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我感動的文章----郭靖之死

關燈
郭靖和黃蓉死了,就在襄陽城破的那一天。

    金庸老先生聰明的回避了這一段,給自己少留下一些破綻,也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可能他也不忍心親手給自己筆下這對最完美伴侶的生命旅程畫上一個無可奈何的句号。

    空閑的時候我常常會一個人獨自在冥想,在城破的那個黃昏,天際的火燒雲紅得像血一樣鮮?,那是一場何等慘烈的戰鬥啊,郭靖夫婦如何以血肉之軀面對隻需要兩個萬人隊就能征服歐洲,被膽寒的歐洲人稱為“閃電的鞭子”的蒙古鐵騎,如何以血肉之軀面對東方有史以來最為偉大即使與恺撒及亞曆山大相比也毫不遜色的軍事統帥。

    在冷兵器時代,面對潮水般洶湧而來的千軍萬馬,個人的力量顯得如此的渺小,縱然武功高強如郭靖夫婦,就像根據井上靖的《敦煌》拍攝的電影中的場景一樣。

    有時我實在不忍心想象郭靖夫婦在戰場上的生離死别的那一幕,也許他們根本連生離死别的機會都沒有。

     郭靖是一個平民英雄,但卻絕不是個平凡的英雄。

    他可能是金庸筆下個性最為接近普通人的男主角,不是玉樹臨風,而是壯壯實實;天資也不聰穎,可能資質比一般人還差一點;更談不上風流倜傥,有時連話都說不周全;非但不是文武雙全,可能也沒讀過幾本書,認識的字也有限。

    他的成功,我覺得倒是和阿甘有幾分相似。

    他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基本來自于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農村婦女——他的母親李萍,就是這個普通的農婦,教給了她唯一的兒子中華民族的精髓——仁、義、理、智、信,有時候最淺顯的語言裡往往包含着人生最重要的哲理,不過知易行難,這些人生至理的付諸實施往往是無比的沉重。

     可是就是郭靖,也隻有郭靖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大俠”,因為與令狐沖、楊過、張無忌、袁承志等人以遁世隐居等方式進行消極逃避明哲保身相比,隻有他在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中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達到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境界,而那些人,充其量隻能稱為“遊俠”。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遊俠也是俠,不過隻是一種适逢其會的俠,他們先天的優越條件并沒有讓他們成長為大俠,因為他們沒有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悲天憫人之心,性格決定了命運,與郭靖這樣的民族脊梁相比,他們隻能算是闌尾。

     在金庸筆下,隻有喬峰才能和郭靖相比,兩個人有着極其相似而又截然不同的身世。

    郭靖是在蒙古長大的漢人,草原給了他廣闊的胸懷;而喬峰則是由漢人養大的契丹人,南朝漢人文化深深的影響了他,有時候思想也是一種痛苦的折磨。

    在民族沖突極其尖銳的時候,他們都毫不猶豫的放棄了在戰略優勢方的榮華富貴,本來一個是“金刀驸馬”,一個是“南院大王”,同樣手握重兵,不過一個是站在了父母之邦,一個卻站在了養育之邦,在這個不同的表像之下,是兩個人一樣的感情,那就是他們都是把人民的苦難放在了第一位,考慮的首要問題就是擔心“刀兵一起,生靈塗炭”。

    在民族矛盾與民族感情的夾縫中,喬峰選擇了自殺,他用自己的死,換來了雁門關數十年的和平,死對他來說,可能倒是一種解脫,他不必再痛苦了,而且阿朱早就死了,他的心也早就死了,本來就對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麼太多牽挂了。

    與喬峰不同,郭靖選擇了抗争到底,他不能死,也不能逃避,因為在他背後是千千萬萬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在這兩位大俠巨大背影的映襯下,其它金庸筆下的男主角是那樣的蒼白無力。

     你可以說不食周粟的伯夷與叔齊是“愚忠”,可以說被以“莫須有”罪名殺掉的嶽飛與被皇太極“反間計”除掉的袁崇煥是“愚忠”,也可以說孤守海外的鄭成功是“愚忠”,但是你不能說郭靖是“愚忠”,因為他一不是朝廷命官,二不是效忠皇上,三不為朝廷賣命,他也不遵守朝廷法紀,也曾痛斥朝廷腐敗。

    他隻是為人民而戰,因而他率領的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子弟兵。

    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