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藍熱》
關燈
小
中
大
《福建文學》這一期上的第二篇文章是石國仕同志寫的《藍熱》(這位作家我也不認識),故事講的是海軍士兵在備航艦上,本應回家過年而卻奉命到南沙巡邏。我看了頓時感到心頭發熱!我五歲那年,我父親在山東煙台辦了個海軍練營,是訓練海軍士兵的營房。那時在營的海軍士兵叫“練勇”,我和他們相當熟悉,因為我常常跟父親走到營門口,父親進去了,那站崗的練勇就蹲下來和我交談,但是我終究不會知道他們日常的生活,思想和談話的内容。這篇《藍熱》裡的備航艦上的艦長,政委,和一些士兵,個個都有很強的個性,栩栩如生!在這裡我隻能提到幾個人物。
文章裡的“我”名胡湘南,信号班長,他和元炜、道新、秋雨四個人同住一屋。如今就寫他們四個人。
元炜是個喜歡打仗的戰士,他聽道新說:“越軍最近加強了對南沙的侵略活動,我們去後難免不打仗。”他高興得要死,說:“戰争對于軍人是一種機遇,現在機遇來了,千萬要抓住。”
秋雨是個孤兒,是叔叔把他帶大的,而嬸嬸卻很兇狠。他喜歡看外國作品,如《百年孤獨》之類。他說“海上生活太枯燥。”他喜歡躺着繼承文化遺産。他說:日本人也供奉孔子,這叫文化血緣相近。又愛看相命書。被人奚落時就坐到炮盤上扯二胡,“鋸出許多疹人的憂郁”。他暈船嘔吐,一難受就想死。他要跳海被人“抓住褲腰帶”救回來了。有人又“将”他一軍,在人群中空出一條路說:“走呀,快跳海去!”
他反而不想死了。道新說:“在治療痼疾頑症方面,以毒攻毒,不失為一種良策。”
“元炜的發展方向是行為型領袖人物——骠悍英俊,引無數姑娘竟折腰”。他在班會上批評秋雨說:“一,身為海軍戰士卻沒有海洋觀念,這是極其錯誤的;二,在軍艦向南沙進軍的途中散布這種言論(指秋雨說過,‘我們陸地都沒建設好,把南沙那些破礁收回來幹哈?’被人罵他為‘賣國賊’。抄者注)是動搖軍心。”秋雨當時值班沒有參加會議,道新将這話告訴了秋雨,“他氣得指着元炜的鼻子罵娘”。
“道新和秋雨氣味相投,但他不願公開跳出來支持秋雨,他知道得罪元炜絕對沒好果子吃。”
這篇文章裡還提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政委要“我”組織一場文藝晚會。這一段說的也很熱鬧。
“道新對晚會也不熱心”。“‘我’說你嗓子宏亮天生的演唱人才”,他才同意唱首家鄉小調。
“指揮部突然來電,命令我們登礁勘測。礁盤是由白色珊瑚岩組成的,全淹沒在水裡……如果越軍開槍……”
三條越軍武裝艦船向礁盤駛過來了。元炜說别怕,膽子越小越危險。道新說:越軍想在海上跟我們幹,那是用雞蛋碰石頭。元炜說他們敢用飛機炸軍艦,我們就不會炸他們的本土?
一夜過去了。
第二天,越軍的小艇駛進礁盤,有三個人手拉手向礁盤中心走來。道新兩手相抱當話筒,用越語喊話,意思是“這裡是中國領土,你們必須走開。”越軍在礁盤上插上了一面國旗,元炜沖上去推開敵人,拔起旗杆往膝蓋上一碰折成兩半……于是一場海戰爆發了。我們在水裡開槍,盡量減少暴露部分,道新卻傻乎乎地挺着胸脯。他在戰鬥中犧牲了!
這個部隊想象着回到軍港後的盛況,什麼鞭炮,鑼鼓,大姑娘獻花、小朋友敬隊禮……然而他們完全是自作多情,碼頭上連個人形也沒有……秋雨頹廢地唱道:“軍港的夜呀靜悄悄……”
上頭有規定,立功授獎人員不能超過三分之一。土政策是:活人讓死人,沒受傷的讓受傷的,沒登礁的讓登礁的。
道新評上了一等……其實他在戰鬥中并沒什麼特殊行為……這裡頭有點吃遺産的味道。
對評功“我”不在乎,元炜二等,他三等,秋雨連表揚都沒有。
慶功會過後,艦長宣布放假三天。以後就“歡送老戰友”,餐桌上加菜了。元炜複員,湘南考上了軍校,大家都吃得痛快,秋雨卻自盅自飲,突然咬牙切齒地叫道“八格牙路——”,誰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
海風陣陣襲來,它送走了一代代風流,又冷峻地迎來了一批批新貴。
我覺得抄到這裡可以結束了,還是讓讀者自己去細看吧。
我隻感到這篇關于海軍士兵的文章寫得很真實,很幽默,又包含着許多哲理,很耐人尋味!1990年4月12日(本文刊于《中國文化》1990年12月第3期。)
文章裡的“我”名胡湘南,信号班長,他和元炜、道新、秋雨四個人同住一屋。如今就寫他們四個人。
元炜是個喜歡打仗的戰士,他聽道新說:“越軍最近加強了對南沙的侵略活動,我們去後難免不打仗。”他高興得要死,說:“戰争對于軍人是一種機遇,現在機遇來了,千萬要抓住。”
秋雨是個孤兒,是叔叔把他帶大的,而嬸嬸卻很兇狠。他喜歡看外國作品,如《百年孤獨》之類。他說“海上生活太枯燥。”他喜歡躺着繼承文化遺産。他說:日本人也供奉孔子,這叫文化血緣相近。又愛看相命書。被人奚落時就坐到炮盤上扯二胡,“鋸出許多疹人的憂郁”。他暈船嘔吐,一難受就想死。他要跳海被人“抓住褲腰帶”救回來了。有人又“将”他一軍,在人群中空出一條路說:“走呀,快跳海去!”
他反而不想死了。道新說:“在治療痼疾頑症方面,以毒攻毒,不失為一種良策。”
“元炜的發展方向是行為型領袖人物——骠悍英俊,引無數姑娘竟折腰”。他在班會上批評秋雨說:“一,身為海軍戰士卻沒有海洋觀念,這是極其錯誤的;二,在軍艦向南沙進軍的途中散布這種言論(指秋雨說過,‘我們陸地都沒建設好,把南沙那些破礁收回來幹哈?’被人罵他為‘賣國賊’。抄者注)是動搖軍心。”秋雨當時值班沒有參加會議,道新将這話告訴了秋雨,“他氣得指着元炜的鼻子罵娘”。
“道新和秋雨氣味相投,但他不願公開跳出來支持秋雨,他知道得罪元炜絕對沒好果子吃。”
這篇文章裡還提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政委要“我”組織一場文藝晚會。這一段說的也很熱鬧。
“道新對晚會也不熱心”。“‘我’說你嗓子宏亮天生的演唱人才”,他才同意唱首家鄉小調。
“指揮部突然來電,命令我們登礁勘測。礁盤是由白色珊瑚岩組成的,全淹沒在水裡……如果越軍開槍……”
三條越軍武裝艦船向礁盤駛過來了。元炜說别怕,膽子越小越危險。道新說:越軍想在海上跟我們幹,那是用雞蛋碰石頭。元炜說他們敢用飛機炸軍艦,我們就不會炸他們的本土?
一夜過去了。
第二天,越軍的小艇駛進礁盤,有三個人手拉手向礁盤中心走來。道新兩手相抱當話筒,用越語喊話,意思是“這裡是中國領土,你們必須走開。”越軍在礁盤上插上了一面國旗,元炜沖上去推開敵人,拔起旗杆往膝蓋上一碰折成兩半……于是一場海戰爆發了。我們在水裡開槍,盡量減少暴露部分,道新卻傻乎乎地挺着胸脯。他在戰鬥中犧牲了!
這個部隊想象着回到軍港後的盛況,什麼鞭炮,鑼鼓,大姑娘獻花、小朋友敬隊禮……然而他們完全是自作多情,碼頭上連個人形也沒有……秋雨頹廢地唱道:“軍港的夜呀靜悄悄……”
上頭有規定,立功授獎人員不能超過三分之一。土政策是:活人讓死人,沒受傷的讓受傷的,沒登礁的讓登礁的。
道新評上了一等……其實他在戰鬥中并沒什麼特殊行為……這裡頭有點吃遺産的味道。
對評功“我”不在乎,元炜二等,他三等,秋雨連表揚都沒有。
慶功會過後,艦長宣布放假三天。以後就“歡送老戰友”,餐桌上加菜了。元炜複員,湘南考上了軍校,大家都吃得痛快,秋雨卻自盅自飲,突然咬牙切齒地叫道“八格牙路——”,誰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
海風陣陣襲來,它送走了一代代風流,又冷峻地迎來了一批批新貴。
我覺得抄到這裡可以結束了,還是讓讀者自己去細看吧。
我隻感到這篇關于海軍士兵的文章寫得很真實,很幽默,又包含着許多哲理,很耐人尋味!1990年4月12日(本文刊于《中國文化》1990年12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