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清小說之四派及其末流
關燈
小
中
大
貴在旨微而語婉的,假如過甚其辭,就失了文藝上底價值,而它的末流都沒有顧到這一點,所以諷刺小說從《儒林外史》而後,就可以謂之絕響。
三、人情派此派小說,即可以著名的《紅樓夢》做代表。
《紅樓夢》其初名《石頭記》,共有八十回,在乾隆中年忽出現于北京。
最初皆抄本,至乾隆五十七年,才有程偉元刻本,加多四十回,共一百二十回,改名叫《紅樓夢》。
據偉元說:乃是從舊家及鼓擔上收集而成全部的。
至其原本,則現在已少見,惟現有一石印本,也不知究是原本與否。
《紅樓夢》所叙為石頭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賈府的事情。
其主要者為榮國府的賈政生子寶玉,聰明過人,而絕愛異性;賈府中實亦多好女子,主從之外,親戚也多,如黛玉,寶钗等,皆來寄寓,史湘雲亦常來。
而寶玉與黛玉愛最深;後來政為寶玉娶婦,卻迎了寶钗,黛玉知道以後,吐血死了。
寶玉亦郁郁不樂,悲歎成病。
其後甯國府的賈赦革職查抄,累及榮府,于是家庭衰落,寶玉竟發了瘋,後又忽而改行,中了舉人。
但不多時,忽又不知所往了。
後賈政因葬母路過毗陵,見一人光頭赤腳,向他下拜,細看就是寶玉;正欲問話,忽來一僧一道,拉之而去。
追之無有,但見白茫茫一片荒野而已。
《紅樓夢》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為這是書上寫着的。
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樣人,卻少有人提起過;現經胡适之先生的考證,我們可以知道大概了。
雪芹名佹,一字芹圃,是漢軍旗人。
他的祖父名寅,康熙中為江甯織造。
清世祖南巡時,即以織造局為行宮。
其父,亦為江甯織造。
我們由此就知道作者在幼時實在是一個大世家的公子。
他生在南京。
十歲時,随父到了北京。
此後中間不知因何變故,家道忽落。
雪芹中年,竟至窮居北京之西郊,有時還不得飽食。
可是他還縱酒賦詩,而《紅樓夢》的創作,也就在這時候。
可惜後來他因為兒子夭殇,悲恸過度,也竟死掉了——年四十餘——《紅樓夢》也未得做完,隻有八十回。
後來程偉元所刻的,增至一百二十回,雖說是從各處搜集的,但實則其友高鹗所續成,并不是原本。
對于書中所叙的意思,推測之說也很多。
舉其較為重要者而言:(一)是說記納蘭性德的家事,所謂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為上客的人們。
這是因為性德是詞人,是少年中舉,他家後來也被查抄,和寶玉的情形相仿佛,所以猜想出來的。
但是查抄一事,寶玉在生前,而性德則在死後,其他不同之點也很多,所以其實并不很相像。
(二)是說記順治與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為秦淮舊妓董小宛。
清兵南下時,掠小宛到北京,因此有寵于清世祖,封為貴紀;後來小宛夭逝,清世祖非常哀痛,就出家到五台山做了和尚。
《紅樓夢》中寶玉也做和尚,就是分明影射這一段故事。
但是董鄂妃是滿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清兵下江南的時候,小宛已經二十八歲了;而順治方十四歲,決不會有把小宛做妃的道理。
所以這一說也不通的。
(三)是說叙康熙朝政治底狀态的;就是以為石頭記是政治小說,書中本事,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
如以“紅”影“朱”字,以“石頭”指“金陵”,以“賈”斥僞朝——即斥“清”,以金陵十二钗譏降清之名士。
然此說未免近于穿鑿,況且現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漢軍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漢人來抱亡國之痛的。
(四)是說自叙;此說出來最早,而信者最少,現在可是多起來了。
因為我們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書中所叙相合。
雪芹的祖父,父親,都做過江甯織造,其家庭之豪華,實和賈府略同;雪芹幼時又是一個佳公子,有似于寶玉;而其後突然窮困,假定是被抄家或近于這一類事故所緻,情理也可通——由此可知《紅樓夢》一書,說尾大部分為作者自叙,實是最為可信的一說。
至于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
其要點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叙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纏綿,倒是還在其次的事。
但是反對者卻很多,以為将給青年以不好的影響。
這就因為中國人看小說,不能用賞鑒的态度去欣賞它,
三、人情派此派小說,即可以著名的《紅樓夢》做代表。
《紅樓夢》其初名《石頭記》,共有八十回,在乾隆中年忽出現于北京。
最初皆抄本,至乾隆五十七年,才有程偉元刻本,加多四十回,共一百二十回,改名叫《紅樓夢》。
據偉元說:乃是從舊家及鼓擔上收集而成全部的。
至其原本,則現在已少見,惟現有一石印本,也不知究是原本與否。
《紅樓夢》所叙為石頭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賈府的事情。
其主要者為榮國府的賈政生子寶玉,聰明過人,而絕愛異性;賈府中實亦多好女子,主從之外,親戚也多,如黛玉,寶钗等,皆來寄寓,史湘雲亦常來。
而寶玉與黛玉愛最深;後來政為寶玉娶婦,卻迎了寶钗,黛玉知道以後,吐血死了。
寶玉亦郁郁不樂,悲歎成病。
其後甯國府的賈赦革職查抄,累及榮府,于是家庭衰落,寶玉竟發了瘋,後又忽而改行,中了舉人。
但不多時,忽又不知所往了。
後賈政因葬母路過毗陵,見一人光頭赤腳,向他下拜,細看就是寶玉;正欲問話,忽來一僧一道,拉之而去。
追之無有,但見白茫茫一片荒野而已。
《紅樓夢》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為這是書上寫着的。
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樣人,卻少有人提起過;現經胡适之先生的考證,我們可以知道大概了。
雪芹名佹,一字芹圃,是漢軍旗人。
他的祖父名寅,康熙中為江甯織造。
清世祖南巡時,即以織造局為行宮。
其父,亦為江甯織造。
我們由此就知道作者在幼時實在是一個大世家的公子。
他生在南京。
十歲時,随父到了北京。
此後中間不知因何變故,家道忽落。
雪芹中年,竟至窮居北京之西郊,有時還不得飽食。
可是他還縱酒賦詩,而《紅樓夢》的創作,也就在這時候。
可惜後來他因為兒子夭殇,悲恸過度,也竟死掉了——年四十餘——《紅樓夢》也未得做完,隻有八十回。
後來程偉元所刻的,增至一百二十回,雖說是從各處搜集的,但實則其友高鹗所續成,并不是原本。
對于書中所叙的意思,推測之說也很多。
舉其較為重要者而言:(一)是說記納蘭性德的家事,所謂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為上客的人們。
這是因為性德是詞人,是少年中舉,他家後來也被查抄,和寶玉的情形相仿佛,所以猜想出來的。
但是查抄一事,寶玉在生前,而性德則在死後,其他不同之點也很多,所以其實并不很相像。
(二)是說記順治與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為秦淮舊妓董小宛。
清兵南下時,掠小宛到北京,因此有寵于清世祖,封為貴紀;後來小宛夭逝,清世祖非常哀痛,就出家到五台山做了和尚。
《紅樓夢》中寶玉也做和尚,就是分明影射這一段故事。
但是董鄂妃是滿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清兵下江南的時候,小宛已經二十八歲了;而順治方十四歲,決不會有把小宛做妃的道理。
所以這一說也不通的。
(三)是說叙康熙朝政治底狀态的;就是以為石頭記是政治小說,書中本事,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
如以“紅”影“朱”字,以“石頭”指“金陵”,以“賈”斥僞朝——即斥“清”,以金陵十二钗譏降清之名士。
然此說未免近于穿鑿,況且現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漢軍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漢人來抱亡國之痛的。
(四)是說自叙;此說出來最早,而信者最少,現在可是多起來了。
因為我們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書中所叙相合。
雪芹的祖父,父親,都做過江甯織造,其家庭之豪華,實和賈府略同;雪芹幼時又是一個佳公子,有似于寶玉;而其後突然窮困,假定是被抄家或近于這一類事故所緻,情理也可通——由此可知《紅樓夢》一書,說尾大部分為作者自叙,實是最為可信的一說。
至于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
其要點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叙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纏綿,倒是還在其次的事。
但是反對者卻很多,以為将給青年以不好的影響。
這就因為中國人看小說,不能用賞鑒的态度去欣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