紹便傲然的對曹操說:“我要南面據守黃河,北面控制燕代,然後率領大河以北的将士,南下以争天下。

    ” 曹操深知,袁紹這一次南下進攻,是實踐他當年雄圖中原、進取天下的野心大志來了,而袁紹的所謂“讨伐挾天子國賊”之言,不過是一個藉口而矣,因此曹操知道,他與袁紹的這一場決定生死的惡戰,已不可避免了。

     當時,袁紹南下進攻曹操的戰略部署分為六部分。

     其一,留第三子袁尚鎮守翼州,次子袁熙鎮守曲州,外甥高千鎮守并州,别駕王修鎮守青州。

     其二,軍師審配,主持後方留守,運輸糧草接應前方部隊。

     其三,集中主力十萬由袁紹親統,直撲黎陽、許昌等曹操的命脈之地。

     其四,重整軍隊編制,解除反對南征的将領兵權,改作後軍,随後接應,目标仍然是許昌。

     其五,前鋒部隊猛将顔良、文醜統率,直搗許昌。

     其六,派人聯絡南陽的張肅、荊州的劉表,以作外圍援應。

    其中占據了徐州的劉備,則派人送聯合作戰的通知令。

     袁紹統領大軍,從翼州南下,至曹操的豫州許昌之間,相距約五百裡。

     進攻曹操的路線有三,其一是最近、最直接的一條,即黎陽、白馬、陽武、官渡,直插許昌。

    其二則存左面的官渡以西,取道修武,渡過孟津,直趨陽城、葉縣,以進擊許昌的背後。

     其三則為從右路的官渡以東,取道衮州,沿濟水至定陶,直趨雎陽、陳縣、郾城,攻襲曹操的後方。

     袁紹擁有精兵主力十萬,又處于主動進攻、外圍作戰,後方鞏固的有利态勢。

    如果兵分三路,從三面向曹操作分進合擊,則曹操的三萬兵力,必定被逼分兵接戰,兵力更弱,極難支持久戰。

     但袁紹卻過于自大狂妄,欲以泰山壓頂之勢,集中一路,十萬大軍直撲官渡南面的許昌,這便犯了急攻冒進的兵家大忌了。

     曹操方面,投奔許都的大名士孔融,先就心惶,他向曹操進言道:“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皆一代謀士,顔良、文醜為勇将,恐怕此戰難于克敵。

    ” 曹操最得力的謀士荀彧卻反駁孔融道:“不然,田豐剛而傲上,難為袁紹相容,許攸含鄙枉法,不久必自斃,後方留守審配專橫無謀,逢紀剛愎自用,上述諸人各懷異心,必生内哄,而顔良、文醜二人,匹夫之勇而已,運謀必可擒殺,何足畏懼。

    ” 曹操亦斷然的道:“袁紹野心雄大,卻才智淺薄;外表強悍,内裡膽怯;其性情猜忌刻薄,将士離心:其軍雖多,指揮不當,将士驕傲,軍令不從,何足道哉?袁紹雖坐擁翼、并、青、幽四州之地,地廣糧多,但這一切不久即為我所有,不足怯懼。

    ”曹操深知與袁紹此戰已勢不可免,不是己死,便是他亡了! 曹操決心以戰求存。

    他顔然決斷,搶占先機,先行攻陷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