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1)
關燈
小
中
大
本文将要談到的一些看法,基本上是1976年間形成的。
幾年來,我一直都想将它寫成一篇專論,作為我打算寫的《論紅樓夢佚稿》一書中的主要章節,但老是受到其他事情的牽制,沒有充裕的時間。
湊巧,北京出版社決定将我1975年前所編由杭州大學内部印行的《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一書正式出版,我就借修改此書的機會,将這些看法分散地寫入有關詩詞曲賦的評說和附編的資料介紹中去了。
該書在1979年年底已與讀者見面,但我還是覺得那樣東談一點、西說幾句的寫法很難使人獲得比較完整的印象,也難使人根據我分散在各處提到的材料來通盤地衡量這樣的推斷是否真有道理;此外,受該書體例限制,有些問題也放不進去。
所以,還是決定再寫這篇專論,把自己的看法和依據的材料比較全面地談一談,以便于聽取紅學界朋友和讀者的意見。
一、前八十回已埋下伏筆 本文要探讨的“林黛玉之死”,正如題目所标明的是指曹雪芹所寫的已散佚了的八十回後原稿中的有關情節,不是現在從後四十回續書中能讀到的《林黛玉焚稿斷癡情》、《苦绛珠魂歸離恨天》等。
當然,為了便于說明問題,也還得常常提到續書。
《紅樓夢》後半部佚稿中寶黛悲劇的詳情,我們是無法了解的了。
但隻要細心地研究八十回前小說原文的暗示、脂評所提供的線索,以及作者同時人富察明義的《題紅樓夢》詩,并将這些材料互相加以印證,悲劇的大緻輪廓還是可以窺見的。
這裡有兩點情況,特别值得說一說。
(一)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貫始終的,小說有完整的、統一的藝術構思,情節結構前後十分嚴密。
在寫法上,曹雪芹喜歡把未來要發生的事情,人物以後的遭遇、歸宿,預先通過各種形式向讀者提明或作出暗示,有時用判詞歌曲,有時用詩謎谶語,有時用脂評所謂“千裡伏線”,有時用某一件事或某一段描寫“為後文所引”等等。
即如以“不聽菱歌聽佛經”去做尼姑為歸宿的惜春,小說開始描寫她還是個孩子時,就先寫她“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兒一處頑耍”,她所說的第一句話便是:“我這裡正和智能兒說,我明兒也剃了頭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來;若剃了頭可把這花兒戴在哪裡呢?”(第七回,所引文字據甲戌、庚辰、戚序等脂評本互校。
後同)這就将後半部線索提動了。
諸如此類,小說中是很多的。
這是《紅樓夢》寫法上不同于其他小說的一個顯著特點。
它使我們探索佚稿的内容有了可能,特别是作為全書情節的大關鍵之一的寶黛悲劇,更不會沒有線索可尋。
倘若換作《儒林外史》,我們是無法從它前半部文字中研究出後半部情況來的。
(二)脂硯齋、畸笏叟等批書人與作者關系親近得很,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作者的助手,他們是讀到過現已散佚了的後半部原稿的。
而這後半部原稿除了有“五、六稿”是在一次謄清時“被借閱者迷失”(但批書人也讀到過,如“獄神廟慰寶玉”、“衛若蘭射圃”和“花襲人有始有終”等)以外,其餘的稿子直到脂評的最晚年份,即作者和脂硯齋都已相繼逝世三年後的丁亥年(1767,即惋惜已有數稿“迷失”的脂評所署之年)或者尚可懷疑寫訛的甲午年(1774),都還保存在畸笏叟或者畸笏叟所知道的作者某一親友的手中,而沒有說它已經散失。
可知脂評是在了解小說全貌的基礎上所加的評語,這就使它具有特别重要的價值。
現在有人罵脂硯齋,罵脂評“庸俗”、“輕薄”、“惡劣”、“兇狠”、“立場反動”、“老奸巨猾”等等,這也許是沒有真正懂得脂評。
筆者是肯定脂硯齋的,并且還認為以往研究者對脂評的利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對脂評的價值不是估計得過高,而是大大低估了。
就算脂硯齋等人的觀點很糟糕(其實,這是皮相之見),而我們的觀點比他高明一百倍吧,但有一點他總是勝過我們的,那就是
幾年來,我一直都想将它寫成一篇專論,作為我打算寫的《論紅樓夢佚稿》一書中的主要章節,但老是受到其他事情的牽制,沒有充裕的時間。
湊巧,北京出版社決定将我1975年前所編由杭州大學内部印行的《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一書正式出版,我就借修改此書的機會,将這些看法分散地寫入有關詩詞曲賦的評說和附編的資料介紹中去了。
該書在1979年年底已與讀者見面,但我還是覺得那樣東談一點、西說幾句的寫法很難使人獲得比較完整的印象,也難使人根據我分散在各處提到的材料來通盤地衡量這樣的推斷是否真有道理;此外,受該書體例限制,有些問題也放不進去。
所以,還是決定再寫這篇專論,把自己的看法和依據的材料比較全面地談一談,以便于聽取紅學界朋友和讀者的意見。
一、前八十回已埋下伏筆 本文要探讨的“林黛玉之死”,正如題目所标明的是指曹雪芹所寫的已散佚了的八十回後原稿中的有關情節,不是現在從後四十回續書中能讀到的《林黛玉焚稿斷癡情》、《苦绛珠魂歸離恨天》等。
當然,為了便于說明問題,也還得常常提到續書。
《紅樓夢》後半部佚稿中寶黛悲劇的詳情,我們是無法了解的了。
但隻要細心地研究八十回前小說原文的暗示、脂評所提供的線索,以及作者同時人富察明義的《題紅樓夢》詩,并将這些材料互相加以印證,悲劇的大緻輪廓還是可以窺見的。
這裡有兩點情況,特别值得說一說。
(一)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貫始終的,小說有完整的、統一的藝術構思,情節結構前後十分嚴密。
在寫法上,曹雪芹喜歡把未來要發生的事情,人物以後的遭遇、歸宿,預先通過各種形式向讀者提明或作出暗示,有時用判詞歌曲,有時用詩謎谶語,有時用脂評所謂“千裡伏線”,有時用某一件事或某一段描寫“為後文所引”等等。
即如以“不聽菱歌聽佛經”去做尼姑為歸宿的惜春,小說開始描寫她還是個孩子時,就先寫她“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兒一處頑耍”,她所說的第一句話便是:“我這裡正和智能兒說,我明兒也剃了頭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來;若剃了頭可把這花兒戴在哪裡呢?”(第七回,所引文字據甲戌、庚辰、戚序等脂評本互校。
後同)這就将後半部線索提動了。
諸如此類,小說中是很多的。
這是《紅樓夢》寫法上不同于其他小說的一個顯著特點。
它使我們探索佚稿的内容有了可能,特别是作為全書情節的大關鍵之一的寶黛悲劇,更不會沒有線索可尋。
倘若換作《儒林外史》,我們是無法從它前半部文字中研究出後半部情況來的。
(二)脂硯齋、畸笏叟等批書人與作者關系親近得很,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作者的助手,他們是讀到過現已散佚了的後半部原稿的。
而這後半部原稿除了有“五、六稿”是在一次謄清時“被借閱者迷失”(但批書人也讀到過,如“獄神廟慰寶玉”、“衛若蘭射圃”和“花襲人有始有終”等)以外,其餘的稿子直到脂評的最晚年份,即作者和脂硯齋都已相繼逝世三年後的丁亥年(1767,即惋惜已有數稿“迷失”的脂評所署之年)或者尚可懷疑寫訛的甲午年(1774),都還保存在畸笏叟或者畸笏叟所知道的作者某一親友的手中,而沒有說它已經散失。
可知脂評是在了解小說全貌的基礎上所加的評語,這就使它具有特别重要的價值。
現在有人罵脂硯齋,罵脂評“庸俗”、“輕薄”、“惡劣”、“兇狠”、“立場反動”、“老奸巨猾”等等,這也許是沒有真正懂得脂評。
筆者是肯定脂硯齋的,并且還認為以往研究者對脂評的利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對脂評的價值不是估計得過高,而是大大低估了。
就算脂硯齋等人的觀點很糟糕(其實,這是皮相之見),而我們的觀點比他高明一百倍吧,但有一點他總是勝過我們的,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