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明朝
關燈
小
中
大
1992年,考古學者晁華山在确認了大量摩尼教洞窟後特地緻函金庸,說《倚天屠龍記》中對摩尼教教義的闡述和許多教規、習慣的描寫,真是難得的準确。(《人民日報》1993年12月11日第八版)能得到專家的如此贊譽,金庸在這方面所下功夫之深自不待言。
摩尼教亦即明教(楊憲益先生反對此說,認為明教與摩尼教無關,而是婆羅門教在中土唐代以後的名稱,詳見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版《譯餘偶拾》第317-337頁,但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倚天屠龍記》有言及明教與明朝國号的淵源之處,頗引人注目:
其後朱元璋雖起異心,疊施奸謀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是以國号不得不稱一個“明”字。(第1562頁)
朱元璋登基之後,反下令嚴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盡加殺戮。(第1591頁)
明朝國号承自明教,是吳晗的創見。金庸很可能參考過吳晗的《明教與大明帝國》(載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第1版第4次印刷《讀史劄記》第235-270頁)。在這篇長文中,吳晗說:
至“大明”之國号,則私見以為出于韓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大小明王出世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為明教經典,明之國号實出于明教。(第236、237頁)
第以其部曲多紅軍,為籠絡宋主舊部、徐陳降将,為迎合民心,均不能放棄“明王出世”之說。建大明為國号,一以示其承小明王而起,一以宣示“明王”已出世,使後來者無所藉口。(第262頁)
然“明王出世”“彌勒降生”均含有革命意義,明暗對立,互為消長,而終克于明。彌勒則有三十次入世之說。使此說此教仍繼續流傳,則後來者人人可自命為明王,為彌勒,取明而代之,如明太祖之于宋小明王。……洪武元年……诏禁白蓮社及明尊教。(第267頁)
《明教與大明帝國》是寫《倚天屠龍記》的重要參考資料,還有蛛絲馬迹可尋。《倚天屠龍記》第975頁引了一篇南宋王居正的奏章,“臣聞事魔者”一句之前有所節略,張無忌讀了一半時說:“那王居正雖然仇視本教,卻也知本教教衆節儉樸實,相親相愛。”參之以《明教與大明帝國》(第248、249頁)所引,不僅同樣略去了那一部分文字,吳晗所論“明教互助合作之精神,淳樸節儉之生活,雖其抨擊者亦贊歎言之”竟也與張無忌之語意完全吻合。這難道是巧合嗎?錢鐘書先生《容安館劄記》第六百四十則:
又按《諸家詩話》中錄劉辰翁《趙仲仁詩序》,必自《談藝錄》第四十一頁轉錄,故亦略去“味其言外似多有所不滿而不知”、“也”等十四字。
錢仲聯先生做學問如此,不免受錢鐘書先生之譏;金庸先生作小說如此,就是其妙處了。金克木先生說得好:
閣下所透露的史學佛學見解,論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書立說也不見得能稱首席什麼家,得什麼國際大獎。然而以史學佛學入小說,在武俠中講“破相”,那就超人一等了。(《末班車》第124頁)
《明教與大明帝國》寫于1940年末,刊于《清華學報》十三卷一期。後被編入《讀史劄記》于1956年出版。此時及稍後數年,金庸尚在香港的“左派陣營”之内,見到此書或許即在其間。當然,以其嗜史之深,稍後覓得亦是常事。
然而,70年代末以來,這一幾成定論的觀點受到了質疑。有學者認為“明王”源出佛教,與明教主神“明使”無關,“明王出世”之說系指孔雀明王;領導元末起義的白蓮教“三世佛”教義與明教“二宗三際”教義的比附純屬附會,且二教融合缺乏客觀可能性。(詳見《中國秘密社會》第二卷《元明教門》第46—55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不過,元末本的《推背圖》第一幅就是一人手持日月,而日月則是明教的象征,這又怎麼解釋呢?
曆史領域的學術紛争且由它去。《倚天屠龍記》的史感已足,作者再行修訂,想必無須“與時俱進”了吧?晁華山先生稱道的,原也是對摩尼教教義的闡述和許多教規、習慣的描寫。“以史學佛學入小說,在武俠中講‘破相’,那就超人一等了。”
摩尼教亦即明教(楊憲益先生反對此說,認為明教與摩尼教無關,而是婆羅門教在中土唐代以後的名稱,詳見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版《譯餘偶拾》第317-337頁,但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倚天屠龍記》有言及明教與明朝國号的淵源之處,頗引人注目:
其後朱元璋雖起異心,疊施奸謀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是以國号不得不稱一個“明”字。(第1562頁)
朱元璋登基之後,反下令嚴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盡加殺戮。(第1591頁)
明朝國号承自明教,是吳晗的創見。金庸很可能參考過吳晗的《明教與大明帝國》(載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第1版第4次印刷《讀史劄記》第235-270頁)。在這篇長文中,吳晗說:
至“大明”之國号,則私見以為出于韓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大小明王出世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為明教經典,明之國号實出于明教。(第236、237頁)
第以其部曲多紅軍,為籠絡宋主舊部、徐陳降将,為迎合民心,均不能放棄“明王出世”之說。建大明為國号,一以示其承小明王而起,一以宣示“明王”已出世,使後來者無所藉口。(第262頁)
然“明王出世”“彌勒降生”均含有革命意義,明暗對立,互為消長,而終克于明。彌勒則有三十次入世之說。使此說此教仍繼續流傳,則後來者人人可自命為明王,為彌勒,取明而代之,如明太祖之于宋小明王。……洪武元年……诏禁白蓮社及明尊教。(第267頁)
《明教與大明帝國》是寫《倚天屠龍記》的重要參考資料,還有蛛絲馬迹可尋。《倚天屠龍記》第975頁引了一篇南宋王居正的奏章,“臣聞事魔者”一句之前有所節略,張無忌讀了一半時說:“那王居正雖然仇視本教,卻也知本教教衆節儉樸實,相親相愛。”參之以《明教與大明帝國》(第248、249頁)所引,不僅同樣略去了那一部分文字,吳晗所論“明教互助合作之精神,淳樸節儉之生活,雖其抨擊者亦贊歎言之”竟也與張無忌之語意完全吻合。這難道是巧合嗎?錢鐘書先生《容安館劄記》第六百四十則:
又按《諸家詩話》中錄劉辰翁《趙仲仁詩序》,必自《談藝錄》第四十一頁轉錄,故亦略去“味其言外似多有所不滿而不知”、“也”等十四字。
錢仲聯先生做學問如此,不免受錢鐘書先生之譏;金庸先生作小說如此,就是其妙處了。金克木先生說得好:
閣下所透露的史學佛學見解,論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書立說也不見得能稱首席什麼家,得什麼國際大獎。然而以史學佛學入小說,在武俠中講“破相”,那就超人一等了。(《末班車》第124頁)
《明教與大明帝國》寫于1940年末,刊于《清華學報》十三卷一期。後被編入《讀史劄記》于1956年出版。此時及稍後數年,金庸尚在香港的“左派陣營”之内,見到此書或許即在其間。當然,以其嗜史之深,稍後覓得亦是常事。
然而,70年代末以來,這一幾成定論的觀點受到了質疑。有學者認為“明王”源出佛教,與明教主神“明使”無關,“明王出世”之說系指孔雀明王;領導元末起義的白蓮教“三世佛”教義與明教“二宗三際”教義的比附純屬附會,且二教融合缺乏客觀可能性。(詳見《中國秘密社會》第二卷《元明教門》第46—55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不過,元末本的《推背圖》第一幅就是一人手持日月,而日月則是明教的象征,這又怎麼解釋呢?
曆史領域的學術紛争且由它去。《倚天屠龍記》的史感已足,作者再行修訂,想必無須“與時俱進”了吧?晁華山先生稱道的,原也是對摩尼教教義的闡述和許多教規、習慣的描寫。“以史學佛學入小說,在武俠中講‘破相’,那就超人一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