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篇 清之俠義小說及公案

關燈
不該絕。

    可把沈仲元吓了個膽裂魂飛。

    ……(《續小五義》第一回) 大小五義之書既盡出,乃即見《正續小五義全傳》刊行,凡十五卷六十回,前有光緒壬辰(一八九二)繡谷居士序。

    其本即取《小五義》及續書,合為一部,去其複重,又汰其鋪叙,省略成十三卷五十二回。

    末二卷八回則謂襄陽王将就擒,而又逸去,至紅羅山,舉兵複戰,乃始敗亡,是二書之所無,實為蛇足。

    行文叙事,亦雖簡明有加,而原有之遊詞餘韻,刊落甚多,故神采則轉遜矣。

     包拯顔查散而外,以他人為全書樞軸者,在先亦已嘗有。

     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有《施公案》八卷九十七回,一名《百斷奇觀》,記康熙時施仕綸(當作世綸)〔13〕為泰州知州至漕運總督時行事,文意俱拙,略如明人之《包公案》,而稍加曲折,一案或亘數回;且斷案之外,又有遇險,已為俠義小說先導。

    至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則有《彭公案》二十四卷一百回,為貪夢道人作,述彭朋(當作鵬)〔14〕于康熙中為三河縣知縣,洊擢河南巡撫,回京出查大同要案等故事,亦不外賢臣微行,豪傑盜寶之類,而字句拙劣,幾不成文。

     其他類似《三俠五義》之書尚甚夥,通行者有《永慶升平》九十七回,為潞河郭廣瑞錄哈輔源〔15〕演說,叙康熙帝變裝私訪,及除邪教,平逆匪諸案;尋有續一百回,亦貪夢道人作。

    又有《聖朝鼎盛萬年青》八集,共七十六回,無撰人名,則記康熙帝以大政付劉塘陳宏謀〔16〕,自遊江南,曆遇奸徒骫法,英傑效忠之事。

    餘如《英雄大八義》《英雄小八義》《七劍十三俠》《七劍十八義》〔17〕等,其類尚多,大率出光緒二十年頃。

    後又有《劉公案》(劉墉),《李公案》(李丙寅當作秉衡)〔18〕;而《施公案》亦續至十集,《彭公案》續至十七集; 《七俠五義》則續至二十四集,千篇一律,語多不通,甚至一人之性格,亦先後頓異,蓋曆經衆手,共成惡書,漫不加察,遂多矛盾矣。

     《三俠五義》及其續書,繪聲狀物,甚有平話習氣,《兒女英雄傳》亦然。

    郭廣瑞序《永慶升平》雲,“餘少遊四海,常聽評詞演《永慶升平》一書,……國初以來,有此實事流傳,鹹豐年間有姜振名先生,乃評談今古之人,嘗演說此書,未能有人刊刻,傳流于世。

    餘長聽哈輔源先生演說,熟記在心,閑暇之時,錄成四卷。

    ……”《小五義》序亦謂與《三俠五義》皆石玉昆原稿,得之其徒,則石玉昆殆亦鹹豐時說話人,與姜振名各專一種故事。

    文康習聞說書,拟其口吻,于是《兒女英雄傳》遂亦特有“演說”流風。

    是俠義小說之在清,正接宋人話本正脈,固平民文學之曆七百餘年而再興者也。

    惟後來僅有拟作及續書,且多濫惡,而此道又衰落。

     清初,流寇悉平,遺民未忘舊君,遂漸念草澤英雄之為明宣力者,故陳忱作《後水浒傳》,則使李俊去國而王于暹羅(見第十五篇)。

    曆康熙至乾隆百三十餘年,威力廣被,人民懾服,即士人亦無貳心,故道光時俞萬春作《結水浒傳》,則使一百八人無一幸免(亦見第十五篇),然此尚為僚佐之見也。

     《三俠五義》為市井細民寫心,乃似較有《水浒》餘韻,然亦僅其外貌,而非精神。

    時去明亡已久遠,說書之地又為北京,其先又屢平内亂,遊民辄以從軍得功名,歸耀其鄉裡,亦甚動野人歆羨,故凡俠義小說中之英雄,在民間每極粗豪,大有綠林結習,而終必為一大僚隸卒,供使令奔走以為寵榮,此蓋非心悅誠服,樂為臣仆之時不辦也。

    然當時于此等書,則以為“善人必獲福報,惡人總有禍臨,邪者定遭兇殃,正者終逢吉庇,報應分明,昭彰不爽,使讀者有拍案稱快之樂,無廢書長歎之時……”(《三俠五義》及《永慶升平》序)雲。

     而其時歐人之力又侵入中國。

     ※※※ 〔1〕“四大奇書”清李漁《三國演義序》雲:“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書之目,曰:《史記》也,《南華》也,《水浒》與《西廂》也。

    馮猶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浒》也,《西遊》與《金瓶梅》也。

    兩人之論各異。

    愚謂書之奇,當從其類,《水浒》在小說家,與經史不類;《西廂》系詞曲,與小說又不類。

    今将從其類以配其奇,則馮說為近是。

    ”(見清兩衡堂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