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本小說集》附錄 關于作者的說明〔2〕
關燈
小
中
大
夏目漱石〔3〕
夏目漱石(NatsumeSōseki,1867&mdash1917)名金之助,初為東京大學教授,後辭去入朝日新聞〔4〕社,專從事于著述。
他所主張的是所謂&ldquo低徊趣味&rdquo,又稱&ldquo有餘裕的文學&rdquo。
一九○八年高濱虛子〔5〕的小說集《雞頭》出版,夏目替他做序,說明他們一派的态度: &ldquo有餘裕的小說,即如名字所示,不是急迫的小說,是避了非常這字的小說。
如借用近來流行的文句,便是或人所謂觸著〔6〕不觸著之中,不觸著的這一種小說。
&hellip&hellip 或人以為不觸著者即非小說,但我主張不觸著的小說不特與觸著的小說同有存在的權利,而且也能收同等的成功。
&hellip&hellip世間很是廣闊,在這廣闊的世間,起居之法也有種種的不同:随緣臨機的樂此種種起居即是餘裕,觀察之亦是餘裕,或玩味之亦是餘裕。
有了這個餘裕才得發生的事件以及對于這些事件的情緒,固亦依然是人生,是活潑潑地之人生也。
&rdquo 夏目的著作以想像豐富,文詞精美見稱。
早年所作,登在俳諧〔7〕雜志《子規》(Hototogisu)〔8〕上的《哥兒》(Bocchan),《我是貓》(Wagahaiwanekodearu)諸篇,輕快灑脫,富于機智,是明治〔9〕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10〕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挂幅》(Kakemono)與《克萊喀先生》(CraigSensei)并見《漱石近什四篇》(1910)中,系《永日小品》的兩篇。
森鷗外〔11〕 森鷗外(MoriOgai,1860&mdash)名林太郎,醫學博士又是文學博士,曾任軍醫總監,現為東京博物館長。
他與坪内逍遙〔12〕上田敏〔13〕諸人最初介紹歐洲文藝,很有功績。
後又從事創作,著有小說戲劇甚多。
他的作品,批評家都說是透明的智的産物,他的态度裡是沒有&ldquo熱&rdquo的。
他對于這些話的抗辯在《遊戲》這篇小說裡說得很清楚,他又在《杯》(Sakazuki)裡表明他的創作的态度。
有七個姑娘各拿了一隻雕著&ldquo自然&rdquo兩字的銀杯,舀泉水喝。
第八個姑娘拿出一個冷的熔岩顔色的小杯,也來舀水。
七個人見了很訝怪,由侮蔑而轉為憐憫,有一個人說道,&ldquo将我的借給伊罷?&rdquo &lsquo第八個姑娘的閉著的嘴唇,這時候才開口了。
&ldquoMonverren&rsquoestpasgrand,maisjeboisdansmonverre.&rsquo這是消沉的但是銳利的聲音。
這是說,我的杯并不大,但我還是用我的杯去喝。
&rdquo 《遊戲》(Asobi)見小說集《涓滴》(1910)中。
《沉默之塔》(Chinmokunotō)原系《代〈劄拉圖斯忒拉〉〔14〕譯本的序》,登在生田長江〔15〕的譯本(1911)的卷首。
有島武郎〔16〕 有島武郎(ArishimaTakeo)生于一八七七年,本學農,留學英、美,為劄幌農學校教授。
一九一○年頃雜志《白桦》〔17〕發刊,有島寄稿其中,漸為世間所知,曆年編集作品為《有島武郎著作集》,至今已出到第十四輯了。
關于他的創作的要求與态度,他在《著作集》第十一輯裡有一篇《四件事》的文章,略有說明。
&ldquo第一,我因為寂寞,所以創作。
在我的周圍,習慣與傳說,時間與空間,築了十重二十重的牆,有時候覺得幾乎要氣閉了。
但是從那威嚴而且高大的牆的隙間,時時望見驚心動魂般的生活或自然,忽隐忽現。
得見這個的時候的驚喜,與看不見這個了的時候的寂寞,與分明的覺到這看不見了的東西決不能再在自己面前出現了的時候的寂寞呵!在這時候,能夠将這看不見了的東西确實的還我,确實的純粹的還我者,除藝術之外再沒有别的了。
我從幼小的時候,不知不識的住在這境地裡,那便取了所謂文學的形式。
&ldquo第二,我因為愛着,所以創作。
這或者聽去似乎是高慢的話。
但是生為人間而不愛者,一個都沒有。
因了愛而無收入的若幹的生活的人,也一個都沒有。
這個生活,常從一個人的胸中,想盡量的擴充到多人的胸中去。
我是被這擴充性所克服了。
愛者
他所主張的是所謂&ldquo低徊趣味&rdquo,又稱&ldquo有餘裕的文學&rdquo。
一九○八年高濱虛子〔5〕的小說集《雞頭》出版,夏目替他做序,說明他們一派的态度: &ldquo有餘裕的小說,即如名字所示,不是急迫的小說,是避了非常這字的小說。
如借用近來流行的文句,便是或人所謂觸著〔6〕不觸著之中,不觸著的這一種小說。
&hellip&hellip 或人以為不觸著者即非小說,但我主張不觸著的小說不特與觸著的小說同有存在的權利,而且也能收同等的成功。
&hellip&hellip世間很是廣闊,在這廣闊的世間,起居之法也有種種的不同:随緣臨機的樂此種種起居即是餘裕,觀察之亦是餘裕,或玩味之亦是餘裕。
有了這個餘裕才得發生的事件以及對于這些事件的情緒,固亦依然是人生,是活潑潑地之人生也。
&rdquo 夏目的著作以想像豐富,文詞精美見稱。
早年所作,登在俳諧〔7〕雜志《子規》(Hototogisu)〔8〕上的《哥兒》(Bocchan),《我是貓》(Wagahaiwanekodearu)諸篇,輕快灑脫,富于機智,是明治〔9〕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10〕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挂幅》(Kakemono)與《克萊喀先生》(CraigSensei)并見《漱石近什四篇》(1910)中,系《永日小品》的兩篇。
森鷗外〔11〕 森鷗外(MoriOgai,1860&mdash)名林太郎,醫學博士又是文學博士,曾任軍醫總監,現為東京博物館長。
他與坪内逍遙〔12〕上田敏〔13〕諸人最初介紹歐洲文藝,很有功績。
後又從事創作,著有小說戲劇甚多。
他的作品,批評家都說是透明的智的産物,他的态度裡是沒有&ldquo熱&rdquo的。
他對于這些話的抗辯在《遊戲》這篇小說裡說得很清楚,他又在《杯》(Sakazuki)裡表明他的創作的态度。
有七個姑娘各拿了一隻雕著&ldquo自然&rdquo兩字的銀杯,舀泉水喝。
第八個姑娘拿出一個冷的熔岩顔色的小杯,也來舀水。
七個人見了很訝怪,由侮蔑而轉為憐憫,有一個人說道,&ldquo将我的借給伊罷?&rdquo &lsquo第八個姑娘的閉著的嘴唇,這時候才開口了。
&ldquoMonverren&rsquoestpasgrand,maisjeboisdansmonverre.&rsquo這是消沉的但是銳利的聲音。
這是說,我的杯并不大,但我還是用我的杯去喝。
&rdquo 《遊戲》(Asobi)見小說集《涓滴》(1910)中。
《沉默之塔》(Chinmokunotō)原系《代〈劄拉圖斯忒拉〉〔14〕譯本的序》,登在生田長江〔15〕的譯本(1911)的卷首。
有島武郎〔16〕 有島武郎(ArishimaTakeo)生于一八七七年,本學農,留學英、美,為劄幌農學校教授。
一九一○年頃雜志《白桦》〔17〕發刊,有島寄稿其中,漸為世間所知,曆年編集作品為《有島武郎著作集》,至今已出到第十四輯了。
關于他的創作的要求與态度,他在《著作集》第十一輯裡有一篇《四件事》的文章,略有說明。
&ldquo第一,我因為寂寞,所以創作。
在我的周圍,習慣與傳說,時間與空間,築了十重二十重的牆,有時候覺得幾乎要氣閉了。
但是從那威嚴而且高大的牆的隙間,時時望見驚心動魂般的生活或自然,忽隐忽現。
得見這個的時候的驚喜,與看不見這個了的時候的寂寞,與分明的覺到這看不見了的東西決不能再在自己面前出現了的時候的寂寞呵!在這時候,能夠将這看不見了的東西确實的還我,确實的純粹的還我者,除藝術之外再沒有别的了。
我從幼小的時候,不知不識的住在這境地裡,那便取了所謂文學的形式。
&ldquo第二,我因為愛着,所以創作。
這或者聽去似乎是高慢的話。
但是生為人間而不愛者,一個都沒有。
因了愛而無收入的若幹的生活的人,也一個都沒有。
這個生活,常從一個人的胸中,想盡量的擴充到多人的胸中去。
我是被這擴充性所克服了。
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