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居士,史學大師
關燈
小
中
大
(2)或許周汝昌聽錯了;
(3)康熙授業師是熊賜履,退休後居南京,而曹寅從不對熊問候來往(見曹寅奏折所雲)——這就可“證”曹寅沒曾聽過熊講,即不曾當過伴讀,雲雲。
這太有趣了! 不過,這也不太像“嚴謹”治學者的“學術對話”。
因為:(1)怎麼“證明”鄧某“記錯”了?(2)如何“證明”周某“聽錯”了——還有孫正剛同“聽”的?(3)熊賜履是明珠、索額圖兩大權臣派系黨争中的重要(反複兩黨間)的政治人物;更要者,他是廢太子胤NFDBB的業師,對胤NFDBB影響極大。
此時康熙正為太子傷透腦筋,故想起暗示曹寅了解一下他在南京退居中的“動态”(胤NFDBB的“嬷嬷爹”淩普曾到南京“辦事”),故曹寅表明:不敢私自與熊接觸——這是欽差官的政治身份與“立場”,萬不能含糊的!曹寅隻交往文士,藝人,幕客,揚州詩局、書院的助理翰林……他怎敢私交熊大學士?! 其實,《新證》所引顧景星贈曹子清(寅)詩“早入龍樓NFDBC,還觀中秘書”,這已足證幼年伴讀的事實;何況郭振基為《楝亭别集》作序也說:“公……自結發侍内直,暨銜命出使擁旌節二十三年……未嘗一日暫離卷軸……”這是從“總角”小童直到出使江南,都不曾暫釋書冊——此皆自幼内值伴讀的明證。
鄧先生何嘗“錯記”?在這種地方吹求挑剔,适見其不務實學、有意誣人的作風。
關于大師閻若璩竟贈詩四首與曹寅的事,也很重要。
清人記載,世宗憲皇帝(雍正)在“藩邸”時聘他入府。
又有人說,聘他的不是皇四子胤NFDBD,而是皇十四子胤祯。
是傳訛了。
此乃清史上一個不小的未解之謎。
今不拟在此多談,隻是應該說明:曹寅雖受此贈詩,而詩集絕無倡和往來之迹,也許本無,也許删掉——内中似乎隐藏着一段頗有關系的避忌之情。
如今隻說一點。
閻大師說:“又得金泥信,風流第一人。
”下注:“阿鹹狀元。
”阿鹹乃侄男之代稱,于是我問鄧先生:這十分奇怪,曹家又出了狀元?這不可能,也無記載可證,詩句何來? 鄧先生為此,替我費了不小的精力去查進士題名錄,不見曹姓狀元。
對我說無法解疑,或系當時有過誤傳的謊信。
(此一公案,日後方查明是武狀元,安徽的曹曰玮。
而閻詩又雲“沙平新築馬,地近早攀鱗”,幾乎令人疑是宰相的等級,也覺可異。
) 然後可以說說《永憲錄》了。
鄧先生當時的話很簡單,隻言《永憲錄》裡有曹家的事,此書流傳甚罕,知者不多,圖書館就有一部抄本,可去一查。
我将書查借到手,打開翻看,不禁大驚!心知鄧老腹貯全部二十四史,大小事何止上千上萬,對此書也隻如此數語,似無大奇,可實際此書太重要了——它如實記錄了雍正的政治史迹,鮮為世知! 再看到内中記叙到曹、李兩家的大事,簡直讓我驚駭而又“興奮”——因為這可真找到了研曹考《紅》的最關鍵的秘密! 原來,曹寅的母親是康熙幼年的保母(帶養撫育的嬷嬷),而寅妻李氏之兄李煦,與寅至親而又是同在南方做織造官者,一到雍正竊位,即因“奸黨”而兩番投入了刑部大獄——他成了雍正政敵胤NFDBE的“黨羽”,先發極邊,凍餓而死! 李煦即雪芹筆下的“史侯”家,而曹寅之母孫夫人在《紅樓夢》裡也以特筆寫出過,那就是“賈氏宗祠”對聯所載的“兆姓賴保育之恩”一句無人曾解的“密碼”! 從此,一切都貫通了,明白了,雪芹幾世的家世身份,所遭遇的政治災難,子孫困厄的命運,窮愁著書的背景……這才豁然曉然。
這是紅學史上最大的一次“突破”。
詩曰: 文如居士大師行,史事胸羅巨細詳。
堪歎蚍蜉搖大樹,天高地厚本難量。
這太有趣了! 不過,這也不太像“嚴謹”治學者的“學術對話”。
因為:(1)怎麼“證明”鄧某“記錯”了?(2)如何“證明”周某“聽錯”了——還有孫正剛同“聽”的?(3)熊賜履是明珠、索額圖兩大權臣派系黨争中的重要(反複兩黨間)的政治人物;更要者,他是廢太子胤NFDBB的業師,對胤NFDBB影響極大。
此時康熙正為太子傷透腦筋,故想起暗示曹寅了解一下他在南京退居中的“動态”(胤NFDBB的“嬷嬷爹”淩普曾到南京“辦事”),故曹寅表明:不敢私自與熊接觸——這是欽差官的政治身份與“立場”,萬不能含糊的!曹寅隻交往文士,藝人,幕客,揚州詩局、書院的助理翰林……他怎敢私交熊大學士?! 其實,《新證》所引顧景星贈曹子清(寅)詩“早入龍樓NFDBC,還觀中秘書”,這已足證幼年伴讀的事實;何況郭振基為《楝亭别集》作序也說:“公……自結發侍内直,暨銜命出使擁旌節二十三年……未嘗一日暫離卷軸……”這是從“總角”小童直到出使江南,都不曾暫釋書冊——此皆自幼内值伴讀的明證。
鄧先生何嘗“錯記”?在這種地方吹求挑剔,适見其不務實學、有意誣人的作風。
關于大師閻若璩竟贈詩四首與曹寅的事,也很重要。
清人記載,世宗憲皇帝(雍正)在“藩邸”時聘他入府。
又有人說,聘他的不是皇四子胤NFDBD,而是皇十四子胤祯。
是傳訛了。
此乃清史上一個不小的未解之謎。
今不拟在此多談,隻是應該說明:曹寅雖受此贈詩,而詩集絕無倡和往來之迹,也許本無,也許删掉——内中似乎隐藏着一段頗有關系的避忌之情。
如今隻說一點。
閻大師說:“又得金泥信,風流第一人。
”下注:“阿鹹狀元。
”阿鹹乃侄男之代稱,于是我問鄧先生:這十分奇怪,曹家又出了狀元?這不可能,也無記載可證,詩句何來? 鄧先生為此,替我費了不小的精力去查進士題名錄,不見曹姓狀元。
對我說無法解疑,或系當時有過誤傳的謊信。
(此一公案,日後方查明是武狀元,安徽的曹曰玮。
而閻詩又雲“沙平新築馬,地近早攀鱗”,幾乎令人疑是宰相的等級,也覺可異。
) 然後可以說說《永憲錄》了。
鄧先生當時的話很簡單,隻言《永憲錄》裡有曹家的事,此書流傳甚罕,知者不多,圖書館就有一部抄本,可去一查。
我将書查借到手,打開翻看,不禁大驚!心知鄧老腹貯全部二十四史,大小事何止上千上萬,對此書也隻如此數語,似無大奇,可實際此書太重要了——它如實記錄了雍正的政治史迹,鮮為世知! 再看到内中記叙到曹、李兩家的大事,簡直讓我驚駭而又“興奮”——因為這可真找到了研曹考《紅》的最關鍵的秘密! 原來,曹寅的母親是康熙幼年的保母(帶養撫育的嬷嬷),而寅妻李氏之兄李煦,與寅至親而又是同在南方做織造官者,一到雍正竊位,即因“奸黨”而兩番投入了刑部大獄——他成了雍正政敵胤NFDBE的“黨羽”,先發極邊,凍餓而死! 李煦即雪芹筆下的“史侯”家,而曹寅之母孫夫人在《紅樓夢》裡也以特筆寫出過,那就是“賈氏宗祠”對聯所載的“兆姓賴保育之恩”一句無人曾解的“密碼”! 從此,一切都貫通了,明白了,雪芹幾世的家世身份,所遭遇的政治災難,子孫困厄的命運,窮愁著書的背景……這才豁然曉然。
這是紅學史上最大的一次“突破”。
詩曰: 文如居士大師行,史事胸羅巨細詳。
堪歎蚍蜉搖大樹,天高地厚本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