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識彎弓射大雕--射雕英雄傳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靖,而不是滅國無數的成吉思汗。
” 關于成吉思汗,關于英雄,這是一個不老的話題。
小說給我們展現出了一個豐滿的成吉思汗形象。
他既勤政愛民,又不乏作為軍事家政治家的謀略與魄力;既當過奴隸,經受過坎坷與挫折,被外族欺淩,同樣他也欺淩和屠殺過外族的人民。
他是在草原上成長起來的一代枭雄。
是非功過,難以評說。
在華山論劍的結尾,成吉思汗臨終前與郭靖的對話意味深長。
“我(郭靖)隻想問你一句:人死之後,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馬鞭打個圈兒,道:“那也不過這般大小。
”郭靖道:“是啊,那你殺這麼多人,流這麼多血,占了這麼多國土,到頭來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語。
郭靖又道:“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
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
”成吉思汗道:“難道我一生就沒做過什麼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隻是你南征西伐,積屍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難說得很了。
”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成吉思汗一生自負,此際被他這麼一頓數說,竟然難以辯駁,回首前塵,勒馬回顧,不禁茫然若失,過了半晌,哇的一聲,一大口鮮血噴在地下。
文學化的情節,透露出了兩位能彎弓射雕英雄的對于“英雄”的不同理解。
對于成吉思汗來說,拓展疆土,不斷地征服,統一中國,建功立業,是其心中英雄的夢想。
盡管他也說過,讓老百姓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飯吃,但這隻不過是一個善良的願望罷了。
愛民總是有所指稱的範圍。
否則,他就不會有屠城的舉動。
郭靖是平民英雄的代表,他認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俠在這裡與英雄是等義。
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永遠是人民,而不是自己。
所以,他沒有過多的心計。
因為,他想到的始終是别人。
所謂的“仁者無敵”,郭靖是也。
從作者的創作意圖與效果來說,給予郭靖英雄的認同比成吉思汗更多。
這隻能說,郭靖更傾向于中國傳統的英雄形象特點。
中國文化中所褒美的英雄的形象主要是道德的楷模。
所以,堯舜禹文武周公也就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偶像。
相反,那些隻圖自己的成就,而無道德口碑的人,他成就的事業再大,再有英雄的氣質,也不被稱為英雄。
當然,道德的口碑主要是指稱儒家的倫理綱常,忠君、愛國、愛民是其應有之義。
或者說,中國英雄的價值重心在民族和國家,以民本主義為中心。
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建立了漢朝,曹操英勇蓋世,呂布武藝超群,但是,一般不稱之為英雄。
當然,中國文化中同樣有一種悲劇性的英雄意識。
所以,項羽不見得是道德上的楷模,但其兵敗烏江,自刎而死,同樣被稱為英雄。
這與西方的英雄觀念是有差異的。
如果說中國的英雄主要是指稱道德型、内斂型,看重的是心性修為,是集體主義的,那麼西方的英雄則是力量型、外向型,重視的是外王事功,是個人主義的。
或者說,後者更加重視的是個體對于曆史的創造。
亞曆山大、恺撒、查理大帝和拿破侖無不如此。
作為非漢族的成吉思汗更像是西方的英雄形象。
随着蒙古人最後統一中國,建立幅員遼闊的元朝,民族的不斷融合,成吉思汗自然也就成了偉大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英雄形象之一。
如何才是英雄?很難講。
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小說中的成吉思汗和郭靖都算得上是舉世無上的英雄。
那種彎弓射雕、英勇頑強、縱橫捭阖的氣勢,還有那有血有肉、愛憎分明的個性,足以成就他們英雄的名字。
四、桃花開 不管是《桃花扇》中“縱有春風無路入,長門關住碧桃花”,還是崔護詩歌中“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桃花都是一個充滿着情欲與暧昧的詞句。
從東方神秘的桃花島,到白雪皚皚的西域,從遼闊的大草原到遙遠的大理國,從偏僻的牛家村到浮華奢侈的金王府,都上演着永不褪色的愛情。
真愛、癡情、私欲、占有、怨恨、等待、決裂在這裡找到了最好的注腳。
無論是桃花島主對愛妻的癡心,梅超風和陳玄風之間“惡人的愛情”,還是歐陽鋒與歐陽克叔侄關系背後的暧昧,一燈大師、英姑、周伯通之間的孽緣,楊鐵心、包惜弱、完顔洪烈的三角關系,情感成為彼此生命中,最不可言說最為隐痛卻又最值得吟詠的一頁。
更不用說年輕一代,郭靖、楊康等的愛情了。
或者說,在生命的旅途中,象征着愛情的桃花是永不凋零的花朵。
人們往往通過對一代一代人的愛恨情仇來觸摸遠去的曆史,去體味世事滄桑。
武俠小說中抒寫的愛情,給我們提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窗口。
愛與不愛,這是一個問題。
我們在歌頌愛情的美好、真誠、熱烈、融洽與和諧的同時,往往會忽略那些在愛情面前,同樣真誠但受挫了的人凄涼的身影。
華筝公主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她愛郭靖與黃蓉愛郭靖相比,絕不遜色,甚而說更勝一籌。
黃蓉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一開始,她扮演成小叫化騙郭靖。
直到發現郭靖的人品不錯,她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
盡管她不在乎郭靖的武功不高強,不英俊,沒文才,也無百萬家财,但是,起碼她有一個條件,就是郭靖要對她一個人好,心中隻有她一人。
“隻要你心中永遠待我好,你就是娶了她,我也不在乎。
”“他要娶别人,那我也嫁别人。
他心中隻有我一個,那我心中隻有他一個。
”這裡有一種愛情至上,抛棄世俗婚姻束縛的灑脫,或者說,黃蓉的确是懂得愛情的真正含義的。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隻要……就”的句式包含着一種更深刻的邏輯:如果,郭靖喜歡上别人,這種愛自然也就不複存在。
不妨說,黃蓉的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郭靖對她如何的基礎之上。
正如,熱戀中的情侶,一個人問另一個人:你愛我嗎?這裡的潛台詞就是:如果你不愛我,我也就不愛你。
問世間能有幾人,可以像華筝那樣對愛的堅持呢? 郭靖出于一種道義和責任,對華筝說:“若是她平安無恙,我定然北歸。
若是你不嫌棄我,仍然要我,我就跟你成親,決無反悔。
”這表現了自己對黃蓉的愛,但也未嘗不是對華筝的侮辱。
華筝說:“你不用這麼說,你知道我是永遠想嫁給你的。
你去找她罷,找十年,找二十年,隻要我活着,我總是在這草原上等你。
”她沒有憑借自己的權勢去強逼郭靖。
要說,不嫌貧愛富的話,那麼華筝從小對郭靖的感情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這一點上,也絕不比黃蓉遜色。
華筝也是真正懂得,愛一個人就是希望他幸福的。
即使這個幸福不是她自己所能給的,盡管她的内心是多麼的渴望,她依舊一如既往地去對他。
後來,蒙古軍隊南襲襄陽,她深夜冒死通報郭靖,而自己則從此西赴絕域以依長兄,終身不履故土。
這一點說明了一切。
華筝的現實中挫敗不在于愛,而在于郭靖。
因為,愛情畢竟是兩個人的事情。
華筝并沒有因為失去郭靖而失去了愛情,因為對愛的追求和執著是深埋在心底的。
真愛已然表達,愛情已經存在,還有什麼可以苛求的呢? 對于華筝,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使得她決定用一生的時間去等待而無怨無悔呢?作為草原長大的姑娘,可以肯定的是,她不是因為忠于某種倫理觀念,而是真正的愛郭靖這個人。
我們隻能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情,是不屈服于現實時空邏輯的。
對于那些不以占有為目的,而癡心去對待自己的感情的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總是值得人們給予最尊貴的眼淚與最真誠的祝福的。
《射雕英雄傳》中的愛情可供書寫的很多,但華筝不應該被冷落。
因為,她是可愛的,堅強的。
” 關于成吉思汗,關于英雄,這是一個不老的話題。
小說給我們展現出了一個豐滿的成吉思汗形象。
他既勤政愛民,又不乏作為軍事家政治家的謀略與魄力;既當過奴隸,經受過坎坷與挫折,被外族欺淩,同樣他也欺淩和屠殺過外族的人民。
他是在草原上成長起來的一代枭雄。
是非功過,難以評說。
在華山論劍的結尾,成吉思汗臨終前與郭靖的對話意味深長。
“我(郭靖)隻想問你一句:人死之後,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馬鞭打個圈兒,道:“那也不過這般大小。
”郭靖道:“是啊,那你殺這麼多人,流這麼多血,占了這麼多國土,到頭來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語。
郭靖又道:“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
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
”成吉思汗道:“難道我一生就沒做過什麼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隻是你南征西伐,積屍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難說得很了。
”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成吉思汗一生自負,此際被他這麼一頓數說,竟然難以辯駁,回首前塵,勒馬回顧,不禁茫然若失,過了半晌,哇的一聲,一大口鮮血噴在地下。
文學化的情節,透露出了兩位能彎弓射雕英雄的對于“英雄”的不同理解。
對于成吉思汗來說,拓展疆土,不斷地征服,統一中國,建功立業,是其心中英雄的夢想。
盡管他也說過,讓老百姓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飯吃,但這隻不過是一個善良的願望罷了。
愛民總是有所指稱的範圍。
否則,他就不會有屠城的舉動。
郭靖是平民英雄的代表,他認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俠在這裡與英雄是等義。
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永遠是人民,而不是自己。
所以,他沒有過多的心計。
因為,他想到的始終是别人。
所謂的“仁者無敵”,郭靖是也。
從作者的創作意圖與效果來說,給予郭靖英雄的認同比成吉思汗更多。
這隻能說,郭靖更傾向于中國傳統的英雄形象特點。
中國文化中所褒美的英雄的形象主要是道德的楷模。
所以,堯舜禹文武周公也就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偶像。
相反,那些隻圖自己的成就,而無道德口碑的人,他成就的事業再大,再有英雄的氣質,也不被稱為英雄。
當然,道德的口碑主要是指稱儒家的倫理綱常,忠君、愛國、愛民是其應有之義。
或者說,中國英雄的價值重心在民族和國家,以民本主義為中心。
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建立了漢朝,曹操英勇蓋世,呂布武藝超群,但是,一般不稱之為英雄。
當然,中國文化中同樣有一種悲劇性的英雄意識。
所以,項羽不見得是道德上的楷模,但其兵敗烏江,自刎而死,同樣被稱為英雄。
這與西方的英雄觀念是有差異的。
如果說中國的英雄主要是指稱道德型、内斂型,看重的是心性修為,是集體主義的,那麼西方的英雄則是力量型、外向型,重視的是外王事功,是個人主義的。
或者說,後者更加重視的是個體對于曆史的創造。
亞曆山大、恺撒、查理大帝和拿破侖無不如此。
作為非漢族的成吉思汗更像是西方的英雄形象。
随着蒙古人最後統一中國,建立幅員遼闊的元朝,民族的不斷融合,成吉思汗自然也就成了偉大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英雄形象之一。
如何才是英雄?很難講。
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小說中的成吉思汗和郭靖都算得上是舉世無上的英雄。
那種彎弓射雕、英勇頑強、縱橫捭阖的氣勢,還有那有血有肉、愛憎分明的個性,足以成就他們英雄的名字。
四、桃花開 不管是《桃花扇》中“縱有春風無路入,長門關住碧桃花”,還是崔護詩歌中“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桃花都是一個充滿着情欲與暧昧的詞句。
從東方神秘的桃花島,到白雪皚皚的西域,從遼闊的大草原到遙遠的大理國,從偏僻的牛家村到浮華奢侈的金王府,都上演着永不褪色的愛情。
真愛、癡情、私欲、占有、怨恨、等待、決裂在這裡找到了最好的注腳。
無論是桃花島主對愛妻的癡心,梅超風和陳玄風之間“惡人的愛情”,還是歐陽鋒與歐陽克叔侄關系背後的暧昧,一燈大師、英姑、周伯通之間的孽緣,楊鐵心、包惜弱、完顔洪烈的三角關系,情感成為彼此生命中,最不可言說最為隐痛卻又最值得吟詠的一頁。
更不用說年輕一代,郭靖、楊康等的愛情了。
或者說,在生命的旅途中,象征着愛情的桃花是永不凋零的花朵。
人們往往通過對一代一代人的愛恨情仇來觸摸遠去的曆史,去體味世事滄桑。
武俠小說中抒寫的愛情,給我們提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窗口。
愛與不愛,這是一個問題。
我們在歌頌愛情的美好、真誠、熱烈、融洽與和諧的同時,往往會忽略那些在愛情面前,同樣真誠但受挫了的人凄涼的身影。
華筝公主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她愛郭靖與黃蓉愛郭靖相比,絕不遜色,甚而說更勝一籌。
黃蓉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一開始,她扮演成小叫化騙郭靖。
直到發現郭靖的人品不錯,她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
盡管她不在乎郭靖的武功不高強,不英俊,沒文才,也無百萬家财,但是,起碼她有一個條件,就是郭靖要對她一個人好,心中隻有她一人。
“隻要你心中永遠待我好,你就是娶了她,我也不在乎。
”“他要娶别人,那我也嫁别人。
他心中隻有我一個,那我心中隻有他一個。
”這裡有一種愛情至上,抛棄世俗婚姻束縛的灑脫,或者說,黃蓉的确是懂得愛情的真正含義的。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隻要……就”的句式包含着一種更深刻的邏輯:如果,郭靖喜歡上别人,這種愛自然也就不複存在。
不妨說,黃蓉的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郭靖對她如何的基礎之上。
正如,熱戀中的情侶,一個人問另一個人:你愛我嗎?這裡的潛台詞就是:如果你不愛我,我也就不愛你。
問世間能有幾人,可以像華筝那樣對愛的堅持呢? 郭靖出于一種道義和責任,對華筝說:“若是她平安無恙,我定然北歸。
若是你不嫌棄我,仍然要我,我就跟你成親,決無反悔。
”這表現了自己對黃蓉的愛,但也未嘗不是對華筝的侮辱。
華筝說:“你不用這麼說,你知道我是永遠想嫁給你的。
你去找她罷,找十年,找二十年,隻要我活着,我總是在這草原上等你。
”她沒有憑借自己的權勢去強逼郭靖。
要說,不嫌貧愛富的話,那麼華筝從小對郭靖的感情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這一點上,也絕不比黃蓉遜色。
華筝也是真正懂得,愛一個人就是希望他幸福的。
即使這個幸福不是她自己所能給的,盡管她的内心是多麼的渴望,她依舊一如既往地去對他。
後來,蒙古軍隊南襲襄陽,她深夜冒死通報郭靖,而自己則從此西赴絕域以依長兄,終身不履故土。
這一點說明了一切。
華筝的現實中挫敗不在于愛,而在于郭靖。
因為,愛情畢竟是兩個人的事情。
華筝并沒有因為失去郭靖而失去了愛情,因為對愛的追求和執著是深埋在心底的。
真愛已然表達,愛情已經存在,還有什麼可以苛求的呢? 對于華筝,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使得她決定用一生的時間去等待而無怨無悔呢?作為草原長大的姑娘,可以肯定的是,她不是因為忠于某種倫理觀念,而是真正的愛郭靖這個人。
我們隻能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情,是不屈服于現實時空邏輯的。
對于那些不以占有為目的,而癡心去對待自己的感情的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總是值得人們給予最尊貴的眼淚與最真誠的祝福的。
《射雕英雄傳》中的愛情可供書寫的很多,但華筝不應該被冷落。
因為,她是可愛的,堅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