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怎麼寫
關燈
小
中
大
記得我母親逝世的時候,我們家得到的許多奠儀中,有不少捆的金銀紙箔。我們家供祖從來都不燒紙,因此那些紙箔都捆着放在一邊。有一天一位長輩來了,看見母親靈前隻燒着一爐檀香,靈桌前連一個火盆也沒有,金銀紙箔也沒有被疊起焚化,他心裡大不以為然,出去就對人說:“人家都說謝家孩子孝順,我看他們連‘孝’字都不知道怎麼寫!”聽到這句話的另一位長輩又把這話傳給我們,我們隻有相對苦笑。
真的,在我們家裡,很少聽見“孝順”這兩個字。當我們1911年從煙台回到福州大家庭時,父母親隻囑咐我們說:
“回去在大家庭裡不能那麼‘野’了,對祖父尤其要尊敬。”
回去在大家庭裡,祖父也從來沒有教訓我們要“孝順”。
倒是我的三個小弟弟彼此嘲笑時,例如父母親吩咐做一件事情,有一個搶先做了,得了誇獎,其餘的兩個就站在遠處,笑着說:“孝子,真孝順,廿四孝加上你,廿五孝了!”于是又引起一番吵架。
大概那時我們都看過《二十四孝》那本書,其中有“王祥卧冰”、“孟春哭竹”等極不科學的愚孝的表現。尤其是“郭巨埋兒”,我認為那是最不人道而且是最不孝的一件事,因為兒子分吃了父母的食糧,就把兒子活埋了,那是什麼心理?!
要丢掉兒子,就是把兒子賣了也不至于傷父母的心。他的所以要“埋兒”,隻為的是掘地得到金銀為伏筆!盡孝為的是得到金銀,這“居心”還“可問”嗎?
我想《論語》裡談到“孝”時最多,孔子是因人施教的,對“孝”字有不同的解釋。但也有使人不解的地方,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我認為那也看那“父”是什麼樣的人,假如那“父”是嶽飛,不必說“三年無改”,就是“終身”也不能改;假如那“父”是秦桧,那是一分一秒也不能學的!
我又去翻了《孝經》,看到了《谏诤章》,我心裡廓然開朗,特此恭錄如下:
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重複一句,極言其不可也,冰心注)。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候有争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争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争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當不義,則争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抄完這一段,我真是“心悅誠服”了。此孔子之所以為“至聖先師”也!
1991年11月16日之晨(本篇發表于《随筆》1992年第2期。)
真的,在我們家裡,很少聽見“孝順”這兩個字。當我們1911年從煙台回到福州大家庭時,父母親隻囑咐我們說:
“回去在大家庭裡不能那麼‘野’了,對祖父尤其要尊敬。”
回去在大家庭裡,祖父也從來沒有教訓我們要“孝順”。
倒是我的三個小弟弟彼此嘲笑時,例如父母親吩咐做一件事情,有一個搶先做了,得了誇獎,其餘的兩個就站在遠處,笑着說:“孝子,真孝順,廿四孝加上你,廿五孝了!”于是又引起一番吵架。
大概那時我們都看過《二十四孝》那本書,其中有“王祥卧冰”、“孟春哭竹”等極不科學的愚孝的表現。尤其是“郭巨埋兒”,我認為那是最不人道而且是最不孝的一件事,因為兒子分吃了父母的食糧,就把兒子活埋了,那是什麼心理?!
要丢掉兒子,就是把兒子賣了也不至于傷父母的心。他的所以要“埋兒”,隻為的是掘地得到金銀為伏筆!盡孝為的是得到金銀,這“居心”還“可問”嗎?
我想《論語》裡談到“孝”時最多,孔子是因人施教的,對“孝”字有不同的解釋。但也有使人不解的地方,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我認為那也看那“父”是什麼樣的人,假如那“父”是嶽飛,不必說“三年無改”,就是“終身”也不能改;假如那“父”是秦桧,那是一分一秒也不能學的!
我又去翻了《孝經》,看到了《谏诤章》,我心裡廓然開朗,特此恭錄如下:
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重複一句,極言其不可也,冰心注)。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候有争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争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争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當不義,則争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抄完這一段,我真是“心悅誠服”了。此孔子之所以為“至聖先師”也!
1991年11月16日之晨(本篇發表于《随筆》199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