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回 靈符幻影 斬蟒鐵花塢 接木移花 驚狐斑竹澗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這間石室沒外間大,除了石床、石幾外,還有木制用具,俱是用整段大木刨削而成,質均堅細,表裡平滑,形式尤極古雅。
室隅置有爐竈、米臼,當中石案上設文房用具,靠壁兩個大竹書架滿堆書籍。
彼時滇、黔兩省雖然地界僻遠,迹接蠻荒,但自太黎段氏建國以來,除了山野蠻人,凡是漢人,多以不能讀書為恥。
有明季葉,東林結社,天下從風。
越是邊遠的人,因不知就裡,向慕愈切,不問家世操甚行業,多愛把子弟送往鄉塾以内去讀兩年。
重文之習,深人民間。
到了清初,流風仍未盡替。
五虎弟兄雖不事文墨,卻都認得幾個字。
先以為這裡的書籍,内中必有玄言道經,天書秘冊,夢想窺竊微奧,連飯都不願去做,同往架上翻尋。
細一查看,差不多俱是經史子集之類,連一本道書也沒發現。
正覺奇怪,猛覺腦後鼻息咻咻。
四虎習慣山居,常年行獵,一聽便知是虎、豹之類的猛獸。
心剛一驚,兩肩已被獸爪抓緊,力量絕大,疼痛徹骨。
這一驚真是非同小可,知道猛獸附上肩背,如一回首,正咬頭頸;若和它強掙,已在爪牙之下,更不是法。
仗着一身武功,各自運足全力,施展硬功,将身往下一蹲,就地下一滾,脫了獸爪。
再一個鯉魚打挺的解數,手足并用,同朝左側空處蹿去,翻身躍起,貼壁立定一看,乃是四隻金錢花斑大豹子,并排立定,兩隻最大的竟有黃牛般大小,生相雖是雄壯威猛,神态卻甚安詳,不似要殺人的模樣。
四虎的本領,如在平日,再多上十隻八隻,也不會放在心上。
一則連經危難,九死一生,如驚弓之鳥,早已氣餒;一則地方狹小,展布不開,手無寸鐵,怎麼抵禦?适才肩上抓這一下,覺出此豹好似具有神力。
尤其是生平久經大敵,這麼猛惡大物從後暗襲,上身始知,竟未覺察,斷定不是常物,方才有些膽寒。
及見那豹目光注定自己,并不發威前撲,驚魂乍定,忽然想道:“此乃仙人洞府,野豹何敢妄進?再者,一人恰是一豹,數目也巧。
莫非此豹乃洞中神獸,仙人有心試探我等心志,有意遣來不成?” 四虎越想越對,便對四豹說道:“我們四個俱蒙清波仙師救來仙府,并非私自擅人。
适見神獸并無見害之意,如不允我四人在此,便請點頭示意,我們便即退往洞外,等仙師和塗小仙童回來,重請安置也可。
否則便請神獸暫退,由我四人在此炊飯養息。
”說時,那豹各将頭連搖,輕吼了兩聲。
四虎見狀,越發心定。
見四豹兀自不退,姑試探着往側面走開,豹仍未有些動作。
漸漸膽大,一同繞向豹的身後,将臼中的米取了些出來,待尋水煮。
大虎郝循偶想起逃時匆迫,架上有兩本書落在地上,未曾放好,便走過去拾起,仍置原處。
一眼望到有一本黃絹的書,似是一本道經。
手剛伸到書上,四豹倏地同時躍起,齊撲過去,動如飄風,迅捷已極。
大虎聞聲駭顧,欲躲不及,竟被撞倒在地上。
幸是大虎武功已臻上乘,如換常人,這一下不死也必帶重傷了。
四虎都吓了一大跳。
那豹将人撲倒即止,不特未加傷害,反倒緩步退出。
三虎早拼死搶過去,将人扶起,四豹已走出室外。
經這一撲,四虎才恍然大悟,這豹是不願人動室中書籍,意隻警戒,并不傷人。
便走向門側,探頭往外一看,四隻大豹隻剩一隻略小的,面對室門蹲伏在地上。
清波上人已然他出,料是洞中所養神獸無疑。
回到室内,打算煮些飯吃,一看竈旁,一切用物齊全,隻是無水。
又不知出洞門戶,水源遠近,沒有仙人吩咐,能否擅出。
鑒于連番俱因冒失,幾遭兇險,正在商議,作難欲罷,門外的豹忽又走進。
四虎知有靈性,正想問詢。
那豹已走近竈側一口空石缸前,爬牆人立,張開大口,将壁上一塊突出的尖石咬住一扳,石塞拔處,現一小洞,大才二寸,一股甘泉便從洞中流出,直注缸中。
水快要滿,又複用嘴銜石,将泉眼塞好,從容搖尾而出。
四虎見豹如此靈異,大為驚奇,忙緻了謝,一同用水淘米煮飯。
又尋出一塊腌肉,一些鹹菜,一一切煮,少時停當。
自從在妖狐那裡各服了一枚薯責,久未進食,妖狐回時已然有些腹饑。
又經死裡逃生,受了若幹驚恐疲勞,哪能不餓。
彼此狼吞虎咽,胡亂吃了個大飽。
仙人師徒均未回轉,隻剩那四隻大豹,不時在外問洞室出進,不再進室窺視。
隻要不動架上書籍,料無他故。
見塗雷所卧石榻甚是寬大,足足可容十人以上,食後人倦,同向榻上躺倒,一覺睡去。
洞室到處長明如晝,也不知睡了多少時候,醒來覺着周身溫暖異常,手觸處毛茸茸的,不禁大驚。
睜眼一看,那四隻大豹不知何時跑來同榻,分卧身側,恰好将四虎身子圍在中間。
見人一醒轉,跟着立起,各張大口,昂頭哈了哈氣,伸了伸懶腰,慢騰騰走将出去。
仿佛是怕人受凍,特為送暖而來。
四虎連忙起身出外一看,仙人仍然未回。
坐談了一會,覺着無聊,又去榻上卧倒,閉目留心,試驗那豹還來陪卧與否。
等了好一大會,一隻也未走進。
石榻冰涼,身上反覺寒冷起來,隻得坐起,覺出室中氣候也沒先前溫暖,凍得身上直抖。
作法自斃,正在說起好笑,忽然一道光華在洞外一閃,跟着眼前一亮,現出一人,正是塗雷,神态頗現張皇,開口便問:“我師父回來未有?”四虎剛答了聲:“真人自從小仙走後,便即他出,至今未見歸來。
”塗雷聞言,微一尋思,又忙跑向外面,走至上人适坐之處尋視。
四虎站在門口,見他從座旁石案上拾起一張紙條,面上便現了喜色。
轉向四虎道:“此時深夜,洞中夜寒甚重,你們如冷,我喚豹兒們陪你們同暖便了。
”接着長嘯了一聲,四隻大豹齊從外面跑進。
塗雷向着四豹道:“夜來天氣太涼,他四人新來,禁不起凍,你們陪他們暖和一夜吧。
隻不許動我的東西,須要聽話,不可吓人。
我還要回原地去找我師父呢。
”說罷,竟不容四虎答話,身子一縱,一道光華往外飛去。
四虎忙喊:“小仙留步。
”人已無蹤,那四豹卻往室内走來。
四虎雖然覺冷,似這樣向野獸懷中取暖,未免不好意思。
已然睡了一整天,估量相隔天明不過兩三個時辰,怎麼也能耐過,見四豹又來銜扯衣服,似要扯往榻上同卧,隻得說道:“小仙雖是好意,我等已然睡足,不想睡了,請你們自便吧。
”四豹好似隻知主人之命,奉行惟謹,決無商量餘地,依舊強扯不休。
四虎方在為難,四豹忽然昂首側耳向外谛聽,好似有甚動靜神氣,倏地舍了四虎,齊往外面跑去。
四虎看出有異,跟到外室,四豹似已跑出洞去。
靜心向外一聽,漸聞四豹嗥叫撲逐之聲甚厲,仿佛與什麼猛獸在外惡鬥。
先因手無兵刃,鑒于前失,還不敢冒昧走出。
嗣聽豹聲逐漸急促,中雜怪叫之聲,内中有兩豹似已受傷,不禁激動義憤。
暗忖:“自受仙人救命之恩,如今他師徒因事他出,守洞的豹為惡獸所傷,怎可置之而不理?看四豹跑出神情,分明有惡獸來此侵犯,才行奔出抵禦。
如不助它們除害,那東西傷了四豹,仍必跑進洞來,要糟仍然是糟,轉不如此時出洞相助,力量還要大些。
”偏生兵刃不在身旁,四虎一摸腰問,所藏臨危應用的暗器無敵流星,又在與紋身族人紮端公對敵時使用殆盡。
搜遍腰囊,一共搜出六粒。
放彈機筒早在中毒昏倒時遺失,洞中休說沒有器械,就有也不敢妄用。
慰情聊勝于無,隻得分取了六粒彈丸,各人在竈旁拾起一根較粗一點的柴枝,往洞外跑去。
外層也是一個石洞,沒有裡洞大而爽亮。
盡前是一甬路,盡頭洞口有兩扇石門,再走出去便是洞外,全洞位置在一個平崖之上。
耳聽四豹嘯聲凄厲,似在崖下樹林之内。
蹑足潛蹤走到崖邊,往下一看,四隻大豹與一條大蟒正在林中惡鬥。
斜月照林,看得逼真。
那蟒遍體紅鱗,閃閃生光,口裡不住噴那火焰。
身盤樹上,中腰半截纏住一人,細看身量,頗與虎王相似。
蟒的頭尾俱露出在外,各長兩三丈,粗約徑尺,通體總有十丈長短。
血口開張,紅信吞吐,磷磷若電,屢屢作勢去咬虎王咽喉,卻咬不上,好似被什麼東西隔住神氣。
四隻大豹又不住蹿前撲後,瘋了一般,拼命朝蟒狂咬,此起彼落,毫無休歇。
内中兩隻較小的豹似已受傷。
蟒尾也似被豹爪抓傷。
激得那蟒頭尾亂擺,身子一拱一拱地用力,意似想将虎王勒死,附近林木被長尾打斷了好幾根。
虎王連手都被惡蟒束住,也不叫喊,也沒見怎撐拒,也不曾死。
四虎見狀大驚,暗忖:“這般惡蟒倒也少見,無怪四豹敵它不過。
虎王具有伏獸本領,每值出遊,必帶黑虎、金猱随行,有時還帶着大隊豹群。
所養猛獸多半通靈,無論相隔多遠,一呼即至。
怎今晚會一人到此?為蟒所困,又不呼喚虎。
猱來援?好生不解。
他與清波上人師徒交厚,妖狐又曾說要尋他為仇,想因妖狐所迫,來尋上人師徒求救,行抵崖前,遇見惡蟒。
豹在洞中聽出動靜,見是主人好友,故爾在此死拼,絆住那蟒,不使傷他。
一個畜生尚知同仇禦敵,何況我等身受仙人活命之恩。
蟒固厲害,既然遇上,哪有不管之理?” 四虎互一商量,這般大蟒,手中柴枝已是無用,而那六粒毒藥彈丸,也隻能傷它要害,不能緻命,偏生放彈機筒不在手内。
林雖不深,由崖上打下去,也有十好幾丈遠近,彈丸無多,幾下若打不中,便成徒勞。
于是把四人分别列成一個半圓形,一同繞道下去。
當中二人,一人兩粒;兩旁二人一人一粒。
環列前進,乘着蟒頭左右亂擺,由當中兩人觑準蟒目,先發一粒出去試試。
若一擊無功,再孤注一擲,觑準蟒目、蟒口等容易透穿見血之處,一同發作。
計議定後,四虎一同縱身下崖,悄步
室隅置有爐竈、米臼,當中石案上設文房用具,靠壁兩個大竹書架滿堆書籍。
彼時滇、黔兩省雖然地界僻遠,迹接蠻荒,但自太黎段氏建國以來,除了山野蠻人,凡是漢人,多以不能讀書為恥。
有明季葉,東林結社,天下從風。
越是邊遠的人,因不知就裡,向慕愈切,不問家世操甚行業,多愛把子弟送往鄉塾以内去讀兩年。
重文之習,深人民間。
到了清初,流風仍未盡替。
五虎弟兄雖不事文墨,卻都認得幾個字。
先以為這裡的書籍,内中必有玄言道經,天書秘冊,夢想窺竊微奧,連飯都不願去做,同往架上翻尋。
細一查看,差不多俱是經史子集之類,連一本道書也沒發現。
正覺奇怪,猛覺腦後鼻息咻咻。
四虎習慣山居,常年行獵,一聽便知是虎、豹之類的猛獸。
心剛一驚,兩肩已被獸爪抓緊,力量絕大,疼痛徹骨。
這一驚真是非同小可,知道猛獸附上肩背,如一回首,正咬頭頸;若和它強掙,已在爪牙之下,更不是法。
仗着一身武功,各自運足全力,施展硬功,将身往下一蹲,就地下一滾,脫了獸爪。
再一個鯉魚打挺的解數,手足并用,同朝左側空處蹿去,翻身躍起,貼壁立定一看,乃是四隻金錢花斑大豹子,并排立定,兩隻最大的竟有黃牛般大小,生相雖是雄壯威猛,神态卻甚安詳,不似要殺人的模樣。
四虎的本領,如在平日,再多上十隻八隻,也不會放在心上。
一則連經危難,九死一生,如驚弓之鳥,早已氣餒;一則地方狹小,展布不開,手無寸鐵,怎麼抵禦?适才肩上抓這一下,覺出此豹好似具有神力。
尤其是生平久經大敵,這麼猛惡大物從後暗襲,上身始知,竟未覺察,斷定不是常物,方才有些膽寒。
及見那豹目光注定自己,并不發威前撲,驚魂乍定,忽然想道:“此乃仙人洞府,野豹何敢妄進?再者,一人恰是一豹,數目也巧。
莫非此豹乃洞中神獸,仙人有心試探我等心志,有意遣來不成?” 四虎越想越對,便對四豹說道:“我們四個俱蒙清波仙師救來仙府,并非私自擅人。
适見神獸并無見害之意,如不允我四人在此,便請點頭示意,我們便即退往洞外,等仙師和塗小仙童回來,重請安置也可。
否則便請神獸暫退,由我四人在此炊飯養息。
”說時,那豹各将頭連搖,輕吼了兩聲。
四虎見狀,越發心定。
見四豹兀自不退,姑試探着往側面走開,豹仍未有些動作。
漸漸膽大,一同繞向豹的身後,将臼中的米取了些出來,待尋水煮。
大虎郝循偶想起逃時匆迫,架上有兩本書落在地上,未曾放好,便走過去拾起,仍置原處。
一眼望到有一本黃絹的書,似是一本道經。
手剛伸到書上,四豹倏地同時躍起,齊撲過去,動如飄風,迅捷已極。
大虎聞聲駭顧,欲躲不及,竟被撞倒在地上。
幸是大虎武功已臻上乘,如換常人,這一下不死也必帶重傷了。
四虎都吓了一大跳。
那豹将人撲倒即止,不特未加傷害,反倒緩步退出。
三虎早拼死搶過去,将人扶起,四豹已走出室外。
經這一撲,四虎才恍然大悟,這豹是不願人動室中書籍,意隻警戒,并不傷人。
便走向門側,探頭往外一看,四隻大豹隻剩一隻略小的,面對室門蹲伏在地上。
清波上人已然他出,料是洞中所養神獸無疑。
回到室内,打算煮些飯吃,一看竈旁,一切用物齊全,隻是無水。
又不知出洞門戶,水源遠近,沒有仙人吩咐,能否擅出。
鑒于連番俱因冒失,幾遭兇險,正在商議,作難欲罷,門外的豹忽又走進。
四虎知有靈性,正想問詢。
那豹已走近竈側一口空石缸前,爬牆人立,張開大口,将壁上一塊突出的尖石咬住一扳,石塞拔處,現一小洞,大才二寸,一股甘泉便從洞中流出,直注缸中。
水快要滿,又複用嘴銜石,将泉眼塞好,從容搖尾而出。
四虎見豹如此靈異,大為驚奇,忙緻了謝,一同用水淘米煮飯。
又尋出一塊腌肉,一些鹹菜,一一切煮,少時停當。
自從在妖狐那裡各服了一枚薯責,久未進食,妖狐回時已然有些腹饑。
又經死裡逃生,受了若幹驚恐疲勞,哪能不餓。
彼此狼吞虎咽,胡亂吃了個大飽。
仙人師徒均未回轉,隻剩那四隻大豹,不時在外問洞室出進,不再進室窺視。
隻要不動架上書籍,料無他故。
見塗雷所卧石榻甚是寬大,足足可容十人以上,食後人倦,同向榻上躺倒,一覺睡去。
洞室到處長明如晝,也不知睡了多少時候,醒來覺着周身溫暖異常,手觸處毛茸茸的,不禁大驚。
睜眼一看,那四隻大豹不知何時跑來同榻,分卧身側,恰好将四虎身子圍在中間。
見人一醒轉,跟着立起,各張大口,昂頭哈了哈氣,伸了伸懶腰,慢騰騰走将出去。
仿佛是怕人受凍,特為送暖而來。
四虎連忙起身出外一看,仙人仍然未回。
坐談了一會,覺着無聊,又去榻上卧倒,閉目留心,試驗那豹還來陪卧與否。
等了好一大會,一隻也未走進。
石榻冰涼,身上反覺寒冷起來,隻得坐起,覺出室中氣候也沒先前溫暖,凍得身上直抖。
作法自斃,正在說起好笑,忽然一道光華在洞外一閃,跟着眼前一亮,現出一人,正是塗雷,神态頗現張皇,開口便問:“我師父回來未有?”四虎剛答了聲:“真人自從小仙走後,便即他出,至今未見歸來。
”塗雷聞言,微一尋思,又忙跑向外面,走至上人适坐之處尋視。
四虎站在門口,見他從座旁石案上拾起一張紙條,面上便現了喜色。
轉向四虎道:“此時深夜,洞中夜寒甚重,你們如冷,我喚豹兒們陪你們同暖便了。
”接着長嘯了一聲,四隻大豹齊從外面跑進。
塗雷向着四豹道:“夜來天氣太涼,他四人新來,禁不起凍,你們陪他們暖和一夜吧。
隻不許動我的東西,須要聽話,不可吓人。
我還要回原地去找我師父呢。
”說罷,竟不容四虎答話,身子一縱,一道光華往外飛去。
四虎忙喊:“小仙留步。
”人已無蹤,那四豹卻往室内走來。
四虎雖然覺冷,似這樣向野獸懷中取暖,未免不好意思。
已然睡了一整天,估量相隔天明不過兩三個時辰,怎麼也能耐過,見四豹又來銜扯衣服,似要扯往榻上同卧,隻得說道:“小仙雖是好意,我等已然睡足,不想睡了,請你們自便吧。
”四豹好似隻知主人之命,奉行惟謹,決無商量餘地,依舊強扯不休。
四虎方在為難,四豹忽然昂首側耳向外谛聽,好似有甚動靜神氣,倏地舍了四虎,齊往外面跑去。
四虎看出有異,跟到外室,四豹似已跑出洞去。
靜心向外一聽,漸聞四豹嗥叫撲逐之聲甚厲,仿佛與什麼猛獸在外惡鬥。
先因手無兵刃,鑒于前失,還不敢冒昧走出。
嗣聽豹聲逐漸急促,中雜怪叫之聲,内中有兩豹似已受傷,不禁激動義憤。
暗忖:“自受仙人救命之恩,如今他師徒因事他出,守洞的豹為惡獸所傷,怎可置之而不理?看四豹跑出神情,分明有惡獸來此侵犯,才行奔出抵禦。
如不助它們除害,那東西傷了四豹,仍必跑進洞來,要糟仍然是糟,轉不如此時出洞相助,力量還要大些。
”偏生兵刃不在身旁,四虎一摸腰問,所藏臨危應用的暗器無敵流星,又在與紋身族人紮端公對敵時使用殆盡。
搜遍腰囊,一共搜出六粒。
放彈機筒早在中毒昏倒時遺失,洞中休說沒有器械,就有也不敢妄用。
慰情聊勝于無,隻得分取了六粒彈丸,各人在竈旁拾起一根較粗一點的柴枝,往洞外跑去。
外層也是一個石洞,沒有裡洞大而爽亮。
盡前是一甬路,盡頭洞口有兩扇石門,再走出去便是洞外,全洞位置在一個平崖之上。
耳聽四豹嘯聲凄厲,似在崖下樹林之内。
蹑足潛蹤走到崖邊,往下一看,四隻大豹與一條大蟒正在林中惡鬥。
斜月照林,看得逼真。
那蟒遍體紅鱗,閃閃生光,口裡不住噴那火焰。
身盤樹上,中腰半截纏住一人,細看身量,頗與虎王相似。
蟒的頭尾俱露出在外,各長兩三丈,粗約徑尺,通體總有十丈長短。
血口開張,紅信吞吐,磷磷若電,屢屢作勢去咬虎王咽喉,卻咬不上,好似被什麼東西隔住神氣。
四隻大豹又不住蹿前撲後,瘋了一般,拼命朝蟒狂咬,此起彼落,毫無休歇。
内中兩隻較小的豹似已受傷。
蟒尾也似被豹爪抓傷。
激得那蟒頭尾亂擺,身子一拱一拱地用力,意似想将虎王勒死,附近林木被長尾打斷了好幾根。
虎王連手都被惡蟒束住,也不叫喊,也沒見怎撐拒,也不曾死。
四虎見狀大驚,暗忖:“這般惡蟒倒也少見,無怪四豹敵它不過。
虎王具有伏獸本領,每值出遊,必帶黑虎、金猱随行,有時還帶着大隊豹群。
所養猛獸多半通靈,無論相隔多遠,一呼即至。
怎今晚會一人到此?為蟒所困,又不呼喚虎。
猱來援?好生不解。
他與清波上人師徒交厚,妖狐又曾說要尋他為仇,想因妖狐所迫,來尋上人師徒求救,行抵崖前,遇見惡蟒。
豹在洞中聽出動靜,見是主人好友,故爾在此死拼,絆住那蟒,不使傷他。
一個畜生尚知同仇禦敵,何況我等身受仙人活命之恩。
蟒固厲害,既然遇上,哪有不管之理?” 四虎互一商量,這般大蟒,手中柴枝已是無用,而那六粒毒藥彈丸,也隻能傷它要害,不能緻命,偏生放彈機筒不在手内。
林雖不深,由崖上打下去,也有十好幾丈遠近,彈丸無多,幾下若打不中,便成徒勞。
于是把四人分别列成一個半圓形,一同繞道下去。
當中二人,一人兩粒;兩旁二人一人一粒。
環列前進,乘着蟒頭左右亂擺,由當中兩人觑準蟒目,先發一粒出去試試。
若一擊無功,再孤注一擲,觑準蟒目、蟒口等容易透穿見血之處,一同發作。
計議定後,四虎一同縱身下崖,悄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