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象牙之塔》後記〔2〕
關燈
小
中
大
為最多,而我于英文是漠不相識。
凡這些工作,都是韋素園,韋叢蕪,李霁野〔27〕,許季黻四君幫助我做的;還有全書的校勘,都使我非常感謝他們的厚意。
文句仍然是直譯,和我曆來所取的方法一樣;也竭力想保存原書的口吻,大抵連語句的前後次序也不甚颠倒。
至于幾處不用&ldquo的&rdquo字而用&ldquo底&rdquo字的緣故,則和譯《苦悶的象征》相同,現在就将那《引言》裡關于這字的說明,照鈔在下面:&mdash&mdash &ldquo&hellip&hellip凡形容詞與名詞相連成一名詞者,其間用&lsquo底&rsquo字,例如socialbeing為社會底存在物,Psy^chischeTra-uma為精神底傷害等;又,形容詞之由别種品詞轉來,語尾有-tive,-tic之類者,于下也用&lsquo底&rsquo字,例如specula-tive,romantic,就寫為思索底,羅曼底。
&rdquo 一千九百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日之夜,魯迅。
※※※ 〔1〕《出了象牙之塔》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魯迅譯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之交。
在翻譯期間,已将其中大部分陸續發表于當時的《京報副刊》、《民衆文藝周刊》等。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單行本,為《未名叢刊》之一。
〔2〕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語絲》周刊第五十七期(發表時無最後二節)。
後印入《出了象牙之塔》單行本卷末。
〔3〕指《苦悶的象征》第一部分《創作論》的第三節《強制壓抑之力》。
〔4〕早稻田文學社即早稻田文學出版社。
《早稻田文學》創刊于一八九一年,由坪内逍遙主編,至一八九八年停刊。
一九○六年複刊,由島村抱月主編,至一九二七年又停刊。
該刊曾發表不少創作、評論和翻譯,是研究日本明治時期文學的重要資料。
〔5〕&ldquo象牙之塔&rdquo原是十九世紀法國文藝批評家聖佩韋(1804&mdash1869)批評同時代消極浪漫主義詩人維尼(1797&mdash1863)的用語,後來用以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文藝家的小天地。
自序,指載于《出了象牙之塔》卷首的《題卷端》一文。
〔6〕《走向十字街頭》廚川白村的文藝論文集,收論文十九篇。
有綠蕉、大傑的中譯本,一九二八年八月上海啟智書局出版。
〔7〕&ldquo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rdquo英語:&ldquo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rdquo(朱生豪譯文)語見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原是劇中主角哈姆雷特的台詞。
〔8〕雪萊(P.B.Shelley,1792&mdash1822)英國詩人。
他反對專制統治,曾因作《無神論的必然性》一文被大學開除。
後參加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被迫離開英國。
著有長詩《伊斯蘭的起義》、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等。
裴倫(G.G.Byron,1788&mdash1824),通譯拜倫,英國詩人。
他也是反對專制統治的作家,兩次被迫流亡國外,曾參加意大利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活動和希臘民族獨立戰争。
著有長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
斯溫班(A.C.Swinburne,1837&mdash1909),通譯斯溫勃恩,英國詩人。
他的早期創作表現了自由主義思想,後期詩作有歌頌殖民政策傾向。
著有詩劇《阿塔蘭塔》及詩集《詩歌及民謠》等。
〔9〕梅壘迪斯(G.Meredith,1828&mdash1909)通譯梅瑞狄斯,英國作家。
他在作品中揭露貴族、資産階級的罪惡,同情小資産階級的激進主義。
著有長篇小說《理查弗浮萊爾的苦難》、《利己主義者》,長詩《現代的愛情》等。
哈兌(T.Hardy,1840&mdash1928),通譯哈代,英國作家。
他的作品揭露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僞,向往宗法制的農村生活。
著有長篇小說《還鄉》、《德伯家的苔絲》及詩歌集等。
〔10〕摩理思(W.Morris,1834&mdash1896)通譯莫理斯,英國作家、社會活動家。
他在作品中号召人們與壓迫者作鬥争,并積極參加英國工人運動。
若有長詩《地上樂園》、小說《虛無鄉消息》、《
凡這些工作,都是韋素園,韋叢蕪,李霁野〔27〕,許季黻四君幫助我做的;還有全書的校勘,都使我非常感謝他們的厚意。
文句仍然是直譯,和我曆來所取的方法一樣;也竭力想保存原書的口吻,大抵連語句的前後次序也不甚颠倒。
至于幾處不用&ldquo的&rdquo字而用&ldquo底&rdquo字的緣故,則和譯《苦悶的象征》相同,現在就将那《引言》裡關于這字的說明,照鈔在下面:&mdash&mdash &ldquo&hellip&hellip凡形容詞與名詞相連成一名詞者,其間用&lsquo底&rsquo字,例如socialbeing為社會底存在物,Psy^chischeTra-uma為精神底傷害等;又,形容詞之由别種品詞轉來,語尾有-tive,-tic之類者,于下也用&lsquo底&rsquo字,例如specula-tive,romantic,就寫為思索底,羅曼底。
&rdquo 一千九百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日之夜,魯迅。
※※※ 〔1〕《出了象牙之塔》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魯迅譯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之交。
在翻譯期間,已将其中大部分陸續發表于當時的《京報副刊》、《民衆文藝周刊》等。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單行本,為《未名叢刊》之一。
〔2〕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語絲》周刊第五十七期(發表時無最後二節)。
後印入《出了象牙之塔》單行本卷末。
〔3〕指《苦悶的象征》第一部分《創作論》的第三節《強制壓抑之力》。
〔4〕早稻田文學社即早稻田文學出版社。
《早稻田文學》創刊于一八九一年,由坪内逍遙主編,至一八九八年停刊。
一九○六年複刊,由島村抱月主編,至一九二七年又停刊。
該刊曾發表不少創作、評論和翻譯,是研究日本明治時期文學的重要資料。
〔5〕&ldquo象牙之塔&rdquo原是十九世紀法國文藝批評家聖佩韋(1804&mdash1869)批評同時代消極浪漫主義詩人維尼(1797&mdash1863)的用語,後來用以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文藝家的小天地。
自序,指載于《出了象牙之塔》卷首的《題卷端》一文。
〔6〕《走向十字街頭》廚川白村的文藝論文集,收論文十九篇。
有綠蕉、大傑的中譯本,一九二八年八月上海啟智書局出版。
〔7〕&ldquo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rdquo英語:&ldquo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rdquo(朱生豪譯文)語見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原是劇中主角哈姆雷特的台詞。
〔8〕雪萊(P.B.Shelley,1792&mdash1822)英國詩人。
他反對專制統治,曾因作《無神論的必然性》一文被大學開除。
後參加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被迫離開英國。
著有長詩《伊斯蘭的起義》、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等。
裴倫(G.G.Byron,1788&mdash1824),通譯拜倫,英國詩人。
他也是反對專制統治的作家,兩次被迫流亡國外,曾參加意大利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活動和希臘民族獨立戰争。
著有長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
斯溫班(A.C.Swinburne,1837&mdash1909),通譯斯溫勃恩,英國詩人。
他的早期創作表現了自由主義思想,後期詩作有歌頌殖民政策傾向。
著有詩劇《阿塔蘭塔》及詩集《詩歌及民謠》等。
〔9〕梅壘迪斯(G.Meredith,1828&mdash1909)通譯梅瑞狄斯,英國作家。
他在作品中揭露貴族、資産階級的罪惡,同情小資産階級的激進主義。
著有長篇小說《理查弗浮萊爾的苦難》、《利己主義者》,長詩《現代的愛情》等。
哈兌(T.Hardy,1840&mdash1928),通譯哈代,英國作家。
他的作品揭露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僞,向往宗法制的農村生活。
著有長篇小說《還鄉》、《德伯家的苔絲》及詩歌集等。
〔10〕摩理思(W.Morris,1834&mdash1896)通譯莫理斯,英國作家、社會活動家。
他在作品中号召人們與壓迫者作鬥争,并積極參加英國工人運動。
若有長詩《地上樂園》、小說《虛無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