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後記〔2〕
關燈
小
中
大
人譯成日文,題為《壞滅》,我在春初譯載《萌芽》上面,改稱《潰滅》的,所據就是這一本;後來得到R.D.Char^ques的英文譯本和VerlagfürLiteraturundPolitik〔7〕出版的德文譯本,又參校了一遍,并将因為《萌芽》停版,放下未譯的第三部補完。
後二種都已改名《十九人》,但其内容,則德日兩譯,幾乎相同,而英譯本卻多獨異之處,三占從二,所以就很少采用了。
前面的三篇文章,《自傳》原是《文學的俄羅斯》所載,亦還君〔8〕從一九二八年印本譯出;藏原惟人的一篇〔9〕,原名《法捷耶夫的小說〈毀滅〉》,登在一九二八年三月的《前衛》〔10〕上,洛揚君〔11〕譯成華文的。
這都從《萌芽》轉錄。
弗理契(V.Fri-tche)的序文,則三種譯本上都沒有,朱杜二君特為從《羅曼雜志》所載的原文譯來。
但音譯字在這裡都已改為一律,引用的文章,也照我所譯的本文換過了。
特此聲明,并表謝意。
卷頭的作者肖像,是拉迪諾夫(I.Radinov)畫的,已有佳作的定評。
威綏斯拉夫崔夫(N.N.Vuysheslavtsev)〔12〕的插畫六幅,取自《羅曼雜志》中,和中國的&ldquo繡像&rdquo〔13〕頗相近,不算什麼精采。
但究竟總可以裨助一點閱者的興趣,所以也就印進去了。
在這裡還要感謝靖華君遠道見寄這些圖畫的盛意。
上海,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
譯者。
※※※ 〔1〕《毀滅》以蘇聯國内戰争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作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中譯本于一九三一年譯畢。
有兩種版本:一九三一年九月上海大江書鋪版和同年十月上海三閑書屋版。
在印行單行本之前,其第一部及第二部曾以《潰滅》為題,分期發表于《萌芽》月刊第一期至第五期及《新地》月刊第一本。
法捷耶夫,參看本卷第322頁注〔18〕。
他曾長期擔任蘇聯作家協會的領導工作。
除《毀滅》外,尚著有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最後一個烏兌格人》,文學論文集《三十年間》等。
從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五一年,他曾對《毀滅》進行修改多次。
〔2〕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一年上海三閑書屋出版的《毀滅》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3〕科爾卻克(E.K.gTUhN],1873&mdash1920)通譯高爾察克,蘇聯國内戰争時期反革命頭目之一。
十月革命後,依靠英美帝國主義,發動武裝叛亂,紅軍擊潰其所部後被捕處死。
〔4〕弗理契(K.L.[HPhI,1870&mdash1927)蘇聯文藝評論家、文學史家。
著作有《藝術社會學》、《二十世紀歐洲文學》等。
〔5〕無産者作家聯盟的裁決團體即無産階級作家協會評議委員會。
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二年,法捷耶夫是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6〕《烏兌格之最後》即《最後一個烏兌格人》,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未寫完。
這裡說&ldquo已經完成&rdquo,當指一九二九年在《十月》雜志上刊載的第一部分。
〔7〕R.D.Charques拉·德·加爾格,《毀滅》的英譯者。
VerlagfürLiteraturundPolitik,德語:文學與政治出版社。
〔8〕亦還君未詳。
〔9〕藏原惟人的一篇指載于《毀滅》譯本卷首的《關于〈毀滅〉》。
〔10〕《前衛》日本發行的雜志,一九二二年一月創刊于東京。
〔11〕洛揚即馮雪峰。
〔12〕拉迪諾夫(C._NGPFTJ,1887&mdash1967)通譯拉季諾夫,蘇聯美術家、詩人。
威綏斯拉夫崔夫(H.KRAIXUNJhIJ),蘇聯美術家。
〔13〕繡像舊時通俗小說書中人物的白描畫像。
後二種都已改名《十九人》,但其内容,則德日兩譯,幾乎相同,而英譯本卻多獨異之處,三占從二,所以就很少采用了。
前面的三篇文章,《自傳》原是《文學的俄羅斯》所載,亦還君〔8〕從一九二八年印本譯出;藏原惟人的一篇〔9〕,原名《法捷耶夫的小說〈毀滅〉》,登在一九二八年三月的《前衛》〔10〕上,洛揚君〔11〕譯成華文的。
這都從《萌芽》轉錄。
弗理契(V.Fri-tche)的序文,則三種譯本上都沒有,朱杜二君特為從《羅曼雜志》所載的原文譯來。
但音譯字在這裡都已改為一律,引用的文章,也照我所譯的本文換過了。
特此聲明,并表謝意。
卷頭的作者肖像,是拉迪諾夫(I.Radinov)畫的,已有佳作的定評。
威綏斯拉夫崔夫(N.N.Vuysheslavtsev)〔12〕的插畫六幅,取自《羅曼雜志》中,和中國的&ldquo繡像&rdquo〔13〕頗相近,不算什麼精采。
但究竟總可以裨助一點閱者的興趣,所以也就印進去了。
在這裡還要感謝靖華君遠道見寄這些圖畫的盛意。
上海,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
譯者。
※※※ 〔1〕《毀滅》以蘇聯國内戰争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作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中譯本于一九三一年譯畢。
有兩種版本:一九三一年九月上海大江書鋪版和同年十月上海三閑書屋版。
在印行單行本之前,其第一部及第二部曾以《潰滅》為題,分期發表于《萌芽》月刊第一期至第五期及《新地》月刊第一本。
法捷耶夫,參看本卷第322頁注〔18〕。
他曾長期擔任蘇聯作家協會的領導工作。
除《毀滅》外,尚著有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最後一個烏兌格人》,文學論文集《三十年間》等。
從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五一年,他曾對《毀滅》進行修改多次。
〔2〕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一年上海三閑書屋出版的《毀滅》單行本,未在報刊上發表過。
〔3〕科爾卻克(E.K.gTUhN],1873&mdash1920)通譯高爾察克,蘇聯國内戰争時期反革命頭目之一。
十月革命後,依靠英美帝國主義,發動武裝叛亂,紅軍擊潰其所部後被捕處死。
〔4〕弗理契(K.L.[HPhI,1870&mdash1927)蘇聯文藝評論家、文學史家。
著作有《藝術社會學》、《二十世紀歐洲文學》等。
〔5〕無産者作家聯盟的裁決團體即無産階級作家協會評議委員會。
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二年,法捷耶夫是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6〕《烏兌格之最後》即《最後一個烏兌格人》,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未寫完。
這裡說&ldquo已經完成&rdquo,當指一九二九年在《十月》雜志上刊載的第一部分。
〔7〕R.D.Charques拉·德·加爾格,《毀滅》的英譯者。
VerlagfürLiteraturundPolitik,德語:文學與政治出版社。
〔8〕亦還君未詳。
〔9〕藏原惟人的一篇指載于《毀滅》譯本卷首的《關于〈毀滅〉》。
〔10〕《前衛》日本發行的雜志,一九二二年一月創刊于東京。
〔11〕洛揚即馮雪峰。
〔12〕拉迪諾夫(C._NGPFTJ,1887&mdash1967)通譯拉季諾夫,蘇聯美術家、詩人。
威綏斯拉夫崔夫(H.KRAIXUNJhIJ),蘇聯美術家。
〔13〕繡像舊時通俗小說書中人物的白描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