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工作》前記〔2〕
關燈
小
中
大
建設,時時總顯出旁觀的神情,而後者一落筆,就無一不自己就在裡邊,都是自己們的事。
可惜我所見的無産者作家的短篇小說很有限,這十篇之中,首先的兩篇,還是&ldquo同路人&rdquo的,後八篇中的兩篇〔15〕,也是由商借而來的别人所譯,然而是極可信賴的譯本,而偉大的作者,遺漏的還很多,好在大抵别有長篇,可供閱讀,所以現在也不再等待,收羅了。
至于作者小傳及譯本所據的本子,也都寫在《後記》裡,和《豎琴》一樣。
臨末,我并且在此聲謝那幫助我搜集傳記材料的朋友。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八夜,魯迅記。
※※※ 〔1〕《一天的工作》魯迅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間編譯的蘇聯短篇小說集,一九三三年三月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列為《良友文學叢書》之一。
内收畢力涅克的《苦蓬》、綏甫林娜的《肥料》、略悉珂的《鐵的靜寂》、聶維洛夫的《我要活》、瑪拉式庚的《工人》、綏拉菲摩維支的《一天的工作》和《岔道夫》、孚爾瑪諾夫的《革命的英雄們》、唆羅诃夫的《父親》、班菲洛夫和伊連珂夫合寫的《枯煤,人們和耐火磚》等作品十篇。
其中綏拉菲摩維支的兩篇為文尹(楊之華)譯。
《苦蓬》、《肥料》和《我要活》三篇在收入單行本前,曾分别發表于《東方雜志》半月刊、《北鬥》月刊和《文學月報》。
〔2〕本篇最初印入《一天的工作》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3〕無産者教化團即&ldquo無産階級文化協會&rdquo,蘇聯早期文化組織,成立于一九一七年九月,十月革命後,全國各大城市都設有分部,并出版定期刊物《無産者文化》、《汽笛》等。
在理論和實踐上,他們都犯有錯誤,一九二○年列甯曾給予批評。
一九三二年解散。
〔4〕作家的大會指一九二○年五月&ldquo全俄無産階級作家協會&rdquo在莫斯科舉行的作家大會,出席者有代表二十五個城市的作家一百五十人。
〔5〕英古羅夫(C.cFbUTJ)《在崗位上》派的文藝評論家。
這裡引用的他的話,見于他作的《論損失》一文,載《在崗位上》雜志創刊号(一九二三年)上。
〔6〕阿靈比亞即奧林匹斯,希臘北部的高山,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住所,古希臘人視為神山。
〔7〕《青年衛軍》即《青年近衛軍》,文學藝術和通俗科學雜志,俄共青年團中央的機關刊物,一九二二年創刊于莫斯科,與同年十月成立的文學團體&ldquo青年近衛軍&rdquo社有密切關系。
一九二三年三月&ldquo青年近衛軍&rdquo社與&ldquo十月&rdquo社、&ldquo工人之春&rdquo社同參加&ldquo莫斯科無産階級作家協會&rdquo。
〔8〕&ldquo十月團&rdquo即&ldquo十月&rdquo社,蘇聯早期的文學團體,一九二二年十二月成立。
核心人物有原屬&ldquo鍛冶場&rdquo社的馬雷希金,&ldquo青年近衛軍&rdquo社的培賽勉斯基,&ldquo工人之春&rdquo社的索柯洛夫和未參加團體的裡别進斯基等。
〔9〕柏拉圖一流的歡喜指幻想或理想的快樂。
柏拉圖(Plato前427&mdash前347),古希臘哲學家,著有《理想國》、《飨宴篇》等。
〔10〕裡培進斯基(1898&mdash1959)通譯裡别進斯基,蘇聯作家。
《一周間》,描寫内戰時期鬥争的小說,有蔣光慈譯本,一九三○年一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11〕綏拉菲摩維支(1863&mdash1949)蘇聯作家。
早期作品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一九○五年革命後,轉而以工人革命鬥争為主題。
《鐵流》,描寫紅軍遊擊隊與敵人鬥争的長篇小說,發表于一九二四年,有曹靖華譯本,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上海三閑書屋出版,魯迅寫有《編校後記》,現收入《集外集拾遺》。
〔12〕革拉特珂夫(1883&mdash1958)蘇聯作家,早年參加革命,曾被沙皇政府逮捕及流放,十月革命後參加國内戰争和衛國戰争。
《士敏土》(現譯《水泥》),描寫國内戰争結束後工人階級為恢複生産而鬥争的長篇小說,發表于一九二五年,有董紹明、蔡詠裳合譯本,一九三二年七月上海新生命書局出版。
〔13〕《哈蒲》伊凡諾夫發表于一九二五年的小說,描寫在西伯利亞獵狐的故事。
〔14〕蘇聯作家的聯盟指一九二八年在莫斯科成立的&ldquo全蘇聯無産階級作家協會&rdquo。
一九三二年,聯共〔布〕中央作出《關于改組文學藝術團體的決議》,後解散,成立&ldquo蘇聯作家協會&rdquo。
〔15〕這裡所說&ldquo首先的兩篇&rdquo,指《苦蓬》和《肥料》;&ldquo後八篇中的兩篇&rdquo,指《一天的工作》和《岔道夫》。
可惜我所見的無産者作家的短篇小說很有限,這十篇之中,首先的兩篇,還是&ldquo同路人&rdquo的,後八篇中的兩篇〔15〕,也是由商借而來的别人所譯,然而是極可信賴的譯本,而偉大的作者,遺漏的還很多,好在大抵别有長篇,可供閱讀,所以現在也不再等待,收羅了。
至于作者小傳及譯本所據的本子,也都寫在《後記》裡,和《豎琴》一樣。
臨末,我并且在此聲謝那幫助我搜集傳記材料的朋友。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八夜,魯迅記。
※※※ 〔1〕《一天的工作》魯迅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間編譯的蘇聯短篇小說集,一九三三年三月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列為《良友文學叢書》之一。
内收畢力涅克的《苦蓬》、綏甫林娜的《肥料》、略悉珂的《鐵的靜寂》、聶維洛夫的《我要活》、瑪拉式庚的《工人》、綏拉菲摩維支的《一天的工作》和《岔道夫》、孚爾瑪諾夫的《革命的英雄們》、唆羅诃夫的《父親》、班菲洛夫和伊連珂夫合寫的《枯煤,人們和耐火磚》等作品十篇。
其中綏拉菲摩維支的兩篇為文尹(楊之華)譯。
《苦蓬》、《肥料》和《我要活》三篇在收入單行本前,曾分别發表于《東方雜志》半月刊、《北鬥》月刊和《文學月報》。
〔2〕本篇最初印入《一天的工作》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3〕無産者教化團即&ldquo無産階級文化協會&rdquo,蘇聯早期文化組織,成立于一九一七年九月,十月革命後,全國各大城市都設有分部,并出版定期刊物《無産者文化》、《汽笛》等。
在理論和實踐上,他們都犯有錯誤,一九二○年列甯曾給予批評。
一九三二年解散。
〔4〕作家的大會指一九二○年五月&ldquo全俄無産階級作家協會&rdquo在莫斯科舉行的作家大會,出席者有代表二十五個城市的作家一百五十人。
〔5〕英古羅夫(C.cFbUTJ)《在崗位上》派的文藝評論家。
這裡引用的他的話,見于他作的《論損失》一文,載《在崗位上》雜志創刊号(一九二三年)上。
〔6〕阿靈比亞即奧林匹斯,希臘北部的高山,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住所,古希臘人視為神山。
〔7〕《青年衛軍》即《青年近衛軍》,文學藝術和通俗科學雜志,俄共青年團中央的機關刊物,一九二二年創刊于莫斯科,與同年十月成立的文學團體&ldquo青年近衛軍&rdquo社有密切關系。
一九二三年三月&ldquo青年近衛軍&rdquo社與&ldquo十月&rdquo社、&ldquo工人之春&rdquo社同參加&ldquo莫斯科無産階級作家協會&rdquo。
〔8〕&ldquo十月團&rdquo即&ldquo十月&rdquo社,蘇聯早期的文學團體,一九二二年十二月成立。
核心人物有原屬&ldquo鍛冶場&rdquo社的馬雷希金,&ldquo青年近衛軍&rdquo社的培賽勉斯基,&ldquo工人之春&rdquo社的索柯洛夫和未參加團體的裡别進斯基等。
〔9〕柏拉圖一流的歡喜指幻想或理想的快樂。
柏拉圖(Plato前427&mdash前347),古希臘哲學家,著有《理想國》、《飨宴篇》等。
〔10〕裡培進斯基(1898&mdash1959)通譯裡别進斯基,蘇聯作家。
《一周間》,描寫内戰時期鬥争的小說,有蔣光慈譯本,一九三○年一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11〕綏拉菲摩維支(1863&mdash1949)蘇聯作家。
早期作品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一九○五年革命後,轉而以工人革命鬥争為主題。
《鐵流》,描寫紅軍遊擊隊與敵人鬥争的長篇小說,發表于一九二四年,有曹靖華譯本,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上海三閑書屋出版,魯迅寫有《編校後記》,現收入《集外集拾遺》。
〔12〕革拉特珂夫(1883&mdash1958)蘇聯作家,早年參加革命,曾被沙皇政府逮捕及流放,十月革命後參加國内戰争和衛國戰争。
《士敏土》(現譯《水泥》),描寫國内戰争結束後工人階級為恢複生産而鬥争的長篇小說,發表于一九二五年,有董紹明、蔡詠裳合譯本,一九三二年七月上海新生命書局出版。
〔13〕《哈蒲》伊凡諾夫發表于一九二五年的小說,描寫在西伯利亞獵狐的故事。
〔14〕蘇聯作家的聯盟指一九二八年在莫斯科成立的&ldquo全蘇聯無産階級作家協會&rdquo。
一九三二年,聯共〔布〕中央作出《關于改組文學藝術團體的決議》,後解散,成立&ldquo蘇聯作家協會&rdquo。
〔15〕這裡所說&ldquo首先的兩篇&rdquo,指《苦蓬》和《肥料》;&ldquo後八篇中的兩篇&rdquo,指《一天的工作》和《岔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