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譯者附記〔2〕
關燈
小
中
大
阿爾志跋綏夫(MikhailArtsybashev)的經曆,有一篇自叙傳說得很簡明:
“一八七八年生。生地不知道。進愛孚托爾斯克中學校,升到五年級,全不知道在那裡做些甚麼事。決計要做美術家,進哈爾科夫繪畫學校去了。在那地方學了一整年缺一禮拜,便到彼得堡,頭兩年是做地方事務官的書記。動筆是十六歲的時候,登在鄉下的日報上。要說出日報的名目來,卻有些慚愧。開首的著作是《VSI^jozh》〔3〕,載在《RuskojeBagastvo》〔4〕裡。此後做小說直到現在。”
阿爾志跋綏夫雖然沒有托爾斯泰(Tolstoi)和戈裡奇(Gor-kij)〔5〕這樣偉大,然而是俄國新興文學的典型的代表作家的一人;他的著作,自然不過是寫實派,但表現的深刻,到他卻算達了極緻。使他出名的小說是《闌兌的死》(SmertLande),使他更出名而得種種攻難的小說是《沙甯》(Sanin)。
阿爾志跋綏夫的著作是厭世的,主我的;而且每每帶着肉的氣息。但我們要知道,他隻是如實描出,雖然不免主觀,卻并非主張和煽動;他的作風,也并非因為“寫實主義大盛之後,進為唯我,”卻隻是時代的肖像:我們不要忘記他是描寫現代生活的作家。對于他的《沙甯》的攻難,他寄給比拉爾特的信裡,以比先前都介涅夫(Turgenev)〔6〕的《父與子》,我以為不錯的。攻難者這一流人,滿口是玄想和神閟。高雅固然高雅了,但現實尚且茫然,還說什麼玄想和神閟呢?
阿爾志跋綏夫的本領尤在小品;這一篇也便是出色的純藝術品,毫不多費筆墨,而将“愛憎不相離,不但不離而且相争的無意識的本能”,渾然寫出,可惜我的譯筆不能傳達罷了。
這一篇,寫雪地上淪落的妓女和色情狂的仆人,幾乎美醜泯絕,如看羅丹(Rodin)〔7〕的彫刻;便以事實而論,也描盡了“不惟所謂幸福者終生胡鬧,便是不幸者們,也在别一方面各糟蹋他們自己的生涯”。賽式加标緻時候,以肉體供人的娛樂,及至爛了鼻子,隻能而且還要以肉體供人殘酷的娛樂,而且路人也并非幸福者,别有将他作為娛樂的資料的人。凡有太飽的以及餓過的人們,自己一想,至少在精神上,曾否因為生存而取過這類的娛樂與娛樂過路人,隻要腦子清楚的,一定會覺得戰栗!
現在有幾位批評家很說寫實主義可厭了,不厭事實而厭寫出,實在是一件萬分古怪的事。人們每因為偶然見“夜茶館的明燈在面前輝煌”便忘卻了雪地上的毒打,這也正是使有血的文人趨向厭世的主我的一種原因。
※※※
一九二○年十月三十日記。
〔1〕《現代小說譯叢》魯迅、周作人、周建人合譯的外國短篇小說集,僅出第一集,署周作人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列入《世界叢書》。收八個國家的十八個作家的小說三十篇,一九二二年五月出版,其中魯迅翻譯的有三個國家六位作家的小說九篇。
〔2〕本篇連同《幸福》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年十二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四号,後來同收入《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
〔3〕《VSljozh》《在斯裡約支》,阿爾志跋綏夫作于一九○一年的小說。
〔4〕《RuskojeBagastvo》俄語《_XX]TIaTbNYXYJT》,《俄國财富》,月刊,一八七六年創辦于彼得堡,一九一八年停刊。從九十年代初期起,成為自由主義的民粹派的刊物。
〔5〕戈裡奇通譯高爾基。參看本卷第401頁注〔1〕。
〔6〕都介涅夫(c.d.WHbIFIJ,1818—1883)通譯屠格涅夫,俄國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獵人筆記》、《前夜》、《處女地》等。《父與子》是他的代表作,描寫了俄國農奴制廢除前夕新舊思想的鬥争。
〔7〕羅丹(1840—1917)法國雕塑家。作品有《青銅時代》及《巴爾紮克》、《雨果》等塑像。
“一八七八年生。生地不知道。進愛孚托爾斯克中學校,升到五年級,全不知道在那裡做些甚麼事。決計要做美術家,進哈爾科夫繪畫學校去了。在那地方學了一整年缺一禮拜,便到彼得堡,頭兩年是做地方事務官的書記。動筆是十六歲的時候,登在鄉下的日報上。要說出日報的名目來,卻有些慚愧。開首的著作是《VSI^jozh》〔3〕,載在《RuskojeBagastvo》〔4〕裡。此後做小說直到現在。”
阿爾志跋綏夫雖然沒有托爾斯泰(Tolstoi)和戈裡奇(Gor-kij)〔5〕這樣偉大,然而是俄國新興文學的典型的代表作家的一人;他的著作,自然不過是寫實派,但表現的深刻,到他卻算達了極緻。使他出名的小說是《闌兌的死》(SmertLande),使他更出名而得種種攻難的小說是《沙甯》(Sanin)。
阿爾志跋綏夫的著作是厭世的,主我的;而且每每帶着肉的氣息。但我們要知道,他隻是如實描出,雖然不免主觀,卻并非主張和煽動;他的作風,也并非因為“寫實主義大盛之後,進為唯我,”卻隻是時代的肖像:我們不要忘記他是描寫現代生活的作家。對于他的《沙甯》的攻難,他寄給比拉爾特的信裡,以比先前都介涅夫(Turgenev)〔6〕的《父與子》,我以為不錯的。攻難者這一流人,滿口是玄想和神閟。高雅固然高雅了,但現實尚且茫然,還說什麼玄想和神閟呢?
阿爾志跋綏夫的本領尤在小品;這一篇也便是出色的純藝術品,毫不多費筆墨,而将“愛憎不相離,不但不離而且相争的無意識的本能”,渾然寫出,可惜我的譯筆不能傳達罷了。
這一篇,寫雪地上淪落的妓女和色情狂的仆人,幾乎美醜泯絕,如看羅丹(Rodin)〔7〕的彫刻;便以事實而論,也描盡了“不惟所謂幸福者終生胡鬧,便是不幸者們,也在别一方面各糟蹋他們自己的生涯”。賽式加标緻時候,以肉體供人的娛樂,及至爛了鼻子,隻能而且還要以肉體供人殘酷的娛樂,而且路人也并非幸福者,别有将他作為娛樂的資料的人。凡有太飽的以及餓過的人們,自己一想,至少在精神上,曾否因為生存而取過這類的娛樂與娛樂過路人,隻要腦子清楚的,一定會覺得戰栗!
現在有幾位批評家很說寫實主義可厭了,不厭事實而厭寫出,實在是一件萬分古怪的事。人們每因為偶然見“夜茶館的明燈在面前輝煌”便忘卻了雪地上的毒打,這也正是使有血的文人趨向厭世的主我的一種原因。
※※※
一九二○年十月三十日記。
〔1〕《現代小說譯叢》魯迅、周作人、周建人合譯的外國短篇小說集,僅出第一集,署周作人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列入《世界叢書》。收八個國家的十八個作家的小說三十篇,一九二二年五月出版,其中魯迅翻譯的有三個國家六位作家的小說九篇。
〔2〕本篇連同《幸福》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年十二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四号,後來同收入《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
〔3〕《VSljozh》《在斯裡約支》,阿爾志跋綏夫作于一九○一年的小說。
〔4〕《RuskojeBagastvo》俄語《_XX]TIaTbNYXYJT》,《俄國财富》,月刊,一八七六年創辦于彼得堡,一九一八年停刊。從九十年代初期起,成為自由主義的民粹派的刊物。
〔5〕戈裡奇通譯高爾基。參看本卷第401頁注〔1〕。
〔6〕都介涅夫(c.d.WHbIFIJ,1818—1883)通譯屠格涅夫,俄國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獵人筆記》、《前夜》、《處女地》等。《父與子》是他的代表作,描寫了俄國農奴制廢除前夕新舊思想的鬥争。
〔7〕羅丹(1840—1917)法國雕塑家。作品有《青銅時代》及《巴爾紮克》、《雨果》等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