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的造就
關燈
小
中
大
他的著作,是“須其自來,不以力構”的,自然就比較的濃厚活潑了。
此外家庭裡的空氣,也很有關系。
文學家生在清靜和美的家庭,他的腦筋永遠是溫美平淡的,不至于受什麼重大的刺激擾亂,使他的心思有所偏倚。
自然在他的藝術上,要添上多少的“真”和“美”。
(四)文學家要多讀古今中外屬于文學的作品。
這就是造成文學家的第一步了,他既有了偏于文學的嗜好,也必須多讀屬于文學的作品。
讀的愈多,機局愈精熟,材料愈方便,思想愈活潑。
久而久之,必能獨辟蹊徑,自成一家。
——以蠶蛾作比喻,在它成蠶的時候,整天裡沙沙的隻顧食葉,時候到了,身體透明了,便将幾十天内所食的葉子,牽成有條不紊的長絲,也将他自己隐在裡面,好比雛形的文學家,讀破萬卷,心中光明透澈,将百家之說,融化成有系統的思想,也将他自己濡浸在裡面,然而他是不能永久拘囚在裡面的;也要和蠶蛾一般,白衣如雪,咬破繭絲,飛了出去。
我們可以看假如蠶兒當初不肯食葉,不但以後不能抽絲,不能作繭,不能成蛾;而且要立刻僵死的。
所以即或是個人有偏于文學的嗜好,若不肯多研究屬于文學的書籍,他的思想終久是要破産,終久不能勉強造成一個文學家。
(五)文學家要常和自然界接近。
自然的美,是普遍的,是永久的,在文學的材料上,要占極重要的位置的。
文學家要迎合它,聯絡它,利用它,請它臨格在自己的思想中,溶化在自己的文字裡。
若隻花花綠綠的堆字疊句,便變成呆闆笨滞,無神采,無生氣的文字。
這種和自然界隔絕的文字,我們決不能承認它是文學。
因此文學家要常和自然靜對,也常以樂器畫具等等怡情淑性的物品,作他的伴侶。
這樣,他的作品裡,便滿含着可愛的天籁人籁。
(六)文學家要多研究哲學社會學。
我們現在承認文學是可以立身的,然而此外至少要專攻一兩種的學問,作他文學的輔助,——按理說,文學家要會描寫各種人的生活,他自己也是要“三教九流,無所不通”的,然而這不過是“通”,若認真的去研究各種學問,然後取來應用于文學,事實上是絕對做不到的。
——文學是要取材于人生的;要描寫人生,就必須深知人的生活,也必須研究人的生活的意義,做他著作的标準。
照此看去,哲學和社會學便是文學家在文學以外,所應攻讀的功課。
(七)文學家要少和社會有紛繁的交際。
文學家的生活,無妨稍偏于靜,不必常常征逐于熱鬧場中,紛擾他的腦筋——若考察社會的情形,不是交際,自然又當别論——務要置身于第三者的位置,然後以冷靜的腦筋,精确的眼力,去觀察它,描寫它,批評它。
對于各方面既都是客觀的态度,和根據,便好似明鏡一般,表裡瑩澈,照進去和反映出來的,都是明鑒毫發。
否則太接近了,自己也有分;“當局者渾”,腦筋不免昏亂,眼光不免蒙蔽,心思不免偏倚,便不能盡情的描寫批評,也不敢盡情的描寫批評了。
(八)文學家要多作旅行的工夫。
這條是和以上的二、四、五諸條都有關系的。
天下的美景,不能都萃在一個地方。
天下的名人,也不能都生在一個地方。
文學的資料也不能都取用于一個地方。
文學家因此便須多做旅行的工夫了。
看遍天下的美景,交遍天下的名人,觀察遍天下的民情風俗;他的文學的資料,便日新月異,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而且于他的思想,學問,經驗,也更有極大的裨益的。
以上幾條,以我看去,似乎可算是造成文學家最普通的徑路;如同中學校裡的普通課程一般。
至于憂郁性,或是樂天性,或是他一生的境遇,都和文學極有關系;但是範圍太廣——參閱古今中外各文學家的曆史,是個個不同的——難以細說,隻得從略了。
我想的時候,寫的時候,對于自己所說的,都有無限的猶豫,無限的懷疑。
但是猶豫,懷疑,終竟是沒有結果的。
姑且武斷着說了,歡迎閱者的評駁。
婉瑩。
)
此外家庭裡的空氣,也很有關系。
文學家生在清靜和美的家庭,他的腦筋永遠是溫美平淡的,不至于受什麼重大的刺激擾亂,使他的心思有所偏倚。
自然在他的藝術上,要添上多少的“真”和“美”。
(四)文學家要多讀古今中外屬于文學的作品。
這就是造成文學家的第一步了,他既有了偏于文學的嗜好,也必須多讀屬于文學的作品。
讀的愈多,機局愈精熟,材料愈方便,思想愈活潑。
久而久之,必能獨辟蹊徑,自成一家。
——以蠶蛾作比喻,在它成蠶的時候,整天裡沙沙的隻顧食葉,時候到了,身體透明了,便将幾十天内所食的葉子,牽成有條不紊的長絲,也将他自己隐在裡面,好比雛形的文學家,讀破萬卷,心中光明透澈,将百家之說,融化成有系統的思想,也将他自己濡浸在裡面,然而他是不能永久拘囚在裡面的;也要和蠶蛾一般,白衣如雪,咬破繭絲,飛了出去。
我們可以看假如蠶兒當初不肯食葉,不但以後不能抽絲,不能作繭,不能成蛾;而且要立刻僵死的。
所以即或是個人有偏于文學的嗜好,若不肯多研究屬于文學的書籍,他的思想終久是要破産,終久不能勉強造成一個文學家。
(五)文學家要常和自然界接近。
自然的美,是普遍的,是永久的,在文學的材料上,要占極重要的位置的。
文學家要迎合它,聯絡它,利用它,請它臨格在自己的思想中,溶化在自己的文字裡。
若隻花花綠綠的堆字疊句,便變成呆闆笨滞,無神采,無生氣的文字。
這種和自然界隔絕的文字,我們決不能承認它是文學。
因此文學家要常和自然靜對,也常以樂器畫具等等怡情淑性的物品,作他的伴侶。
這樣,他的作品裡,便滿含着可愛的天籁人籁。
(六)文學家要多研究哲學社會學。
我們現在承認文學是可以立身的,然而此外至少要專攻一兩種的學問,作他文學的輔助,——按理說,文學家要會描寫各種人的生活,他自己也是要“三教九流,無所不通”的,然而這不過是“通”,若認真的去研究各種學問,然後取來應用于文學,事實上是絕對做不到的。
——文學是要取材于人生的;要描寫人生,就必須深知人的生活,也必須研究人的生活的意義,做他著作的标準。
照此看去,哲學和社會學便是文學家在文學以外,所應攻讀的功課。
(七)文學家要少和社會有紛繁的交際。
文學家的生活,無妨稍偏于靜,不必常常征逐于熱鬧場中,紛擾他的腦筋——若考察社會的情形,不是交際,自然又當别論——務要置身于第三者的位置,然後以冷靜的腦筋,精确的眼力,去觀察它,描寫它,批評它。
對于各方面既都是客觀的态度,和根據,便好似明鏡一般,表裡瑩澈,照進去和反映出來的,都是明鑒毫發。
否則太接近了,自己也有分;“當局者渾”,腦筋不免昏亂,眼光不免蒙蔽,心思不免偏倚,便不能盡情的描寫批評,也不敢盡情的描寫批評了。
(八)文學家要多作旅行的工夫。
這條是和以上的二、四、五諸條都有關系的。
天下的美景,不能都萃在一個地方。
天下的名人,也不能都生在一個地方。
文學的資料也不能都取用于一個地方。
文學家因此便須多做旅行的工夫了。
看遍天下的美景,交遍天下的名人,觀察遍天下的民情風俗;他的文學的資料,便日新月異,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而且于他的思想,學問,經驗,也更有極大的裨益的。
以上幾條,以我看去,似乎可算是造成文學家最普通的徑路;如同中學校裡的普通課程一般。
至于憂郁性,或是樂天性,或是他一生的境遇,都和文學極有關系;但是範圍太廣——參閱古今中外各文學家的曆史,是個個不同的——難以細說,隻得從略了。
我想的時候,寫的時候,對于自己所說的,都有無限的猶豫,無限的懷疑。
但是猶豫,懷疑,終竟是沒有結果的。
姑且武斷着說了,歡迎閱者的評駁。
婉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