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抄本何曾作僞
關燈
小
中
大
受到那個胡編亂造的裕瑞的啟示呀!
我并不想故意挖苦歐陽健,他确實玩過這種手法,比如劉铨福在甲戌本一條跋語中說:“《紅樓夢》紛紛效颦者,無一可取;唯《癡人說夢》一種及二知道人《紅樓夢說夢》一種尚可玩。
”這本是十分正确的見解,因為事實上苕溪漁隐和二知道人的眼光确實大大高出于當時紛紛效颦的流俗輩。
我随便引幾句二知道人的話,看是否如此:“蒲聊齋之孤憤,假鬼狐以發之;施耐庵之孤憤,假盜賊以發之;曹雪芹之孤憤,假兒女以發之,同是一把酸辛淚也。
”你還能舉哪一位舊紅學家說過如此精辟的話?再如:“大觀園之結構,即雪芹胸中丘壑也:壯年吞之于胸,老去吐之于筆耳。
”我以為這與運用當今文藝理論而得出的最公允的結論也沒有什麼兩樣。
再如:“寶玉懸崖撒手,寶玉之夢覺矣,寶玉之情了矣。
”“懸崖撒手”四字,我想是歐陽健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這是乾隆時的二知道人用它來指寶玉出家,卻又偏偏出在歐陽健硬說是很晚很晚才出現的僞造的脂本的脂評中,如說“寶玉有此世人莫忍為之毒,故後文方能‘懸崖撒手’一回……”(第二十一回)“歎不能得見寶玉‘懸崖撒手’文字為恨。
丁亥夏,畸笏叟。
”(第二十五回)等等。
有些對自己立論不利的證據,所以非貶低不可。
苕溪漁隐列舉小說人物年齡大小前後不一緻處(有的是續書中的用編年表的方法,雖然有點多餘,但畢竟不是《林黛玉日記》),怎麼就用“對小說人物和‘史事’将無作有地予以考訂校雠”的罪名,将此書貶得一錢不值,說劉铨福“作僞”是從中得到“啟示”呢?原來苕溪漁隐還做了件有礙歐陽健立論的事,他把新刊行的程甲本與“歸抄本”作了對照,花了一番“考訂校雠”功夫,列舉出一些重要異文都見之于甲戌、己卯、庚辰、戚序等脂本的,其中如“護官符”四句口碑之下,舊抄本便有各家房次的小字注文。
而這些注文恰恰是歐陽健以為萬萬不可能有的,是他用來證明“民國以後制造”的甲戌本中“後人妄加”,又故意在行側加批作僞證的得意的例子。
現在居然又在乾隆時人的著述中找到(其實,批有“蘭墅〔即高鹗〕閱過”字樣的夢稿本和早于程甲本的戚序本中也都有此注文,隻是歐陽健不敢提及罷了),豈非重重地打了自己耳光?所以非預先斷喝一聲不可。
歐陽健随口罵劉铨福為“狡猾伎倆”,我們又該如何來說歐陽健呢?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三代脂硯齋的嬗變史”,本子隻有一個,就是今存的甲戌本。
對于前述那條日記中的箋記,歐陽健自己也承認“王雪澄對于此事的追記,已遠在50年以後,看來并未親見劉寬夫所得之本,一切當來源于其後之傳聞”。
要知傳聞走樣的事可太多了。
就說曹雪芹吧,從同時的袁枚到清末的俞樾,有多少人說他是曹寅的兒子或者曹寅自己(所謂“雪芹,字子清”即是),劉铨福被傳為其父劉寬夫又有什麼奇怪呢?胡适就發現過這種情況,他說:“《百家書劄真迹》有了念先先生撰的小傳,其中劉铨福小傳偶然有些錯誤(一為說‘劉字铨福’;一為說他‘鹹同時官刑部,轉湖南辰州知府’,是把他家父子認作一個人了)。
”(《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影印本》)至于“脂硯堂”更顯然是“脂硯齋”的訛傳,因為小說本子以“堂”稱的本來不少,如《水浒》之有容與堂本、貫華堂本等等。
《石頭記》稱作《紅樓夢》,也沒有什麼文章可做,脂本脂評中本來就常見兩個書名通用;俞平伯先生當年輯錄脂評,五種本子倒有四種原稱《石頭記》的,但他卻不妨題作《脂硯齋紅樓夢輯評》。
箋記隻是據傳聞記下有這麼一種本子,卻無從核對原書題名是什麼,記作“原稿”也不過是傳聞而已,哪可真作書名看?回目“林黛玉寄養榮國府”不就是甲戌本回目“榮國府收養林黛玉”的誤記嗎?“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也是甲戌本脂評中所提到的本來回目。
箋記所引朱評,都隻簡說大意,隻要不故意挑剔,全與甲戌本合榫。
總之,就是劉铨福所藏、後歸了胡适的甲戌本。
憑什麼厚誣做兒子的在父親留下的本子上“做了手腳”?
”這本是十分正确的見解,因為事實上苕溪漁隐和二知道人的眼光确實大大高出于當時紛紛效颦的流俗輩。
我随便引幾句二知道人的話,看是否如此:“蒲聊齋之孤憤,假鬼狐以發之;施耐庵之孤憤,假盜賊以發之;曹雪芹之孤憤,假兒女以發之,同是一把酸辛淚也。
”你還能舉哪一位舊紅學家說過如此精辟的話?再如:“大觀園之結構,即雪芹胸中丘壑也:壯年吞之于胸,老去吐之于筆耳。
”我以為這與運用當今文藝理論而得出的最公允的結論也沒有什麼兩樣。
再如:“寶玉懸崖撒手,寶玉之夢覺矣,寶玉之情了矣。
”“懸崖撒手”四字,我想是歐陽健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這是乾隆時的二知道人用它來指寶玉出家,卻又偏偏出在歐陽健硬說是很晚很晚才出現的僞造的脂本的脂評中,如說“寶玉有此世人莫忍為之毒,故後文方能‘懸崖撒手’一回……”(第二十一回)“歎不能得見寶玉‘懸崖撒手’文字為恨。
丁亥夏,畸笏叟。
”(第二十五回)等等。
有些對自己立論不利的證據,所以非貶低不可。
苕溪漁隐列舉小說人物年齡大小前後不一緻處(有的是續書中的用編年表的方法,雖然有點多餘,但畢竟不是《林黛玉日記》),怎麼就用“對小說人物和‘史事’将無作有地予以考訂校雠”的罪名,将此書貶得一錢不值,說劉铨福“作僞”是從中得到“啟示”呢?原來苕溪漁隐還做了件有礙歐陽健立論的事,他把新刊行的程甲本與“歸抄本”作了對照,花了一番“考訂校雠”功夫,列舉出一些重要異文都見之于甲戌、己卯、庚辰、戚序等脂本的,其中如“護官符”四句口碑之下,舊抄本便有各家房次的小字注文。
而這些注文恰恰是歐陽健以為萬萬不可能有的,是他用來證明“民國以後制造”的甲戌本中“後人妄加”,又故意在行側加批作僞證的得意的例子。
現在居然又在乾隆時人的著述中找到(其實,批有“蘭墅〔即高鹗〕閱過”字樣的夢稿本和早于程甲本的戚序本中也都有此注文,隻是歐陽健不敢提及罷了),豈非重重地打了自己耳光?所以非預先斷喝一聲不可。
歐陽健随口罵劉铨福為“狡猾伎倆”,我們又該如何來說歐陽健呢?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三代脂硯齋的嬗變史”,本子隻有一個,就是今存的甲戌本。
對于前述那條日記中的箋記,歐陽健自己也承認“王雪澄對于此事的追記,已遠在50年以後,看來并未親見劉寬夫所得之本,一切當來源于其後之傳聞”。
要知傳聞走樣的事可太多了。
就說曹雪芹吧,從同時的袁枚到清末的俞樾,有多少人說他是曹寅的兒子或者曹寅自己(所謂“雪芹,字子清”即是),劉铨福被傳為其父劉寬夫又有什麼奇怪呢?胡适就發現過這種情況,他說:“《百家書劄真迹》有了念先先生撰的小傳,其中劉铨福小傳偶然有些錯誤(一為說‘劉字铨福’;一為說他‘鹹同時官刑部,轉湖南辰州知府’,是把他家父子認作一個人了)。
”(《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影印本》)至于“脂硯堂”更顯然是“脂硯齋”的訛傳,因為小說本子以“堂”稱的本來不少,如《水浒》之有容與堂本、貫華堂本等等。
《石頭記》稱作《紅樓夢》,也沒有什麼文章可做,脂本脂評中本來就常見兩個書名通用;俞平伯先生當年輯錄脂評,五種本子倒有四種原稱《石頭記》的,但他卻不妨題作《脂硯齋紅樓夢輯評》。
箋記隻是據傳聞記下有這麼一種本子,卻無從核對原書題名是什麼,記作“原稿”也不過是傳聞而已,哪可真作書名看?回目“林黛玉寄養榮國府”不就是甲戌本回目“榮國府收養林黛玉”的誤記嗎?“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也是甲戌本脂評中所提到的本來回目。
箋記所引朱評,都隻簡說大意,隻要不故意挑剔,全與甲戌本合榫。
總之,就是劉铨福所藏、後歸了胡适的甲戌本。
憑什麼厚誣做兒子的在父親留下的本子上“做了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