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關燈
小說之名,昔者見于莊周之雲“飾小說以幹縣令”〔1〕(《莊子》《外物》),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與後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

    桓譚言“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

    ”〔2〕(李善注《文選》三十一引《新論》)始若與後之小說近似,然《莊子》雲堯問孔子,《淮南子》雲共工争帝地維絕,當時亦多以為“短書不可用”〔3〕,則此小說者,仍謂寓言異記,不本經傳,背于儒術者矣。

    後世衆說,彌複紛纭,今不具論,而征之史: 緣自來論斷藝文,本亦史官之職也。

     秦既燔滅文章以愚黔首〔4〕,漢興,則大收篇籍,置寫官,成哀二帝,複先後使劉向及其子歆校書稀府,歆乃總群書而奏其《七略》〔5〕。

    《七略》今亡,班固作《漢書》〔6〕,删其要為《藝文志》,其三曰《諸子略》,所錄凡十家,而謂“可觀者九家”〔7〕,小說則不與,然尚存于末,得十五家。

    班固于志自有注,其有某曰雲雲者,唐顔師古〔8〕注也。

     《伊尹說》〔9〕二十七篇。

    (其語淺薄,似依托也。

    ) 《鬻子說》〔10〕十九篇。

    (後世所加。

    ) 《周考》〔11〕七十六篇。

    (考周事也。

    ) 《青史子》〔12〕五十七篇。

    (古史官記事也。

    ) 《師曠》〔13〕六篇。

    (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

    ) 《務成子》〔14〕十一篇。

    (稱堯問,非古語。

    ) 《宋子》〔15〕十八篇。

    (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 《天乙》〔16〕三篇。

    (天乙謂湯,其言殷時者,皆依托也。

    ) 《黃帝說》四十篇。

    (迂誕依托。

    ) 《封禅方說》十八篇。

    (武帝時。

    ) 《待诏臣饒心術》二十五篇。

    (武帝時。

    師古曰,劉向《别錄》雲:“饒,齊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時待诏,作書,名曰《心術》。

    ”) 《待诏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應劭曰,道家也,好養生事,為未央之術。

    ) 《臣壽周紀》七篇。

    (項國圉人,宣帝時。

    )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

    (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号黃車使者。

    應劭曰:其說以《周書》為本。

    師古曰,《史記》雲:“虞初,洛陽人。

    ”即張衡《西京賦》“小說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17〕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緻遠恐泥。

    ”〔18〕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闾裡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議也。

     右所錄十五家,梁時已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 惟據班固注,則諸書大抵或托古人,或記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淺薄,記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

     唐貞觀中,長孫無忌〔19〕等修《隋書》,《經籍志》撰自魏征〔20〕,祖述晉荀勖《中經簿》〔21〕而稍改變,為經史子集四部,小說故隸于子。

    其所著錄,《燕丹子》〔22〕而外無晉以前書,别益以記談笑應對,叙藝術器物遊樂者,而所論列則仍襲《漢書》《藝文志》(後略稱《漢志》): 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傳》載輿人之頌,《詩》美詢于刍荛,古者聖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谏,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謗;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周官誦訓掌道方志以诏觀事,道方慝以诏避忌,而職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而觀其衣物是也。

    〔23〕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緻遠恐泥。

    ” 石晉時,劉昫等因韋述舊史作《唐書》《經籍志》(後略稱《唐志》)則以毋炯等所修之《古今書錄》為本,〔24〕而意主簡略,删其小序發明,〔25〕史官之論述由是不可見。

    所錄小說,與《隋書》《經籍志》(後略稱《隋志》)亦無甚異,惟删其亡書,而增張華《博物志》〔26〕十卷,此在《隋志》,本屬雜家,至是乃入小說。

     宋皇祐中,曾公亮〔27〕等被命删定舊史,撰志者歐陽修〔28〕,其《藝文志》(後略稱《新唐志》)小說類中,則大增晉至隋時著作,自張華《列異傳》戴祚《甄異傳》至吳筠《續齊諧記》等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十五卷,〔29〕王延秀《感應傳》至侯君素《旌異記》等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30〕諸書前志本有,皆在史部雜傳類,與耆舊高隐孝子良吏列女等傳同列,至是始退為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