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侯世家

關燈
分涼快,因此客人十分滿意,争相傳頌,競相購買。

    劉備母子靠織賣草席維生,雖然艱苦,但總算可以勉強度日。

     就這樣一連過了幾個年頭,劉備已經是一位年方十五歲的少年了。

    說也奇怪,劉備家門東南角的那棵桑樹,自劉備的先父下葬白兔山後,生得更旺,七八年後,已長成一棵大桑樹,丈多高,枝葉繁茂,濃蔭滿地。

    遠望之下,樹丫冠猶如貴人座駕的頂篷,又如天子頭上的皇冠。

    十分奇特。

    當時路過他家門的有識之士,均駐足驚歎道:“家門奇樹,必出貴人!” 此時,劉備的形相,亦如桑樹一般十分奇特英偉,他身長七尺五寸,垂手過膝,耳大垂肩,目能自顧其耳。

    他平日少言寡語,喜怒不形于色,但待人十分和善,極喜交朋接友。

     不過,劉備因家境貧困,每日需編席賣席,與娘親艱苦度日,他根本無能力上學堂讀書識字,十五歲的少年,依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盲。

     就在此時,一天他在市集賣草席時,一位文士恰好看中了劉備所賣的席子,一口氣便買了十張,說買回去供學堂的學生坐着聽書。

    草席十張,十分沉重,這位文士搬不動。

    劉備便自告奮勇,向文士道:“這位先生,待我替你背回學堂吧!你既然是教人讀書識字的先生,這搬運的工錢也不計較啦!” 劉備自小勞苦,練得一身氣力,他把十張草席往背上一扛,便穩妥的背着了,對文士道:“先生走啊,我助你搬回學堂吧!” 這位文士姓盧名植,原來是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的門生,滿腹經綸,極有學問,他起初尚沒留意劉備,以為他隻不過是賣草席的草野娃娃。

    此時向他仔細一瞧,眼神不由一亮,暗道:此子印堂已現紫氣,此乃奇貴之象也,怎會淪落到賣席維生如此窮困?原來盧植不但精通經綸學問,亦善風鑒之術,他所教授的學生,并不講究窮與富,單憑他一雙銳目審察,但有潛質的,才肯收授。

    此時,盧植已萌全力助劉備成材的念頭了。

     果然,待劉備把草席背到學堂,正欲告辭離去,盧植把他留住了。

    他向劉備詢問一番,得悉他的窮困境況,便慨然的決定,免費收劉備入學堂受授;更贈送一筆銀兩,供劉備作安家費,以便劉備不必再以賣席維生,靜心攻讀經綸學問。

     劉備也不推辭,也沒多言,隻是立刻向盧植跪倒,行了拜師大禮,道:“先生待劉備的恩德,劉備必永志不忘,請容劉備日後相報!” 盧植欣然而笑,他伸手扶起劉備,道:“劉備不必多禮,你但能學而成材,便是對為師的最佳報答也!” 劉備回去,安頓好娘親。

    從此,便在盧植的學堂研讀經綸學。

     他的悟性奇高,在盧植的學堂僅研讀了一年,便可與其他攻讀了五年的學子并駕齊驅了,盧植十分驚奇,他更确信自己的“風鑒術”所相測準确無誤,因此便更向劉備悉心教授。

    他除了經綸學問,甚至把他的師門秘學“風鑒術”也特别傳授予劉備。

     此時劉備尚不知道,恩師所特别傳授的師門秘學“風鑒術”,對他日後的大業,其中的助力将如何宏大。

     劉備除了研讀學問,亦喜歡樂譜音韻,以及射擊狩獵等的玩意。

    剛好學堂中有一位學子,姓公孫名瓒,來自武将輩出的遼西,一身家傳武學,十分出色。

    公孫瓒與劉備志趣相同,年紀又比劉備大,因此劉備視公孫瓒為兄長,公孫瓒亦将劉備當作小弟。

    公孫瓒文材比不上劉備。

    時常要劉備替他趕做功課,以便向先生盧植交差。

    為了答謝劉備,公孫瓒也毫無保留,把一身武學本領,傳授劉備。

     劉備在盧植的學堂中,眨眼便度過了五年的歲月,在這五年中,劉備因緣際會,已從一位賣席小兒,一躍而成為一位文武雙全的青年了,而恩師所傳授的風鑒術,劉備亦已融彙貫通,初具火候。

     到此時,劉備才忽然醒悟,他在兒時喪父的那一晚,所遇的那位“白發白胡老人”。

    為他母子二人殓葬先父,親堪墓穴,所伏下的玄機,是如何的深不可測……雖然這其中的奧秘,因劉備所學的風鑒術限于火候未逮,尚未能參透。

    但他已确信無疑,那位自稱來自荊州蚬山的“白發白胡伯伯”,必定是一位上能洞悉天機、下能徹察地秘的絕世高人!可惜卻不知何年何月,是否能與他再相遇了……這是劉備一直耿耿于懷的未了心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