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郭靖
關燈
小
中
大
家之俠?
二.由儒生而俠士的陳家洛.袁承志這兩位儒俠怎麽會比不上郭靖?這兩個疑問.正是金庸小說的獨特和深刻之處.同時也正是金庸所揭示的儒家文化.儒俠人格的奧秘所在.
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決不隻是儒生而已.而是包括所有的中國人.包括識字和不識字的中國人.進而.儒家文化對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下層人民的影響.實際上可能比對儒生以及官府中人的影響更大.識字不多的下層人民是憑着本能和信念去接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因而這種影響不僅是表現在思想上.而更多地表現在心理上和人格上.相反.儒生及官僚們的儒家文化則更多的表現在思想上.甚至口頭上.他們隻是"用"卻未必"信".
郭靖母子自幼生長在蒙古荒漠.結果倒成了儒俠之大者.這看起來有些稀奇.實際上并不特别難以理解.其一.儒家文化的影響已經滲入了漢人的血液與骨髓中.即使是文盲老婦如郭母李萍.也懂得大義而對兒子以死相勸.這勢必堅定郭靖的信心與決心.其二.蒙古荒漠及蒙古人的粗犷豪邁.簡陋直爽的文化習慣恰好培養了郭靖的純樸質實.厚道無僞的人格\.這種人格恰恰是比中原文化(尤其是官場文化)背景下的人格更接近儒家的理想.其三.進一步說.郭靖性格的愚魯質拙.這也正是儒家文化産生影響的最好的對象.----"愚"與"儒"有一種奇妙的内在對應關系.
孔夫子當年周遊列國.抱定一個"仁"字的目标.搞的自己狼狽不堪.在智者來看.何其愚也.
而嶽飛之死.固然是他人格的光輝得以升華的原因.卻也正是他的"愚忠"的表現.他若不"愚"又何以至死?若不"愚"又何以垂名千古而不朽?前述<碧血劍>中.程本直贊袁崇煥"舉世皆巧人.
而袁公一大癡漢也."唯其癡.則人家如何如何.他又如何如何.這正是他的與衆不同之處.卻又是他的癡處.正是他人格偉大之處.卻又是他的"愚"處.----郭靖若不愚.他也像黃蓉那樣聰明的逃之夭夭.不會這樣白白的送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會這樣"匹夫有責"人微力薄也要盡心竭力.死而後已.那麽他就不叫郭靖了.他的人格也就沒有這麽偉大了.郭靖也就稱不上是儒家之俠.俠之大者了.
當然.郭靖隻是一位儒俠.一位草莽英雄.并不是一位儒生.他不會有"安邦定國"的抱負.
也沒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才幹.他所做的事隻是一件簡單明了的事:守住襄陽.不惜一死.為國禦侮.為民造福.這一件事雖然簡單.但"仁"在其中."義"也在其中.人格形象及其光輝也在其中了.也正因他堅定不移而且主動獨立的這麽做了.所以他比滿腹機杼的陳家洛顯得更加偉大.也比袁承志顯得更加自覺.更加可貴.他們更近於"儒"卻更遠於"俠".郭靖卻不是這樣.
他早就認定一條死理"範蠡當然聰明.但像伍子胥.文種那樣.到死還在為國盡忠.那是更加不易了."黃蓉說他"不錯".這叫做"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這正是儒家精神人格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