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⑴
關燈
小
中
大
請便罷!”于是舉人老爺在這一夜竟沒有睡,但幸第二天倒也沒有辭。
阿Q第三次抓出栅欄門的時候,便是舉人老爺睡不着的那一夜的明天的上午了。
他到了大堂,上面還坐着照例的光頭老頭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頭子很和氣的問道,“你還有什麼話麼?” 阿Q一想,沒有話,便回答說,“沒有。
” 許多長衫和短衫人物,忽然給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
阿Q很氣苦:因為這很像是帶孝,而帶孝是晦氣的。
然而同時他的兩手反縛了,同時又被一直抓出衙門外去了。
阿Q被擡上了一輛沒有蓬的車,幾個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處。
這車立刻走動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們和團丁,兩旁是許多張着嘴的看客,後面怎樣,阿Q沒有見。
但他突然覺到了:這豈不是去殺頭麼?他一急,兩眼發黑,耳朵裡〔口皇〕的一聲,似乎發昏了。
然而他又沒有全發昏,有時雖然着急,有時卻也泰然;他意思之間,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
他還認得路,于是有些詫異了:怎麼不向着法場走呢?他不知道這是在遊街,在示衆。
但即使知道也一樣,他不過便以為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遊街要示衆罷了。
他省悟了,這是繞到法場去的路,這一定是“嚓”的去殺頭。
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馬蟻似的人,而在無意中,卻在路旁的人叢中發見了一個吳媽。
很久違,伊原來在城裡做工了。
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竟沒有唱幾句戲。
他的思想仿佛旋風似的在腦裡一回旋:《小孤孀上墳》欠堂皇,《龍虎鬥》裡的“悔不該……”也太乏,還是“手執鋼鞭将你打”罷。
他同時想手一揚,才記得這兩手原來都捆着,于是“手執鋼鞭”也不唱了。
“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阿Q在百忙中,“無師自通”的說出半句從來不說的話。
“好!!!”從人叢裡,便發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聲音來。
車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聲中,輪轉眼睛去看吳媽,似乎伊一向并沒有見他,卻隻是出神的看着兵們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們。
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風似的在腦裡一回旋了。
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
他那時吓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
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近不遠的跟他走。
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
“救命,……” 然而阿Q沒有說。
他早就兩眼發黑,耳朵裡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
至于當時的影響,最大的倒反在舉人老爺,因為終于沒有追贓,他全家都号啕了。
其次是趙府,非特秀才因為上城去報官,被不好的革命黨剪了辮子,而且又破費了二十千的賞錢,所以全家也号啕了。
從這一天以來,他們便漸漸的都發生了遺老的氣味。
至于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于被槍斃呢?而城裡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并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
□注釋 ⑴本篇最初分章發表于北京《晨報副刊》,自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四日起至一九二二年二月十二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
作者在一九二五年曾為這篇小說的俄文譯本寫過一篇短序,後收在《集外集》中;一九二六年又寫過《阿Q正傳的成因》一文,收在《華蓋集續編》中,都可參看。
⑵“立言”:我國古代所謂“三不朽”之一。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魯國大夫叔孫豹的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⑶“名不正則言不順”:語見《論語·子路》。
⑷内傳:小說體傳記的一種。
作者在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給《阿Q正傳》日譯者山上正義的校釋中說:“昔日道士寫仙人的事多以‘内傳’題名。
” ⑸“正史”:封建時代由官方撰修或認可的史書。
清代乾隆時規定自《史記》至《明史》曆代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為“正史”。
“正史”中的“列傳”部分,一般都是著名人物的傳記。
⑹宣付國史館立“本傳”:舊時效忠于統治階級的重要人物或所謂名人,死後由政府明令褒揚,令文末常有“宣付國史館立傳”的話。
曆代編纂史書的機構,名稱不一,清代叫國史館。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及國民黨政府都曾沿用這一名稱。
⑺疊更司(1812—1870):通譯狄更斯,英國小說家。
著有《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
《博徒别傳》原名《勞特奈·斯吞》,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1859—1930)著。
魯迅在一九二六年八月八日緻韋素園信中曾說:“《博徒别傳》是RodneyStone的譯名,但是C。
Doyle做的。
《阿Q正傳》中說是疊更司作,乃是我誤記。
” ⑻“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指白話文。
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作者給日本山上正義的校釋中說:“‘引車賣漿’,即拉車賣豆腐漿之謂,系指蔡元培氏之父。
那時,蔡元培氏為北京大學校長,亦系主張白話者之一,故亦受到攻擊之矢。
” ⑼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即九家。
《漢書·藝文志》中分古代諸子為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并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
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是以君子弗為也。
” ⑽《書法正傳》:一部關于書法的書,清代馮武著,共十卷。
這裡的“正傳”是“正确的傳授”的意思。
⑾“著之竹帛”:語出《呂氏春秋·仲春紀》:“著乎竹帛,傳乎後世。
”竹,竹簡;帛,絹綢。
我國古代未發明造紙前曾用來書寫文字。
⑿茂才:即秀才。
東漢時,因為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改秀才為茂才;後來有時也沿用作秀才的别稱。
⒀陳獨秀辦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指一九一八年前後錢玄同等人在《新青年》雜志上開展關于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母拼音的讨論一事。
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作者在給山上正義的校釋中說:“主張使用羅馬字母的是錢玄同,這裡說是陳獨秀,系茂才公之誤。
” ⒁《郡名百家姓》:《百家姓》是以前學塾所用的識字課本之一,宋初人編纂。
為便于誦讀,将姓氏連綴為四言韻語。
《郡名百家姓》則在每一姓上都附注郡(古代地方區域的名稱)名,表示某姓望族曾居古代某地,如趙為“天水”、錢為“彭城”之類。
⒂胡适之(1891—1962):即胡适,安徽績溪人,買辦資産階級文人、政客。
他在一九二○年七月所作《〈水浒傳〉考證》中自稱“有曆史癖與考據癖”。
⒃“行狀”:原指封建時代記述死者世系、籍貫、生卒、事迹的文字,一般由其家屬撰寫。
這裡泛指經曆。
⒄土谷祠:即土地廟。
土谷,指土地神和五谷神。
⒅“文童”:也稱“童生”,指科舉時代習舉業而尚未考取秀才的人。
⒆狀元:科舉時代,經皇帝殿試取中的第一名進士叫狀元。
⒇押牌寶:一種賭博。
賭局中為主的人叫“樁家”;下文的“青龍”、“天門”、“穿堂”等都是押牌寶的用語,指押賭注的位置;“四百”、“一百五十”是押賭注的錢數。
①“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據《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胡中,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馬良,其子好騎,堕而折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控弦而戰,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 ②賽神:即迎神賽會,舊時的一種迷信習俗。
以鼓樂儀仗和雜戲等迎神出廟,周遊街巷,以酬神祈福。
③《小孤孀上墳》:當時流行的一出紹興地方戲。
④太牢:按古代祭禮,原指牛、羊、豕三牲,但後來單稱牛為太牢。
⑤皇帝已經停了考: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令自丙午科起,廢止科舉考試。
⑥哭喪棒:舊時在為父母送殡時,兒子須手拄“孝杖”,以表示悲痛難支。
阿Q因厭惡假洋鬼子,所以把他的手杖咒為“哭喪棒”。
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語見《孟子·離婁》。
據漢代趙岐注:“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 ⑧“若敖之鬼餒而”:語出《左傳》宣公四年:楚國令尹子良(若敖氏)的兒子越椒長相兇惡,子良的哥哥子文認為越椒長大後會招緻滅族之禍,要子良殺死他。
子良沒有依從。
子文臨死時說:“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意思是若敖氏以後沒有子孫供飯,鬼魂都要挨餓了。
而,語尾助詞。
⑨“不能收其放心”:《尚書·畢命》:“雖收放心,閑之維艱。
”放心,心無約束的意思。
⑩妲己:殷纣王的妃子。
下文的褒姒是周幽王的妃子。
《史記》中有商因妲己而亡,周因褒姒而衰的記載。
貂蟬是《三國演義》中王允家的一個歌妓,書中有呂布為争奪她而殺死董卓的故事。
作者在這裡是諷刺那種把曆史上亡國敗家的原因都歸罪于婦女的觀點。
㈠“男女之大防”:指封建禮教對男女之間所規定的嚴格界限,如“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禮記·内則》),“男女授受不親”(《孟子·離婁》),等等。
㈡“誅心”:猶“誅意”。
《後漢書·霍〔言胥〕傳》:“《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
”誅心、誅意,指不問實際情形如何而主觀地推究别人的居心。
㈢“而立”: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原是孔丘說他三十歲在學問上有所自立的話,後來就常被用作三十歲的代詞。
㈣小Don:即小同。
作者在《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中說:“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
” ㈤“我手執鋼鞭将你打!”:這一句及下文的“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都是當時紹興地方戲《龍虎鬥》中的唱詞。
這出戲演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呼延贊交戰的故事。
鄭賢弟,指趙匡胤部下猛将鄭子明。
㈥“士别三日便當刮目相待”:語出《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拭目的意思。
㈦三十二張的竹牌:一種賭具。
即牙牌或骨牌,用象牙或獸骨所制,簡陋的就用竹制成。
下文的“麻醬”指麻雀牌,俗稱麻将,也是一種賭具。
阿Q把“麻将”訛為“麻醬”。
㈧三百大錢九二串:即“三百大錢,以九十二文作為一百”(見《華蓋集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
舊時我國用的銅錢,中有方孔,可用繩子串在一起,每千枚(或每枚“當十”的大錢一百枚)為一串,稱作一吊,但實際上常不足數。
㈨“庭訓”:《論語·季氏》載:孔丘“嘗獨立,鯉(按:即孔丘的兒子)趨而過庭”,孔丘要他學“詩”、學“禮”。
後來就常有人稱父親的教訓為“庭訓”或“過庭之訓”。
㈩“斯亦不足畏也矣”:語見《論語·子罕》。
(⒈)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這一天是公元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四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的第二十五天。
據《中國革命記》第三冊(一九一一年上海自由社編印)記載:辛亥九月十四日杭州府為民軍占領,紹興府即日宣布光複。
(⒉)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崇正,作品中人物對崇祯的訛稱。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号。
明亡于清,後來有些農民起義的部隊,常用“反清複明”的口号來反對清朝統治,因此直到清末還有人認為革命軍起義是替崇祯皇帝報仇。
(⒊)甯式床:浙江甯波一帶制作的一種比較講究的床。
(⒋)“鹹與維新”:語見《尚書·胤征》:“舊染污俗,鹹與維新。
”原意是對一切受惡習影響的人都給以棄舊從新的機會。
這裡指辛亥革命時革命派與反對勢力妥協,地主官僚等乘此投機的現象。
(⒌)宣德爐:明宣宗宣德年間(1426—1435)制造的一種比較名貴的小型銅香爐,爐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字樣。
(⒍)把總:清代最下一級的武官。
(⒎)“黃傘格”:一種寫信格式。
這樣的信表示對于對方的恭敬。
(⒏)柿油黨的頂子:柿油黨是“自由黨”的諧音,作者在《華蓋集續集·阿Q正傳的成因》中說:“‘柿油黨’……原是‘自由黨’,鄉下人不能懂,便訛成他們能懂的‘柿油黨’了。
”頂子是清代官員帽頂上表示官階的帽珠。
這裡是未莊人把自由黨的徽章比作官員的“頂子”。
(⒐)翰林:唐代以來皇帝的文學侍從的名稱。
明、清時代凡進士選入翰林院供職者通稱翰林,擔任編修國史、起草文件等工作,是一種名望較高的文職官銜。
(⒑)劉海仙:指五代時的劉海蟾。
相傳他在終南山修道成仙。
流行于民間的他的畫像,一般都是披着長發,前額覆有短發。
⒒)洪哥:大概指黎元洪。
他原任清朝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相當于以後的旅長),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時,被拉出來擔任革命軍的鄂軍都督。
他并未參與武昌起義的籌劃。
(⒓)羲皇:指伏羲氏。
傳說中我國上古時代的帝王。
他的時代過去曾被形容為太平盛世。
阿Q第三次抓出栅欄門的時候,便是舉人老爺睡不着的那一夜的明天的上午了。
他到了大堂,上面還坐着照例的光頭老頭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頭子很和氣的問道,“你還有什麼話麼?” 阿Q一想,沒有話,便回答說,“沒有。
” 許多長衫和短衫人物,忽然給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
阿Q很氣苦:因為這很像是帶孝,而帶孝是晦氣的。
然而同時他的兩手反縛了,同時又被一直抓出衙門外去了。
阿Q被擡上了一輛沒有蓬的車,幾個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處。
這車立刻走動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們和團丁,兩旁是許多張着嘴的看客,後面怎樣,阿Q沒有見。
但他突然覺到了:這豈不是去殺頭麼?他一急,兩眼發黑,耳朵裡〔口皇〕的一聲,似乎發昏了。
然而他又沒有全發昏,有時雖然着急,有時卻也泰然;他意思之間,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
他還認得路,于是有些詫異了:怎麼不向着法場走呢?他不知道這是在遊街,在示衆。
但即使知道也一樣,他不過便以為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遊街要示衆罷了。
他省悟了,這是繞到法場去的路,這一定是“嚓”的去殺頭。
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馬蟻似的人,而在無意中,卻在路旁的人叢中發見了一個吳媽。
很久違,伊原來在城裡做工了。
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竟沒有唱幾句戲。
他的思想仿佛旋風似的在腦裡一回旋:《小孤孀上墳》欠堂皇,《龍虎鬥》裡的“悔不該……”也太乏,還是“手執鋼鞭将你打”罷。
他同時想手一揚,才記得這兩手原來都捆着,于是“手執鋼鞭”也不唱了。
“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阿Q在百忙中,“無師自通”的說出半句從來不說的話。
“好!!!”從人叢裡,便發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聲音來。
車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聲中,輪轉眼睛去看吳媽,似乎伊一向并沒有見他,卻隻是出神的看着兵們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們。
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風似的在腦裡一回旋了。
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
他那時吓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
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近不遠的跟他走。
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
“救命,……” 然而阿Q沒有說。
他早就兩眼發黑,耳朵裡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
至于當時的影響,最大的倒反在舉人老爺,因為終于沒有追贓,他全家都号啕了。
其次是趙府,非特秀才因為上城去報官,被不好的革命黨剪了辮子,而且又破費了二十千的賞錢,所以全家也号啕了。
從這一天以來,他們便漸漸的都發生了遺老的氣味。
至于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于被槍斃呢?而城裡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并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
□注釋 ⑴本篇最初分章發表于北京《晨報副刊》,自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四日起至一九二二年二月十二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
作者在一九二五年曾為這篇小說的俄文譯本寫過一篇短序,後收在《集外集》中;一九二六年又寫過《阿Q正傳的成因》一文,收在《華蓋集續編》中,都可參看。
⑵“立言”:我國古代所謂“三不朽”之一。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魯國大夫叔孫豹的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⑶“名不正則言不順”:語見《論語·子路》。
⑷内傳:小說體傳記的一種。
作者在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給《阿Q正傳》日譯者山上正義的校釋中說:“昔日道士寫仙人的事多以‘内傳’題名。
” ⑸“正史”:封建時代由官方撰修或認可的史書。
清代乾隆時規定自《史記》至《明史》曆代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為“正史”。
“正史”中的“列傳”部分,一般都是著名人物的傳記。
⑹宣付國史館立“本傳”:舊時效忠于統治階級的重要人物或所謂名人,死後由政府明令褒揚,令文末常有“宣付國史館立傳”的話。
曆代編纂史書的機構,名稱不一,清代叫國史館。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及國民黨政府都曾沿用這一名稱。
⑺疊更司(1812—1870):通譯狄更斯,英國小說家。
著有《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
《博徒别傳》原名《勞特奈·斯吞》,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1859—1930)著。
魯迅在一九二六年八月八日緻韋素園信中曾說:“《博徒别傳》是RodneyStone的譯名,但是C。
Doyle做的。
《阿Q正傳》中說是疊更司作,乃是我誤記。
” ⑻“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指白話文。
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作者給日本山上正義的校釋中說:“‘引車賣漿’,即拉車賣豆腐漿之謂,系指蔡元培氏之父。
那時,蔡元培氏為北京大學校長,亦系主張白話者之一,故亦受到攻擊之矢。
” ⑼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即九家。
《漢書·藝文志》中分古代諸子為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并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
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是以君子弗為也。
” ⑽《書法正傳》:一部關于書法的書,清代馮武著,共十卷。
這裡的“正傳”是“正确的傳授”的意思。
⑾“著之竹帛”:語出《呂氏春秋·仲春紀》:“著乎竹帛,傳乎後世。
”竹,竹簡;帛,絹綢。
我國古代未發明造紙前曾用來書寫文字。
⑿茂才:即秀才。
東漢時,因為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改秀才為茂才;後來有時也沿用作秀才的别稱。
⒀陳獨秀辦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指一九一八年前後錢玄同等人在《新青年》雜志上開展關于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母拼音的讨論一事。
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作者在給山上正義的校釋中說:“主張使用羅馬字母的是錢玄同,這裡說是陳獨秀,系茂才公之誤。
” ⒁《郡名百家姓》:《百家姓》是以前學塾所用的識字課本之一,宋初人編纂。
為便于誦讀,将姓氏連綴為四言韻語。
《郡名百家姓》則在每一姓上都附注郡(古代地方區域的名稱)名,表示某姓望族曾居古代某地,如趙為“天水”、錢為“彭城”之類。
⒂胡适之(1891—1962):即胡适,安徽績溪人,買辦資産階級文人、政客。
他在一九二○年七月所作《〈水浒傳〉考證》中自稱“有曆史癖與考據癖”。
⒃“行狀”:原指封建時代記述死者世系、籍貫、生卒、事迹的文字,一般由其家屬撰寫。
這裡泛指經曆。
⒄土谷祠:即土地廟。
土谷,指土地神和五谷神。
⒅“文童”:也稱“童生”,指科舉時代習舉業而尚未考取秀才的人。
⒆狀元:科舉時代,經皇帝殿試取中的第一名進士叫狀元。
⒇押牌寶:一種賭博。
賭局中為主的人叫“樁家”;下文的“青龍”、“天門”、“穿堂”等都是押牌寶的用語,指押賭注的位置;“四百”、“一百五十”是押賭注的錢數。
①“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據《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胡中,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馬良,其子好騎,堕而折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控弦而戰,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 ②賽神:即迎神賽會,舊時的一種迷信習俗。
以鼓樂儀仗和雜戲等迎神出廟,周遊街巷,以酬神祈福。
③《小孤孀上墳》:當時流行的一出紹興地方戲。
④太牢:按古代祭禮,原指牛、羊、豕三牲,但後來單稱牛為太牢。
⑤皇帝已經停了考: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令自丙午科起,廢止科舉考試。
⑥哭喪棒:舊時在為父母送殡時,兒子須手拄“孝杖”,以表示悲痛難支。
阿Q因厭惡假洋鬼子,所以把他的手杖咒為“哭喪棒”。
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語見《孟子·離婁》。
據漢代趙岐注:“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 ⑧“若敖之鬼餒而”:語出《左傳》宣公四年:楚國令尹子良(若敖氏)的兒子越椒長相兇惡,子良的哥哥子文認為越椒長大後會招緻滅族之禍,要子良殺死他。
子良沒有依從。
子文臨死時說:“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意思是若敖氏以後沒有子孫供飯,鬼魂都要挨餓了。
而,語尾助詞。
⑨“不能收其放心”:《尚書·畢命》:“雖收放心,閑之維艱。
”放心,心無約束的意思。
⑩妲己:殷纣王的妃子。
下文的褒姒是周幽王的妃子。
《史記》中有商因妲己而亡,周因褒姒而衰的記載。
貂蟬是《三國演義》中王允家的一個歌妓,書中有呂布為争奪她而殺死董卓的故事。
作者在這裡是諷刺那種把曆史上亡國敗家的原因都歸罪于婦女的觀點。
㈠“男女之大防”:指封建禮教對男女之間所規定的嚴格界限,如“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禮記·内則》),“男女授受不親”(《孟子·離婁》),等等。
㈡“誅心”:猶“誅意”。
《後漢書·霍〔言胥〕傳》:“《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
”誅心、誅意,指不問實際情形如何而主觀地推究别人的居心。
㈢“而立”: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原是孔丘說他三十歲在學問上有所自立的話,後來就常被用作三十歲的代詞。
㈣小Don:即小同。
作者在《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中說:“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
” ㈤“我手執鋼鞭将你打!”:這一句及下文的“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都是當時紹興地方戲《龍虎鬥》中的唱詞。
這出戲演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呼延贊交戰的故事。
鄭賢弟,指趙匡胤部下猛将鄭子明。
㈥“士别三日便當刮目相待”:語出《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拭目的意思。
㈦三十二張的竹牌:一種賭具。
即牙牌或骨牌,用象牙或獸骨所制,簡陋的就用竹制成。
下文的“麻醬”指麻雀牌,俗稱麻将,也是一種賭具。
阿Q把“麻将”訛為“麻醬”。
㈧三百大錢九二串:即“三百大錢,以九十二文作為一百”(見《華蓋集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
舊時我國用的銅錢,中有方孔,可用繩子串在一起,每千枚(或每枚“當十”的大錢一百枚)為一串,稱作一吊,但實際上常不足數。
㈨“庭訓”:《論語·季氏》載:孔丘“嘗獨立,鯉(按:即孔丘的兒子)趨而過庭”,孔丘要他學“詩”、學“禮”。
後來就常有人稱父親的教訓為“庭訓”或“過庭之訓”。
㈩“斯亦不足畏也矣”:語見《論語·子罕》。
(⒈)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這一天是公元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四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的第二十五天。
據《中國革命記》第三冊(一九一一年上海自由社編印)記載:辛亥九月十四日杭州府為民軍占領,紹興府即日宣布光複。
(⒉)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崇正,作品中人物對崇祯的訛稱。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号。
明亡于清,後來有些農民起義的部隊,常用“反清複明”的口号來反對清朝統治,因此直到清末還有人認為革命軍起義是替崇祯皇帝報仇。
(⒊)甯式床:浙江甯波一帶制作的一種比較講究的床。
(⒋)“鹹與維新”:語見《尚書·胤征》:“舊染污俗,鹹與維新。
”原意是對一切受惡習影響的人都給以棄舊從新的機會。
這裡指辛亥革命時革命派與反對勢力妥協,地主官僚等乘此投機的現象。
(⒌)宣德爐:明宣宗宣德年間(1426—1435)制造的一種比較名貴的小型銅香爐,爐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字樣。
(⒍)把總:清代最下一級的武官。
(⒎)“黃傘格”:一種寫信格式。
這樣的信表示對于對方的恭敬。
(⒏)柿油黨的頂子:柿油黨是“自由黨”的諧音,作者在《華蓋集續集·阿Q正傳的成因》中說:“‘柿油黨’……原是‘自由黨’,鄉下人不能懂,便訛成他們能懂的‘柿油黨’了。
”頂子是清代官員帽頂上表示官階的帽珠。
這裡是未莊人把自由黨的徽章比作官員的“頂子”。
(⒐)翰林:唐代以來皇帝的文學侍從的名稱。
明、清時代凡進士選入翰林院供職者通稱翰林,擔任編修國史、起草文件等工作,是一種名望較高的文職官銜。
(⒑)劉海仙:指五代時的劉海蟾。
相傳他在終南山修道成仙。
流行于民間的他的畫像,一般都是披着長發,前額覆有短發。
⒒)洪哥:大概指黎元洪。
他原任清朝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相當于以後的旅長),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時,被拉出來擔任革命軍的鄂軍都督。
他并未參與武昌起義的籌劃。
(⒓)羲皇:指伏羲氏。
傳說中我國上古時代的帝王。
他的時代過去曾被形容為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