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看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派饒了兒子一命,若不成功,惡戰一輪,全家喪命,那也可以洗脫了污名。
搶走兒子逃走,卻隻是一時之計,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為原則、為目标,個中分别十分清楚。
石清不是聖人,也不是英雄,但有涵養、明事理、态度大方、精明能幹而懂得人情世故,是現實社會的普通成年人可以力求達到的水準。
金庸與黑社會 一談到《鹿鼎記》所描畫的世界,我總是禁不住怨氣沖天,諸多不滿,其實這不大好,一來老是從自己的理想和憂慮看事物,未免過分主觀,二來《鹿鼎記》的人與事,頗有可敬和值得欣賞效法的一面,拒絕表揚它的正面教材,肯定失卻平衡。
決定從今天起,努力從積極的一面探讨《鹿鼎記》。
有朋友提醒我,盡避我對《鹿鼎記》諸多挑剔,但金庸小說深入民間,讀者的層面極廣,不是人人都持與我相同的觀點的。
他告訴我,比如香港的黑社會,就有不少人十分崇拜《鹿鼎記》裡的陳近南,而且認為這部小說使人認識到所謂“黑社會”的來源,十分有參考價值。
三合會源出反清複明的愛國組織天地會,天地會的總舵主陳近南是英雄好漢,由此可見,三合會會員并不是沒有尊嚴戒律,一昧為非作歹的壞人。
我一向覺得陳近南是個才能卓越的領袖人物,為人可敬,但是有個重大缺點,就是始終局限于封建愚忠,“家天下”的頭腦思想。
但是,站在黑社會的立場,忠、義正是最重要的品德,而陳近南把忠、義的理想發揮到淋漓盡緻。
他為朋友奮不顧身,對有恩于他的台灣鄭家始終不負,他死于鄭家不肖子孫偷襲之下,很多讀者或以為不值,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正是為“甯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這個基本原則犧牲,死得十分适合他的性格。
天地會是否本港三合會的前身,殊難稽考,但是關于洪門的源流發展傳說很多,《鹿鼎記》所彩的是其中某些傳說,而洪門其後的發展,說法更多。
一般而言,肯定是有一些關連,但經過多重變質之後,這關連可能已經意義不大。
《倚天屠龍記》裡,楊逍談明教從為百姓打抱不平、愛國愛民族的組織,演變成被正派人士憎惡的“魔教”,或可引為借鑒。
以金庸小說的一貫觀點,“正”、“邪”之間原無絕對分野,有時自命“正派”的人,比邪派還要殘酷卑鄙。
相信金庸大多數的讀者沒有想過視今天的黑社會分子為天地會的“好漢”,但若黑社會真的以天地會及陳近南作為典範,果能收“邪中有正”之效,那麼《鹿鼎記》就功德無量了。
小寶自信 金庸把韋小寶寫得極夠朋友,他認為這是韋小寶最大的優點。
我覺得“小寶義氣”渲染得太厲害了,反而更注意他另一個好處,那就是,這人絕不自卑,因此也沒有極度自卑感帶來的諸多毛病,比如自大、狂妄、猜忌、多疑、心胸狹窄、孤癖、偏激等等。
韋小寶對自己的出身的态度,真是健康之極。
他不覺得身為妓女的兒子,在妓院中胡混長大,有什麼值得羞慚的地方。
他當然明白階級身份高低之别,他想也沒想過什麼“平等”、“人權”,隻是他不把階級分别當作一回事,表面上對身份高貴的大人物如皇帝、太後奉承十足,心底裡他隻當他們是跟他一樣的凡人,階級高貴,不過是威風一些罷了,但他韋小寶一樣可以威風、有錢,甚至比他們更威風、更有錢,階級根本阻擋不了他發财和奪得美人歸,其他的,他毫不在乎。
他一直沒有接韋春芳出來,一直讓她留在麗春院當妓女,并不是因為他自私、不孝,而是他不覺得麗春院是個“火坑”、做妓女是恥辱。
做妓女,不過是為生活辛苦一點。
不過,韋小寶也不是笨人,世俗之見他既曉得又接受是現實,他不會到處說自己的母親是妓女,然後迫人家鄙視他或接納他的随便态度。
有一次,他一時誠懇起來,要對方怡剖白,但剛說到母親在妓院生活,看到方怡面色大變,他就知道她愛不了,于是改口編了個大謊話。
他當然恨方怡看不起妓女,但這種恨絕無深度,一下子就忘了。
比起又要反叛世俗、又要世俗接受他的觀點的楊過,韋小寶爽朗和心胸廣闊得多了。
不為出身羞愧,更加不用隐瞞自己沒有學問、不識字。
韋小寶随時表白自己的粗陋無文,事實上,正是因為他成功、自信,懂得利用自己的短處,令對方産生優越感,因而不會對他敵視。
越是成功的人(或覺得自己成功的人),就越不避提自己卑微出身,他不靠出身、階級、資格去争取别人尊重,他有足夠自信。
就功德無量了。
第五輯情趣篇 黯然銷魂掌 《神雕俠侶》第三十四回,楊過以“黯然銷魂掌”勝了周伯通的“大伏魔拳法”。
這套掌法是楊過集他所學各家大成自創,招式名字古怪,計有:心驚肉跳、杞人憂天、無中生有、拖泥帶水、徘徊空谷、廢寝忘食、孤形隻影、飲恨吞聲、六神不安、窮途末路……等等。
原來,這是他與小龍女分别之後,一直苦苦思念,百無聊賴中創成。
周伯通央求楊過教他,楊過于是細細演給他看,但以周伯通那麼聰明絕頂又愛學武功的人,竟然提悟不到要旨,原因原來是他領略不到掌法的感情。
楊過向他解釋說:“周老前輩,十五年前,内人和我分手,晚輩相思良苦,心有所感,方有這套掌法之創。
老前輩無牽無挂,快樂逍遙,自是無法領悟其中憂心如焚的滋味。
” 這理論跟玉女素心劍的“情侶劍法”同出一轍,但又比情侶劍法神話幾分。
尤其是到後來,楊過得與小龍女重聚,便連他自己也無法發揮黯然銷魂掌的威力來,好在形勢轉惡劣,他倆被敵人隔開,他自分必死,黯然神傷,掌法又回複威力。
這是魔法不成?照金庸描述,便是像透了魔法:“楊過既和小龍女重逢,這路掌法已失卻神效”—— “神效”真是可圈可點。
或者說,金庸這樣形容武功,不過是将它和藝術創作放在一起,比方音樂、繪畫,那都是心中先有強烈的感情才能以作品表達出來的。
例如畫家有一個時期異常低沉,這個時期所作的畫也會表現低沉的調子,過一個時期,他的遭遇改變了(諸如享受到愛情的喜悅),心情快樂起來,前一個時期的畫風,自然無法維持。
我覺得這比喻并不完全貼切。
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在第一次完成時是創作,但以後每一次使用,便不是創作而是重演:像音樂演奏者演奏一個已經完成了的樂章。
沒有經曆過創造的人那種感情,不能夠充分了解作品的精神,以緻演奏不夠說服力,這個說法勉強可以成立;但是要說每一次演奏,必須重新置身創作時的心理環境,那卻未免有點荒謬。
何況,專業演奏家必須有專注投入的本領,難道楊過這位大行家的武功是這麼“業馀” 麼? 淩波微步 “淩波微步,羅襪生塵”,本來是曹子健〈洛神賦〉的名句,歌頌他心目中這位洛水神仙優美的姿态,不料被金庸随手借來,變成一套輕功步法,放在《天龍八部》之中。
金庸所“發明”的武功,每每是“度身訂造”,特别配合主人公的身份性格;其實,他在雕塑人物之際,武功也是用來表現這個人物風格的一部分。
段譽是個仁愛的書呆子,又生長在武功世家,對世間一流武功視同草芥,當然不能使關西大漢的虎門刀、瘋魔杖那類粗豪武功,他要不就完全不懂武功,要不就是懂些最風雅溫文的武功,那又有甚麼合适得過“淩波微步”呢?一來,這是避開敵人攻擊的步法,而不是傷人的武功,非常切合他仁愛的個性;二來,以〈洛神賦〉為神韻,這樣的步法真是再風雅沒有了;三來,這是“神仙姐姐”囑他學的,當然不同父母命令,應該欣然從命。
楊過學“美女拳法”,化嬌媚為潇灑;段譽學“淩波微步”,卻是化優雅為狼狽。
金庸描寫他緊閉雙眼,一腳高、一腳低地隻管照步法走,真是傳神極了。
除了淩波微步,段譽所懂的武功隻有“北冥神功”和“六脈神劍”兩種。
“北冥神功”旨在取人内力,雖然神仙姐姐吩咐,但他“總覺習之有違本性”,淺嘗即止。
至于“六脈神劍”,那是他段氏家族不傳之秘,當然十分符合他的王子身份。
金庸愛安排種種奇特的情況,讓他的小說人物修習異乎尋常的武功,例如張無忌在光明頂秘道中,為順小昭之意學“乾坤大挪移心法”;令狐沖在思過崖為了要替風清揚打敗田伯光而學“獨孤九劍”。
段譽學六脈神劍的情況,也是十分奇特而切合他的個性,他是坐在長輩枯榮大師身前、在他高大的身軀掩護下即場學的。
當時天龍寺高僧竭力與鸠摩智對抗,以求保護這部祖傳鎮寺之寶六脈神劍圖譜,段譽這小輩根本無從加入,他因好奇學會,結果衆僧不敵,枯榮大師為免圖譜落在鸠摩智手中而用内力把它焚毀,段譽反而成了唯一記得全套六路劍法的真正傳人。
搶走兒子逃走,卻隻是一時之計,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為原則、為目标,個中分别十分清楚。
石清不是聖人,也不是英雄,但有涵養、明事理、态度大方、精明能幹而懂得人情世故,是現實社會的普通成年人可以力求達到的水準。
金庸與黑社會 一談到《鹿鼎記》所描畫的世界,我總是禁不住怨氣沖天,諸多不滿,其實這不大好,一來老是從自己的理想和憂慮看事物,未免過分主觀,二來《鹿鼎記》的人與事,頗有可敬和值得欣賞效法的一面,拒絕表揚它的正面教材,肯定失卻平衡。
決定從今天起,努力從積極的一面探讨《鹿鼎記》。
有朋友提醒我,盡避我對《鹿鼎記》諸多挑剔,但金庸小說深入民間,讀者的層面極廣,不是人人都持與我相同的觀點的。
他告訴我,比如香港的黑社會,就有不少人十分崇拜《鹿鼎記》裡的陳近南,而且認為這部小說使人認識到所謂“黑社會”的來源,十分有參考價值。
三合會源出反清複明的愛國組織天地會,天地會的總舵主陳近南是英雄好漢,由此可見,三合會會員并不是沒有尊嚴戒律,一昧為非作歹的壞人。
我一向覺得陳近南是個才能卓越的領袖人物,為人可敬,但是有個重大缺點,就是始終局限于封建愚忠,“家天下”的頭腦思想。
但是,站在黑社會的立場,忠、義正是最重要的品德,而陳近南把忠、義的理想發揮到淋漓盡緻。
他為朋友奮不顧身,對有恩于他的台灣鄭家始終不負,他死于鄭家不肖子孫偷襲之下,很多讀者或以為不值,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正是為“甯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這個基本原則犧牲,死得十分适合他的性格。
天地會是否本港三合會的前身,殊難稽考,但是關于洪門的源流發展傳說很多,《鹿鼎記》所彩的是其中某些傳說,而洪門其後的發展,說法更多。
一般而言,肯定是有一些關連,但經過多重變質之後,這關連可能已經意義不大。
《倚天屠龍記》裡,楊逍談明教從為百姓打抱不平、愛國愛民族的組織,演變成被正派人士憎惡的“魔教”,或可引為借鑒。
以金庸小說的一貫觀點,“正”、“邪”之間原無絕對分野,有時自命“正派”的人,比邪派還要殘酷卑鄙。
相信金庸大多數的讀者沒有想過視今天的黑社會分子為天地會的“好漢”,但若黑社會真的以天地會及陳近南作為典範,果能收“邪中有正”之效,那麼《鹿鼎記》就功德無量了。
小寶自信 金庸把韋小寶寫得極夠朋友,他認為這是韋小寶最大的優點。
我覺得“小寶義氣”渲染得太厲害了,反而更注意他另一個好處,那就是,這人絕不自卑,因此也沒有極度自卑感帶來的諸多毛病,比如自大、狂妄、猜忌、多疑、心胸狹窄、孤癖、偏激等等。
韋小寶對自己的出身的态度,真是健康之極。
他不覺得身為妓女的兒子,在妓院中胡混長大,有什麼值得羞慚的地方。
他當然明白階級身份高低之别,他想也沒想過什麼“平等”、“人權”,隻是他不把階級分别當作一回事,表面上對身份高貴的大人物如皇帝、太後奉承十足,心底裡他隻當他們是跟他一樣的凡人,階級高貴,不過是威風一些罷了,但他韋小寶一樣可以威風、有錢,甚至比他們更威風、更有錢,階級根本阻擋不了他發财和奪得美人歸,其他的,他毫不在乎。
他一直沒有接韋春芳出來,一直讓她留在麗春院當妓女,并不是因為他自私、不孝,而是他不覺得麗春院是個“火坑”、做妓女是恥辱。
做妓女,不過是為生活辛苦一點。
不過,韋小寶也不是笨人,世俗之見他既曉得又接受是現實,他不會到處說自己的母親是妓女,然後迫人家鄙視他或接納他的随便态度。
有一次,他一時誠懇起來,要對方怡剖白,但剛說到母親在妓院生活,看到方怡面色大變,他就知道她愛不了,于是改口編了個大謊話。
他當然恨方怡看不起妓女,但這種恨絕無深度,一下子就忘了。
比起又要反叛世俗、又要世俗接受他的觀點的楊過,韋小寶爽朗和心胸廣闊得多了。
不為出身羞愧,更加不用隐瞞自己沒有學問、不識字。
韋小寶随時表白自己的粗陋無文,事實上,正是因為他成功、自信,懂得利用自己的短處,令對方産生優越感,因而不會對他敵視。
越是成功的人(或覺得自己成功的人),就越不避提自己卑微出身,他不靠出身、階級、資格去争取别人尊重,他有足夠自信。
就功德無量了。
第五輯情趣篇 黯然銷魂掌 《神雕俠侶》第三十四回,楊過以“黯然銷魂掌”勝了周伯通的“大伏魔拳法”。
這套掌法是楊過集他所學各家大成自創,招式名字古怪,計有:心驚肉跳、杞人憂天、無中生有、拖泥帶水、徘徊空谷、廢寝忘食、孤形隻影、飲恨吞聲、六神不安、窮途末路……等等。
原來,這是他與小龍女分别之後,一直苦苦思念,百無聊賴中創成。
周伯通央求楊過教他,楊過于是細細演給他看,但以周伯通那麼聰明絕頂又愛學武功的人,竟然提悟不到要旨,原因原來是他領略不到掌法的感情。
楊過向他解釋說:“周老前輩,十五年前,内人和我分手,晚輩相思良苦,心有所感,方有這套掌法之創。
老前輩無牽無挂,快樂逍遙,自是無法領悟其中憂心如焚的滋味。
” 這理論跟玉女素心劍的“情侶劍法”同出一轍,但又比情侶劍法神話幾分。
尤其是到後來,楊過得與小龍女重聚,便連他自己也無法發揮黯然銷魂掌的威力來,好在形勢轉惡劣,他倆被敵人隔開,他自分必死,黯然神傷,掌法又回複威力。
這是魔法不成?照金庸描述,便是像透了魔法:“楊過既和小龍女重逢,這路掌法已失卻神效”—— “神效”真是可圈可點。
或者說,金庸這樣形容武功,不過是将它和藝術創作放在一起,比方音樂、繪畫,那都是心中先有強烈的感情才能以作品表達出來的。
例如畫家有一個時期異常低沉,這個時期所作的畫也會表現低沉的調子,過一個時期,他的遭遇改變了(諸如享受到愛情的喜悅),心情快樂起來,前一個時期的畫風,自然無法維持。
我覺得這比喻并不完全貼切。
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在第一次完成時是創作,但以後每一次使用,便不是創作而是重演:像音樂演奏者演奏一個已經完成了的樂章。
沒有經曆過創造的人那種感情,不能夠充分了解作品的精神,以緻演奏不夠說服力,這個說法勉強可以成立;但是要說每一次演奏,必須重新置身創作時的心理環境,那卻未免有點荒謬。
何況,專業演奏家必須有專注投入的本領,難道楊過這位大行家的武功是這麼“業馀” 麼? 淩波微步 “淩波微步,羅襪生塵”,本來是曹子健〈洛神賦〉的名句,歌頌他心目中這位洛水神仙優美的姿态,不料被金庸随手借來,變成一套輕功步法,放在《天龍八部》之中。
金庸所“發明”的武功,每每是“度身訂造”,特别配合主人公的身份性格;其實,他在雕塑人物之際,武功也是用來表現這個人物風格的一部分。
段譽是個仁愛的書呆子,又生長在武功世家,對世間一流武功視同草芥,當然不能使關西大漢的虎門刀、瘋魔杖那類粗豪武功,他要不就完全不懂武功,要不就是懂些最風雅溫文的武功,那又有甚麼合适得過“淩波微步”呢?一來,這是避開敵人攻擊的步法,而不是傷人的武功,非常切合他仁愛的個性;二來,以〈洛神賦〉為神韻,這樣的步法真是再風雅沒有了;三來,這是“神仙姐姐”囑他學的,當然不同父母命令,應該欣然從命。
楊過學“美女拳法”,化嬌媚為潇灑;段譽學“淩波微步”,卻是化優雅為狼狽。
金庸描寫他緊閉雙眼,一腳高、一腳低地隻管照步法走,真是傳神極了。
除了淩波微步,段譽所懂的武功隻有“北冥神功”和“六脈神劍”兩種。
“北冥神功”旨在取人内力,雖然神仙姐姐吩咐,但他“總覺習之有違本性”,淺嘗即止。
至于“六脈神劍”,那是他段氏家族不傳之秘,當然十分符合他的王子身份。
金庸愛安排種種奇特的情況,讓他的小說人物修習異乎尋常的武功,例如張無忌在光明頂秘道中,為順小昭之意學“乾坤大挪移心法”;令狐沖在思過崖為了要替風清揚打敗田伯光而學“獨孤九劍”。
段譽學六脈神劍的情況,也是十分奇特而切合他的個性,他是坐在長輩枯榮大師身前、在他高大的身軀掩護下即場學的。
當時天龍寺高僧竭力與鸠摩智對抗,以求保護這部祖傳鎮寺之寶六脈神劍圖譜,段譽這小輩根本無從加入,他因好奇學會,結果衆僧不敵,枯榮大師為免圖譜落在鸠摩智手中而用内力把它焚毀,段譽反而成了唯一記得全套六路劍法的真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