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情懷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忘情于政治,是金庸貫穿一生的信念。當然,這種不能忘情是表現為不同形式、不同特點的,非獨為官。金庸雖然出生、成長在“地主和銀行家的家庭”(《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第246頁),但其内在卻是傳統士大夫精神的,有着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入世情懷。他“積極關心世務和大衆”(《金庸小說論稿》第166頁引金庸《小序:男主角的兩種類型》,嚴家炎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自有其政治理想,所以他才會在1950年赴京求職。這次求職的失敗,意味着他直接參與政治的破滅。
其後,金庸的政治情懷就迸發在社評與小說之間。他以文人論政的姿态接續了舊《大公報》的傳統,體現其立場者,是《明報》極其社評。社評的影響是在政治範圍之内的,他濃厚的民本思想、愛國信念決定了他的政治态度。他的小說大多是反映了對理想政治的追求、對政治異化人性的厭惡、對政治人物的批判、對政治現實的失望。他甚至明确地将《笑傲江湖》标為“刻畫政治生活”(《笑傲江湖》第1590頁),注明《鹿鼎記》構思與“文革”、文字獄的密切關系(《鹿鼎記》第42頁,寶文堂書店1990年版)。陳平原先生曾将金庸定位為“有政治抱負的小說家”(陳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俠小說的出路》,載《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5期),是真正了解和讀懂金庸的知人之評。
在金庸的世界裡,小說與社評以時政為橋梁,形成了互動的關系。一方面社評的寫作給小說提供了更多的素材,進一步加深了對政治、人性的認識;一方面小說成為社評之外金庸的另一個傾訴空間。在特定的條件下,二者又與金庸個人的處境糾纏在一起。1967年金庸因在社評中抨擊極左人士的立場而生命受到威脅,這時候他引以為榜樣的,竟是自己小說中的英雄人物。(《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第122頁)
晚年的金庸,終于有機會為政治狀況的好轉做一點實事。他訪問台灣和内地,殷殷于國事,參加香港基本法草委會,以及後來的香港特區預委會,都可在他的政治情懷中找到答案。熱情之高,以至别人以為他有政治野心,圖謀香港首任行政長官一職。
抓住了金庸的政治情懷,也就抓住了金庸一生的主線。可惜多少庸碌的傳記作者,還在賣力地喊他“金大俠”!
其後,金庸的政治情懷就迸發在社評與小說之間。他以文人論政的姿态接續了舊《大公報》的傳統,體現其立場者,是《明報》極其社評。社評的影響是在政治範圍之内的,他濃厚的民本思想、愛國信念決定了他的政治态度。他的小說大多是反映了對理想政治的追求、對政治異化人性的厭惡、對政治人物的批判、對政治現實的失望。他甚至明确地将《笑傲江湖》标為“刻畫政治生活”(《笑傲江湖》第1590頁),注明《鹿鼎記》構思與“文革”、文字獄的密切關系(《鹿鼎記》第42頁,寶文堂書店1990年版)。陳平原先生曾将金庸定位為“有政治抱負的小說家”(陳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俠小說的出路》,載《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5期),是真正了解和讀懂金庸的知人之評。
在金庸的世界裡,小說與社評以時政為橋梁,形成了互動的關系。一方面社評的寫作給小說提供了更多的素材,進一步加深了對政治、人性的認識;一方面小說成為社評之外金庸的另一個傾訴空間。在特定的條件下,二者又與金庸個人的處境糾纏在一起。1967年金庸因在社評中抨擊極左人士的立場而生命受到威脅,這時候他引以為榜樣的,竟是自己小說中的英雄人物。(《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第122頁)
晚年的金庸,終于有機會為政治狀況的好轉做一點實事。他訪問台灣和内地,殷殷于國事,參加香港基本法草委會,以及後來的香港特區預委會,都可在他的政治情懷中找到答案。熱情之高,以至别人以為他有政治野心,圖謀香港首任行政長官一職。
抓住了金庸的政治情懷,也就抓住了金庸一生的主線。可惜多少庸碌的傳記作者,還在賣力地喊他“金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