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紅樓夢》的回目(5)
關燈
小
中
大
一段話有很重要的一點,說“除了芳蕊并無第三人知道”;又說“背人悄問芳官就知道了”。
蕊官是她(當作他)戀愛的對象,芳官又是什麼呢?這裡應當看做芳官與藕官即一人的化身。
這樣就把這上面迷惘的公式給解決了一大半。
下文接說: 寶玉聽了心下納悶,隻得踱到潇湘館瞧黛玉,益發瘦的可憐,問起來比往日已算大愈了。
黛玉見他也比先大瘦了,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淚來,些微談了談,便催寶玉去歇息調養。
寶玉隻得回來,因記挂着要問芳官那原委,偏有湘雲、香菱來了。
這段看黛玉的文字似乎閑筆、插筆,都不是的,實系正文,看完本篇就明白了。
以下穿插了許多情節,到最後寶玉才有機會問了芳官: 芳官笑道:“你說他祭的是誰,祭的是死了的官。
”寶玉道:“這是友誼也應當的。
”芳官笑道:“那裡是友誼,他竟是瘋傻的想頭,說他自己是小生,宮是小旦,常做夫妻,雖說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場皆是真正溫存體貼之事,故此二人就瘋了,雖不做戲,尋常飲食起坐兩個人竟是你恩我愛。
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來至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
後來補了蕊宮,他們倆一般的溫柔體貼。
我也曾問過他,得新棄舊的。
他說,這又有個大道理,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隻是不把死的丢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你說可是又瘋又呆,說來可是可歎。
”寶玉聽說了這篇呆話,獨合了他的呆性,不覺又是歡喜又是悲歎,又稱奇道絕,說:“天既生這樣人,又何用我這須眉濁物玷辱世界了。
” 看他這樣“稱奇道絕”,“獨合了他的呆性”,藕官的意思顯明代表了寶玉的意思。
她跟官的關系,顯明是寶黛的關系,她跟蕊官的關系,顯明是黛玉死後,钗玉的關系。
咱們平常總懷疑,寶玉将來以何等的心情來娶寶钗,另娶寶钗是否“得新棄舊”。
作者在這裡已明白地回答了我們:嗣續事大必得另娶,隻不忘記死者就是了。
這就說明了寶玉為什麼肯娶寶钗,又為什麼始終不忘黛玉。
作者圓滿地将這“假鳳泣虛凰”來表現這真情揆癡理。
揆者量度之意,即人世一切的道理,必須要用感情來量度它,回目上說得再明白沒有了。
不過寶玉之情雖屬真情,而寶玉之理隻是一種癡理而已。
這已夠分明了,譬如把登場人物改排一下,尤一目了然。
藕官給了寶玉,蕊官給了寶钗,官給了黛玉。
上文說過,果真這樣一個代表一個,未免太呆闆、太顯露了。
作者因此稍稍移動了一下:蕊官一句不動,把藕官的替身芳官給了寶玉,而藕官本人反在黛玉處,她情侶官早死了。
如此一變換便有錯綜離合之妙,頓覺文有餘妍題無剩義。
回看“杏子陰”一段明似寫景,已到正文,其無端枨觸,寄意甚深。
“綠葉成陰子滿枝”固然可歎,“烏發如銀紅顔似槁”尤其可歎,殊不知還有“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隴中卿何薄命”哩。
“茜紗窗”三字不見正文,這裡用來對“杏子陰”好像拼湊,其實不然,不但叫起七十八回《芙蓉诔》,七十九回寶黛對話(修改《芙蓉诔》),筆力已直貫本書的結尾。
書雖未完,卻也可從此想見不凡了。
正文已入神品固不待言,即以回目論,用心之深,歎觀止矣。
蕊官是她(當作他)戀愛的對象,芳官又是什麼呢?這裡應當看做芳官與藕官即一人的化身。
這樣就把這上面迷惘的公式給解決了一大半。
下文接說: 寶玉聽了心下納悶,隻得踱到潇湘館瞧黛玉,益發瘦的可憐,問起來比往日已算大愈了。
黛玉見他也比先大瘦了,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淚來,些微談了談,便催寶玉去歇息調養。
寶玉隻得回來,因記挂着要問芳官那原委,偏有湘雲、香菱來了。
這段看黛玉的文字似乎閑筆、插筆,都不是的,實系正文,看完本篇就明白了。
以下穿插了許多情節,到最後寶玉才有機會問了芳官: 芳官笑道:“你說他祭的是誰,祭的是死了的官。
”寶玉道:“這是友誼也應當的。
”芳官笑道:“那裡是友誼,他竟是瘋傻的想頭,說他自己是小生,宮是小旦,常做夫妻,雖說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場皆是真正溫存體貼之事,故此二人就瘋了,雖不做戲,尋常飲食起坐兩個人竟是你恩我愛。
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來至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
後來補了蕊宮,他們倆一般的溫柔體貼。
我也曾問過他,得新棄舊的。
他說,這又有個大道理,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隻是不把死的丢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你說可是又瘋又呆,說來可是可歎。
”寶玉聽說了這篇呆話,獨合了他的呆性,不覺又是歡喜又是悲歎,又稱奇道絕,說:“天既生這樣人,又何用我這須眉濁物玷辱世界了。
” 看他這樣“稱奇道絕”,“獨合了他的呆性”,藕官的意思顯明代表了寶玉的意思。
她跟官的關系,顯明是寶黛的關系,她跟蕊官的關系,顯明是黛玉死後,钗玉的關系。
咱們平常總懷疑,寶玉将來以何等的心情來娶寶钗,另娶寶钗是否“得新棄舊”。
作者在這裡已明白地回答了我們:嗣續事大必得另娶,隻不忘記死者就是了。
這就說明了寶玉為什麼肯娶寶钗,又為什麼始終不忘黛玉。
作者圓滿地将這“假鳳泣虛凰”來表現這真情揆癡理。
揆者量度之意,即人世一切的道理,必須要用感情來量度它,回目上說得再明白沒有了。
不過寶玉之情雖屬真情,而寶玉之理隻是一種癡理而已。
這已夠分明了,譬如把登場人物改排一下,尤一目了然。
藕官給了寶玉,蕊官給了寶钗,官給了黛玉。
上文說過,果真這樣一個代表一個,未免太呆闆、太顯露了。
作者因此稍稍移動了一下:蕊官一句不動,把藕官的替身芳官給了寶玉,而藕官本人反在黛玉處,她情侶官早死了。
如此一變換便有錯綜離合之妙,頓覺文有餘妍題無剩義。
回看“杏子陰”一段明似寫景,已到正文,其無端枨觸,寄意甚深。
“綠葉成陰子滿枝”固然可歎,“烏發如銀紅顔似槁”尤其可歎,殊不知還有“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隴中卿何薄命”哩。
“茜紗窗”三字不見正文,這裡用來對“杏子陰”好像拼湊,其實不然,不但叫起七十八回《芙蓉诔》,七十九回寶黛對話(修改《芙蓉诔》),筆力已直貫本書的結尾。
書雖未完,卻也可從此想見不凡了。
正文已入神品固不待言,即以回目論,用心之深,歎觀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