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默及其詩作

關燈
《倚天屠龍記》第1151、1152頁謝遜講述的波斯詩人峨默的故事,材料的來源之一是20年代郭沫若所譯《魯拜集》的“小引”。現将該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有關内容抄錄如下:

    詩人幼年所住的學校便在納霞堡。據他的學友尼讓牟(NizamalMulk)的記錄,當時有一位最大的哲人野芒(ImamMowaffak)在納霞堡教書。那就是他們的老師。尼讓牟的父親遣尼讓牟來就學,尼讓牟在這裡遇着兩個意氣相投的朋友,一個是奔沙伯(BenSabbah),一個就是莪默·伽亞谟。尼讓牟是圖司(Tus)的人,奔沙伯是阿裡(Ali)的人,莪默是納霞堡的本地人。他們讀的是“可蘭經”,研究的是古代傳說。有一天他們三人相聚,霍山(Hasan,即奔沙伯)向尼讓牟和莪默說道:“世間一般的信仰,都說野芒先生的弟子會得到幸福(當時的信仰,凡讀“可蘭經”及古代傳說的人都能夠得到幸福,如我國以前讀五經三傳之類),但是我們假使不能都得到幸福的時候,我們會怎樣來互相幫助?”尼讓牟和莪默答道:“随便怎樣都好。”霍山便說:“那末我們大家應該發誓:無論幸福落與誰人,都應得均分,不能專享。”尼讓牟和莪默都同意了。後來尼讓牟做了官,竟做到當時的教王阿爾士朗(AlpArslan)的宰相。

    尼讓牟做了宰相之後,他的兩個舊友來訪他。尼讓牟請于教王,給了霍山的官職。霍山嫌升進太遲,他把官職丢了。後來竟成了專好殺人的一種宗派——依時美良派(Ismailians)的首領。他在一O九O年占據了裡海南岸山國中的阿拉牟提城(Alamut),十字軍時有名的“山中老人”就是霍山。尼讓牟後來也是被他刺殺了的。詩人阿塔爾叙尼讓牟将死時說道:“啊,大神喲!我在風的手中去了。”——這正和莪默詩“來如流水,逝如風”句(見第二十八首)相類。

    莪默去訪問尼讓牟宰相的時候,他不要官職,隻向他說道:“你能給我最大的賜與,便是在你的福庇之下,使我得到一個清淨的地點安居,我要開展科學的利益,并祝你福壽康甯。”宰相便從納霞堡的财庫中每年贈他一千二百密(Mithkal)的年金。

    将這三節文字與小說對照來看,傳承相當明顯。語言風格、遣詞造句的近似不說,譯名的異同可見一斑:相同的如野芒、霍山、山中老人;相近的如莪默與峨默、尼讓牟與尼若牟、依時美良派與依斯美良派。這幾個譯名都挺古雅,後來通行的就大不相同了:野芒——伊瑪目(伊斯蘭教社會首腦的稱号)、霍山——哈桑、莪默——歐瑪爾、尼讓牟——尼劄姆、依時美良派——伊斯瑪儀派。這五個名号在中文版《簡明不列颠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有專門詞條,分别見于第9冊第40頁、第3冊第613頁、第6冊第346頁、第6冊第254頁、第9冊第50頁,有興趣看看“傳奇”背後的曆史者不妨一翻。

    金庸當然也不是隻參考了上引三節文字,想必還有較深入地閱讀與研究。小說中寫到的英王愛德華遇刺一事就不見于郭氏“小引”;附于《射雕英雄傳》之後的《成吉思汗家族》注13專講“山中老人”的極端作為(見《射雕英雄傳》第1479、1480頁),主要依據大概是馮承鈞譯本《馬可波羅行紀》中“山老”、“山老訓練哈昔新之法”、“山老之滅”三章(第66-69頁)。

    最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還引了一句據說是尼若牟死前吟過的峨默的詩:“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在所見到的峨默詩作裡,并沒有哪一首與之完全對應。郭譯《魯拜集》第28首的最後一句“隻是‘來如流水,逝如風’”,該詩前一句顯然脫胎于此。不過,第29首更接近小說的引文:

    飄飄入世,如水之不得不流,

    不知何故來,也不知來自何處;

    飄飄出世,如風之不得不吹,

    風過漠地又不知吹向何許。

    應該說,金庸是借鑒了郭沫若的譯文、利用第28首末句與第29首部分譬喻、意象的重疊,有意識的對第29首進行了調整與取舍,才改寫成了小說中的“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

    不忠實于原作嗎?不要緊。文學翻譯在異域文化交流之初,遺漏、曲解、割裂是常事;太過精确,反而有刻意做假之嫌。置之《倚天屠龍記》的時代背景,這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