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庸 趣 事
關燈
小
中
大
早已講過寫金庸并不容易寫,因為他沒有倪匡那麼風趣。
既不風趣,趣事自然不會多。
但有時又不盡然。
金庸也有他風趣的一面。
比方他請人寫稿,有時也會奇招疊出。
有一回他請我替《内明》雜志寫稿,為了怕我拒絕,便給我來一封信。
信有一定格式,把要求的事列成幾點,最後以弟自稱。
所列幾點,包括稿件性質,字數,稿費若幹,為着怕我擔心稿費,另加小說稿費由弟負責追讨。
接到一封這樣的信,叫人怎能不寫? 至于金庸為什麼會替《内明》雜志拉稿,這裡不能不閑扯一筆。
《内明》雜志是一本佛經雜志,主編沈九成跟金庸是好朋友。
原來,金庸對佛經一直很有興趣,時常跟沈九成過從,研讨佛經。
尤其在他的長子在哥倫比亞大學裡遇事後,金庸更醉心于佛經的研究。
聽人家說,《内明》雜志的經費有部分是由金庸負責的,難怪他這麼熱心。
看到前面寫的金庸對作者稿費如此負責,讀者一定以為金庸對稿費一定不會計較。
不過這裡所謂稿費,是指金庸付與各作家的稿費而言,并非人家付與金庸的稿費。
事實上,現時香港恐怕沒有人能請得起金庸寫稿了。
他的稿費如何計法。
已無準則,這又如何請法? 《明報》的稿費一向定得不很高,至少它沒有《東方》與《成報》那麼高。
大約七九年,三孫介紹我去《東方日報》寫稿,訂明寫三個月的連載,每天七百五十字,稿費是一千元。
但我在《明報》翻譯日本推理小說,每天八百字,稿費隻有六百五十三,比《東方》少了三百五十元。
我沒有提過抗議。
但倪匡和亦舒就不同了。
兄妹齊向金庸抗議,電話,信件齊飛,要求加稿費。
金庸總是左推右擋,以太極卸勁化去倪氏兄妹剛猛淩勢。
倪匡氣他不過,乘住一場宴會,帶住幾分酒意,大聲疾呼要金庸加稿費。
他說:“查良镛,你賺了這麼多錢,應該加加稿費了吧。
” 金庸笑笑說:“好好,我加!” 總算把一場風波平了。
事後,稿費真的加了,是百分之五,聊勝于無。
倪匡不滿,打電話去罵。
金庸拗他不過,于是殺手锏來了。
“好了好了,倪匡,不要吵!給你寫信。
”金庸用近乎哀求的語調說。
一聽寫信,倪匡昏了過去,大歎:“我命休矣!” 原來以論口才,金庸口才敵不過倪匡,但講到寫信評道理,倪匡絕對不是對手。
倪匡怕寫信,他是一字千金。
寫信白寫沒錢收,隻有傻瓜才做。
獨有金庸是一等一的傻瓜,偏偏喜歡寫信。
倪匡說:“我從來不曾見過有一個人像查良镛那麼喜歡寫信的人。
” 坐言起行,過兩天,查先生的信到了。
拆開看,附列十幾條條文,不是申訴報館開銷大,便是經濟不景氣,惟有節約。
最後例必是吾兄要加稿費,勢必引起連鎖反應,意即謂你加,人也要加。
這筆開銷不輕,隻把倪匡看得心酸難熬,最後惟有棄械投降,不提加稿費了。
所以,一路到現在,倪匡在明報的稿費并不太高。
比起《東方》、《清新》、《翡翠》大有不如。
倪匡常自歎:“跟查良镛太熟,有時反而不好亂說話呢!” 亦舒是繼倪匡後第二個敢同金庸談稿費的天下勇者。
亦舒比倪匡還辣,她在專欄裡直接提出,文辭尖刻,幾乎在說金庸在刻薄爬格子動物。
面對如此剛猛的攻勢,金庸以不變應萬變,甚而以靜制動,一樣把亦舒弄得服服貼貼,到了升任政府高官後,仍乖乖地化個筆名在寫稿費不如理想的連載。
在本港文化界裡,倪氏兄妹素以辛辣出名,居然都給金庸弄得服服貼貼。
你說金庸的本領有多大? 木蚤雖惡,遇上糯米也是變不出戲法的。
金庸就是治服倪氏兄妹這兩隻頑皮木蚤的糯米。
為了這個原因,許多人說金庸吝啬。
其實金庸并不吝啬,他不過是深懂節省之道理而已。
他不像倪匡亂花錢,也不會富而後驕。
他是應用則用,對朋友,有時也很慷慨。
這一點倪匡體會很深。
倪匡有什麼困難,金庸都會幫忙。
有時倪匡等錢用,金庸就會預支版稅。
這是是倪匡跟明報出版部的人親口說的。
倪匡支版稅,并不是小數目,通常都過十萬。
金庸從來沒有一趟皺過眉頭。
頂多會帶點勸告的口吻對倪匡說:“錢不要亂用啊!” 雖然金庸辦報發了大财,倪匡是他的老朋友,但是他沒有義務一定要照料倪匡。
現今世界,勢利現實,像金庸那樣對待朋友,是不多見的。
說起來,金庸很愛才,有才的人,在明報服務,都會受到他另眼相看。
這裡舉幾個例子,讀者就可以明白。
這二十年來,明報人才輩出,已故的漫畫家王司馬就是金庸愛惜的人。
王司馬進入明報工作的時候,還未成名。
大約在一九六八年,我常投
既不風趣,趣事自然不會多。
但有時又不盡然。
金庸也有他風趣的一面。
比方他請人寫稿,有時也會奇招疊出。
有一回他請我替《内明》雜志寫稿,為了怕我拒絕,便給我來一封信。
信有一定格式,把要求的事列成幾點,最後以弟自稱。
所列幾點,包括稿件性質,字數,稿費若幹,為着怕我擔心稿費,另加小說稿費由弟負責追讨。
接到一封這樣的信,叫人怎能不寫? 至于金庸為什麼會替《内明》雜志拉稿,這裡不能不閑扯一筆。
《内明》雜志是一本佛經雜志,主編沈九成跟金庸是好朋友。
原來,金庸對佛經一直很有興趣,時常跟沈九成過從,研讨佛經。
尤其在他的長子在哥倫比亞大學裡遇事後,金庸更醉心于佛經的研究。
聽人家說,《内明》雜志的經費有部分是由金庸負責的,難怪他這麼熱心。
看到前面寫的金庸對作者稿費如此負責,讀者一定以為金庸對稿費一定不會計較。
不過這裡所謂稿費,是指金庸付與各作家的稿費而言,并非人家付與金庸的稿費。
事實上,現時香港恐怕沒有人能請得起金庸寫稿了。
他的稿費如何計法。
已無準則,這又如何請法? 《明報》的稿費一向定得不很高,至少它沒有《東方》與《成報》那麼高。
大約七九年,三孫介紹我去《東方日報》寫稿,訂明寫三個月的連載,每天七百五十字,稿費是一千元。
但我在《明報》翻譯日本推理小說,每天八百字,稿費隻有六百五十三,比《東方》少了三百五十元。
我沒有提過抗議。
但倪匡和亦舒就不同了。
兄妹齊向金庸抗議,電話,信件齊飛,要求加稿費。
金庸總是左推右擋,以太極卸勁化去倪氏兄妹剛猛淩勢。
倪匡氣他不過,乘住一場宴會,帶住幾分酒意,大聲疾呼要金庸加稿費。
他說:“查良镛,你賺了這麼多錢,應該加加稿費了吧。
” 金庸笑笑說:“好好,我加!” 總算把一場風波平了。
事後,稿費真的加了,是百分之五,聊勝于無。
倪匡不滿,打電話去罵。
金庸拗他不過,于是殺手锏來了。
“好了好了,倪匡,不要吵!給你寫信。
”金庸用近乎哀求的語調說。
一聽寫信,倪匡昏了過去,大歎:“我命休矣!” 原來以論口才,金庸口才敵不過倪匡,但講到寫信評道理,倪匡絕對不是對手。
倪匡怕寫信,他是一字千金。
寫信白寫沒錢收,隻有傻瓜才做。
獨有金庸是一等一的傻瓜,偏偏喜歡寫信。
倪匡說:“我從來不曾見過有一個人像查良镛那麼喜歡寫信的人。
” 坐言起行,過兩天,查先生的信到了。
拆開看,附列十幾條條文,不是申訴報館開銷大,便是經濟不景氣,惟有節約。
最後例必是吾兄要加稿費,勢必引起連鎖反應,意即謂你加,人也要加。
這筆開銷不輕,隻把倪匡看得心酸難熬,最後惟有棄械投降,不提加稿費了。
所以,一路到現在,倪匡在明報的稿費并不太高。
比起《東方》、《清新》、《翡翠》大有不如。
倪匡常自歎:“跟查良镛太熟,有時反而不好亂說話呢!” 亦舒是繼倪匡後第二個敢同金庸談稿費的天下勇者。
亦舒比倪匡還辣,她在專欄裡直接提出,文辭尖刻,幾乎在說金庸在刻薄爬格子動物。
面對如此剛猛的攻勢,金庸以不變應萬變,甚而以靜制動,一樣把亦舒弄得服服貼貼,到了升任政府高官後,仍乖乖地化個筆名在寫稿費不如理想的連載。
在本港文化界裡,倪氏兄妹素以辛辣出名,居然都給金庸弄得服服貼貼。
你說金庸的本領有多大? 木蚤雖惡,遇上糯米也是變不出戲法的。
金庸就是治服倪氏兄妹這兩隻頑皮木蚤的糯米。
為了這個原因,許多人說金庸吝啬。
其實金庸并不吝啬,他不過是深懂節省之道理而已。
他不像倪匡亂花錢,也不會富而後驕。
他是應用則用,對朋友,有時也很慷慨。
這一點倪匡體會很深。
倪匡有什麼困難,金庸都會幫忙。
有時倪匡等錢用,金庸就會預支版稅。
這是是倪匡跟明報出版部的人親口說的。
倪匡支版稅,并不是小數目,通常都過十萬。
金庸從來沒有一趟皺過眉頭。
頂多會帶點勸告的口吻對倪匡說:“錢不要亂用啊!” 雖然金庸辦報發了大财,倪匡是他的老朋友,但是他沒有義務一定要照料倪匡。
現今世界,勢利現實,像金庸那樣對待朋友,是不多見的。
說起來,金庸很愛才,有才的人,在明報服務,都會受到他另眼相看。
這裡舉幾個例子,讀者就可以明白。
這二十年來,明報人才輩出,已故的漫畫家王司馬就是金庸愛惜的人。
王司馬進入明報工作的時候,還未成名。
大約在一九六八年,我常投