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看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吳霭儀
第一輯人生觀
天地尚無完體
再說《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回,張無忌練“乾坤大挪移”,有一十九句沒練成。
無忌對小昭說:“日盈缺,月滿虧蝕,天地尚無完體。
我何可人心不足,貪多務得?留下一十九句練之不成,那才是道理啊。
” 這道理很是。
不強求,不執着做到百分之一百完美,接受自己能力所限。
這個道理,對有興趣鑽研廚藝的人尤其有用。
誰都知道,西式烹饪之中,各式酥皮是最難做的,牛油越高就越難控制。
油酥皮的要訣是快而準,和面的階段不要揉搓太多,以免牛油融化,牛油融化,做出來的餅皮便不酥了。
初學的人,孜孜要和面階段做得完美,搓來搓去,結果必然不成功。
我的經驗是,不必太注重和面是否完全均勻了有,七八成均勻使可以了,務求快,甯願不完美,出來的效果反而更佳。
做清蛋糕,最關鍵的階段是把面粉、牛油混入打起的蛋白泡内,略為手重,蛋白泡壓碎了,蛋糕便會變成硬硬的一塊。
初學的人,生怕達不到蛋白泡和面粉、牛油完全均勻混和的水準,往往花太多時間精神在這個階段,結果反而無法做出既松且輕的蛋糕。
其實成功秘訣跟做油酥皮一樣:甯願不及,不要過分。
法國茶之中,一般認為最難把握的三種醬汁是做少律醬Mayonaise,伴蘆筍的荷蘭汁Holland和跟牛肉上的Bernaise。
這三種醬汁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牛油或橄榄油攪拌進蛋黃裡成薄糊狀。
要成功制造這三大難汁,秘訣其實十分簡單,就是把握蛋黃的溫度,逐少把油攪拌進去,與其加足油的分量,不如細心注意蛋黃的吸收程度,甯願不足,不要過分,否則整個醬汁就變成炒蛋狀,不能上席了。
下廚造餅點,手勢宜輕不宜重,最緊要氣定神閑。
做人求學也是一樣,不要事事求圓滿。
小時老師殷殷教誨,“将勤補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錯的,要讓成功漫不經意地從窗口進來。
剛不可久 昔時看金庸小說描述高手相搏謂:“剛不可久,柔不能守”,曆年一直不忘,一直感到這兩句不知是源于什麼經典或是金庸所作的話,很有意思。
隻是迹着經曆不同,對這兩句話體會也有所改變。
年少氣盛的時候,對“剛不可久”特别留意,視為警惕。
氣勢如虹的攻擊,的确有“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夕”的弱點,一輪沖鋒之後,後勁不繼,那麼對方隻消懂得避其鋒頭,你自己便會自動疲累,不攻自破。
那時不大注意“柔不可守”這句,覺得渾不可解。
但其實“柔不能守”的例子,才多得不可勝數。
有些人主張圓滑、變通,“以柔制剛”,認為溫和諒解的态度,才是無往不利,所得更多。
誰知一以溫和諒解保持友好關系開了頭,以後要守便難了,沒有原則的妥協,隻是節節敗退,最後無守可守,全盤放棄。
眼見一步步陷入這境地的人,真是不少,“柔不能守”,也是極值得作為警惕的一句話。
然而,近來這兩句話再頻頻出現在腦海之中,意義又再有不同。
什麼“剛”、什麼“柔”,不再着意,耳畔缭繞着的都是“久”、“守”兩個字,好像說,剛也好,柔也好,最重要的是能夠持久,能夠一直緊守。
我想,這多少跟工作的接觸有點關系。
近年接觸的,多是記者、政壇人物、與政治有關的人與事。
熱心人士多得很,但眼見一批如潮水的來,又如潮水的退,再換過另一批如潮水湧來,卻是沒有多少是持久的,才十年的一個發展,已經沒有多少人從頭至尾在場經曆,知道來龍去脈,因此在輕重久暫真假之間,有時就失了準繩,或者過分大驚小敝,太容易興奮,也太容易失望。
世人太注重見解派别,這是激進那是保守,這是過剛那是過柔,原來一切都不及堅持到底,不被淘汰出局或自動放棄出局那麼重要。
櫻花盛故,一夜萎落,悲壯得令人感動,但廣廈高樓的根基卻是石塊、水泥,一重一重地建築起來。
你既無心我便休 《書劍恩仇錄》第十三回,金笛秀才餘魚同單戀駱冰,心情悲苦,投奔荒郊古寺,日閑見殿堂上有壁畫記載高僧出家始未,說道是因聽了一句曲詞而大徹大悟。
這句曲詞,就是“你既無心我便休”。
這七字猶如當頭棒喝,餘魚同細想自己對駱冰一見鐘情,為她如癡如醉,為她魂牽夢萦,為她朝夕苦惱,但她對自己,何嘗有一絲一毫的情意?她既無心,我便應休;她嬌如花,皓如玉,于我又有什麼相幹?當下心意已決,剃度出家。
愛一個人而毫無保留,那是理所當然的事。
事事以她為重,處處為她設想,把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退居第二;遷就她,接受她的一切弱點,人前人後維護她,不計較自己有什麼損失,那是理所當然的,愛就是貞忠而包涵容忍的。
愛一個而甘願耐心等待,那是理所當然的。
不催促她,不勉強她,不教她有絲毫壓力,不讓她有半點為難,她需要多少時間,就讓她有多少時間;愛是不介意耐心等待。
愛一個人直到不能愛下去。
不能再愛下去,就該停止。
不要悲憤,她沒有義務要愛你;也無須萬念俱灰,世上有那麼多值得你愛的人,窮此一生也愛不盡。
百步之内,豈無芳草,有用之身,難道無事可做?不要再想念,或想像假如她愛你——隻要她愛你——生命會多圓滿幸福。
不要數過去的日子,重開新段落,全心投入新的承擔,把自己珍貴的感情,交付與新的理想和願望。
或者你會愛另一個人;或者她亦是無心,但那有什麼要緊?生命是向前的,在休止符與休止符之間,你已得益良多。
不愛的人不會了解,而纏綿不休的人,最後會推動愛的能力。
出世與入世 金庸在我的《金庸小說的男子》小序中,對他小說裡所表現的人生觀有十分發人深省的總結。
他說:“在武俠世界中,男子的責任和感情是‘仁義為先’。
仁是對大衆的疾苦怨屈充分關懷,義是竭盡全力做份所當為之事,引申出去便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漢唐之後佛法和道家思想盛行,中國人的思想也為之一變,佛道的出世和儒墨的入世并行。
中國一般知識分子年輕時積極關心世務和大衆,以天下為己任,當在現實環境中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有的仍然衣帶漸寬終不悔,有的不免趨于遁世與消極;當然,也有不少人向現存秩序投降屈服,以換取權勢、名利。
” 環顧今天出版的流行書籍,教人适應社會需求,在“現存秩序”之中争取成功的,占了絕大多數。
流行小說的主題,大多數側重描寫現實、男男女女在現實的洪流中學會的求存之道,其中不乏對現實環境和現存秩序的抨擊和申訴,但整體而言,還是傾向接受現實。
從知識分子的責任和理想去談人生态度,似乎早已過時了。
金庸所說的“中國一般知識分子”,大概是指我年輕時、他年輕時的中國一般知識分子,這樣的人,在今日恐怕已屬少數的、較傾向傳統思想的人。
現時談金庸小說裡的人生觀,很難避免地有一股惱人的荒謬感,至少,一股濃厚的懷舊傷感。
在此,為我這樣縱情于懷舊之中,我先向讀者告罪了。
在上述所引的文字之中,金庸提出了四種人生态度:首先分成“出世”與“入世”兩大項,然後在“入世”一項之下,又分為在入世而屢受挫折之下仍“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轉而遁世的,以及向現實低頭的三種。
在金庸小說裡,這四種人生态度之中最得不到重視的是第四種。
本來,以仁義為先,奮鬥了大半生的人,最後向現實屈服,并不是不值得探讨的主題。
有些人的屈服是不得已而值得同情的,例如祖大壽的降清便是;有些人的屈服則隻值得鄙視,因為他們所做的是甘為名利抛棄原則,像張召重為清廷作走狗便是。
可能金庸在寫武俠小說的初期還是個充滿理想主義的知識份子,像袁承志那樣,對屈服的人根本不屑一顧。
入世兩途差不多所有金庸小說都集中在一個人生觀的兩種結局:以天下為己任,在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應飄然引退?還是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郭靖、喬峰是殺身成仁的例子,其他的金庸主角如陳家洛、袁承志、張無忌,都是飄然引退的例子。
兩種選擇之中,哪一種比較正确?金庸不諱言自己傾向飄然引退。
他不是認為這比較正确,隻是比較接近他個人的性格,不過,他也不認為這是一個較差的選擇,因為追尋個性的自由,是有它積極、有意義的一面的。
我有一位同事曾經說過:人,是有權向社會辭職的。
“向社會辭職”,當然是入世之後而決定退出的一種态度。
在金庸小說裡,飄然引退的男主角,并沒有造成甚麼損害。
陳家洛根本除了退出鬥争之外再沒有第二條路,袁承志和張無忌從頭到尾都不是真正的領
無忌對小昭說:“日盈缺,月滿虧蝕,天地尚無完體。
我何可人心不足,貪多務得?留下一十九句練之不成,那才是道理啊。
” 這道理很是。
不強求,不執着做到百分之一百完美,接受自己能力所限。
這個道理,對有興趣鑽研廚藝的人尤其有用。
誰都知道,西式烹饪之中,各式酥皮是最難做的,牛油越高就越難控制。
油酥皮的要訣是快而準,和面的階段不要揉搓太多,以免牛油融化,牛油融化,做出來的餅皮便不酥了。
初學的人,孜孜要和面階段做得完美,搓來搓去,結果必然不成功。
我的經驗是,不必太注重和面是否完全均勻了有,七八成均勻使可以了,務求快,甯願不完美,出來的效果反而更佳。
做清蛋糕,最關鍵的階段是把面粉、牛油混入打起的蛋白泡内,略為手重,蛋白泡壓碎了,蛋糕便會變成硬硬的一塊。
初學的人,生怕達不到蛋白泡和面粉、牛油完全均勻混和的水準,往往花太多時間精神在這個階段,結果反而無法做出既松且輕的蛋糕。
其實成功秘訣跟做油酥皮一樣:甯願不及,不要過分。
法國茶之中,一般認為最難把握的三種醬汁是做少律醬Mayonaise,伴蘆筍的荷蘭汁Holland和跟牛肉上的Bernaise。
這三種醬汁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牛油或橄榄油攪拌進蛋黃裡成薄糊狀。
要成功制造這三大難汁,秘訣其實十分簡單,就是把握蛋黃的溫度,逐少把油攪拌進去,與其加足油的分量,不如細心注意蛋黃的吸收程度,甯願不足,不要過分,否則整個醬汁就變成炒蛋狀,不能上席了。
下廚造餅點,手勢宜輕不宜重,最緊要氣定神閑。
做人求學也是一樣,不要事事求圓滿。
小時老師殷殷教誨,“将勤補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錯的,要讓成功漫不經意地從窗口進來。
剛不可久 昔時看金庸小說描述高手相搏謂:“剛不可久,柔不能守”,曆年一直不忘,一直感到這兩句不知是源于什麼經典或是金庸所作的話,很有意思。
隻是迹着經曆不同,對這兩句話體會也有所改變。
年少氣盛的時候,對“剛不可久”特别留意,視為警惕。
氣勢如虹的攻擊,的确有“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夕”的弱點,一輪沖鋒之後,後勁不繼,那麼對方隻消懂得避其鋒頭,你自己便會自動疲累,不攻自破。
那時不大注意“柔不可守”這句,覺得渾不可解。
但其實“柔不能守”的例子,才多得不可勝數。
有些人主張圓滑、變通,“以柔制剛”,認為溫和諒解的态度,才是無往不利,所得更多。
誰知一以溫和諒解保持友好關系開了頭,以後要守便難了,沒有原則的妥協,隻是節節敗退,最後無守可守,全盤放棄。
眼見一步步陷入這境地的人,真是不少,“柔不能守”,也是極值得作為警惕的一句話。
然而,近來這兩句話再頻頻出現在腦海之中,意義又再有不同。
什麼“剛”、什麼“柔”,不再着意,耳畔缭繞着的都是“久”、“守”兩個字,好像說,剛也好,柔也好,最重要的是能夠持久,能夠一直緊守。
我想,這多少跟工作的接觸有點關系。
近年接觸的,多是記者、政壇人物、與政治有關的人與事。
熱心人士多得很,但眼見一批如潮水的來,又如潮水的退,再換過另一批如潮水湧來,卻是沒有多少是持久的,才十年的一個發展,已經沒有多少人從頭至尾在場經曆,知道來龍去脈,因此在輕重久暫真假之間,有時就失了準繩,或者過分大驚小敝,太容易興奮,也太容易失望。
世人太注重見解派别,這是激進那是保守,這是過剛那是過柔,原來一切都不及堅持到底,不被淘汰出局或自動放棄出局那麼重要。
櫻花盛故,一夜萎落,悲壯得令人感動,但廣廈高樓的根基卻是石塊、水泥,一重一重地建築起來。
你既無心我便休 《書劍恩仇錄》第十三回,金笛秀才餘魚同單戀駱冰,心情悲苦,投奔荒郊古寺,日閑見殿堂上有壁畫記載高僧出家始未,說道是因聽了一句曲詞而大徹大悟。
這句曲詞,就是“你既無心我便休”。
這七字猶如當頭棒喝,餘魚同細想自己對駱冰一見鐘情,為她如癡如醉,為她魂牽夢萦,為她朝夕苦惱,但她對自己,何嘗有一絲一毫的情意?她既無心,我便應休;她嬌如花,皓如玉,于我又有什麼相幹?當下心意已決,剃度出家。
愛一個人而毫無保留,那是理所當然的事。
事事以她為重,處處為她設想,把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退居第二;遷就她,接受她的一切弱點,人前人後維護她,不計較自己有什麼損失,那是理所當然的,愛就是貞忠而包涵容忍的。
愛一個而甘願耐心等待,那是理所當然的。
不催促她,不勉強她,不教她有絲毫壓力,不讓她有半點為難,她需要多少時間,就讓她有多少時間;愛是不介意耐心等待。
愛一個人直到不能愛下去。
不能再愛下去,就該停止。
不要悲憤,她沒有義務要愛你;也無須萬念俱灰,世上有那麼多值得你愛的人,窮此一生也愛不盡。
百步之内,豈無芳草,有用之身,難道無事可做?不要再想念,或想像假如她愛你——隻要她愛你——生命會多圓滿幸福。
不要數過去的日子,重開新段落,全心投入新的承擔,把自己珍貴的感情,交付與新的理想和願望。
或者你會愛另一個人;或者她亦是無心,但那有什麼要緊?生命是向前的,在休止符與休止符之間,你已得益良多。
不愛的人不會了解,而纏綿不休的人,最後會推動愛的能力。
出世與入世 金庸在我的《金庸小說的男子》小序中,對他小說裡所表現的人生觀有十分發人深省的總結。
他說:“在武俠世界中,男子的責任和感情是‘仁義為先’。
仁是對大衆的疾苦怨屈充分關懷,義是竭盡全力做份所當為之事,引申出去便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漢唐之後佛法和道家思想盛行,中國人的思想也為之一變,佛道的出世和儒墨的入世并行。
中國一般知識分子年輕時積極關心世務和大衆,以天下為己任,當在現實環境中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有的仍然衣帶漸寬終不悔,有的不免趨于遁世與消極;當然,也有不少人向現存秩序投降屈服,以換取權勢、名利。
” 環顧今天出版的流行書籍,教人适應社會需求,在“現存秩序”之中争取成功的,占了絕大多數。
流行小說的主題,大多數側重描寫現實、男男女女在現實的洪流中學會的求存之道,其中不乏對現實環境和現存秩序的抨擊和申訴,但整體而言,還是傾向接受現實。
從知識分子的責任和理想去談人生态度,似乎早已過時了。
金庸所說的“中國一般知識分子”,大概是指我年輕時、他年輕時的中國一般知識分子,這樣的人,在今日恐怕已屬少數的、較傾向傳統思想的人。
現時談金庸小說裡的人生觀,很難避免地有一股惱人的荒謬感,至少,一股濃厚的懷舊傷感。
在此,為我這樣縱情于懷舊之中,我先向讀者告罪了。
在上述所引的文字之中,金庸提出了四種人生态度:首先分成“出世”與“入世”兩大項,然後在“入世”一項之下,又分為在入世而屢受挫折之下仍“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轉而遁世的,以及向現實低頭的三種。
在金庸小說裡,這四種人生态度之中最得不到重視的是第四種。
本來,以仁義為先,奮鬥了大半生的人,最後向現實屈服,并不是不值得探讨的主題。
有些人的屈服是不得已而值得同情的,例如祖大壽的降清便是;有些人的屈服則隻值得鄙視,因為他們所做的是甘為名利抛棄原則,像張召重為清廷作走狗便是。
可能金庸在寫武俠小說的初期還是個充滿理想主義的知識份子,像袁承志那樣,對屈服的人根本不屑一顧。
入世兩途差不多所有金庸小說都集中在一個人生觀的兩種結局:以天下為己任,在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應飄然引退?還是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郭靖、喬峰是殺身成仁的例子,其他的金庸主角如陳家洛、袁承志、張無忌,都是飄然引退的例子。
兩種選擇之中,哪一種比較正确?金庸不諱言自己傾向飄然引退。
他不是認為這比較正确,隻是比較接近他個人的性格,不過,他也不認為這是一個較差的選擇,因為追尋個性的自由,是有它積極、有意義的一面的。
我有一位同事曾經說過:人,是有權向社會辭職的。
“向社會辭職”,當然是入世之後而決定退出的一種态度。
在金庸小說裡,飄然引退的男主角,并沒有造成甚麼損害。
陳家洛根本除了退出鬥争之外再沒有第二條路,袁承志和張無忌從頭到尾都不是真正的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